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节日诗歌

边塞诗描写的情感,为什么边塞诗最能体现盛唐气象?

发布时间:2023-04-06 16:53:01

詩歌發展到了唐代,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題材的拓展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極緻,一個高峰。其中邊塞詩成了盛唐詩歌的重要題材,特别是自玄宗開元元年(713)至代宗大曆五年(770)這一盛唐時期的邊塞詩,更是以充沛的感情,剛健的筆觸,描寫了寥廓壯麗的邊塞風光,豪邁慷慨的軍旅生活以及幽怨悲涼的征夫之恨、思婦之痛,題材多樣,意境雄渾。
那麽,爲什麽邊塞詩在唐代得到空前繁榮呢?筆者以爲,它既有唐代社會經濟、政治進步的原因,又有詩歌内在發展的必然。概言之,唐代邊塞詩,特别是盛唐邊塞詩的繁榮是空前強大的唐帝國文治武功與古典詩歌高度發展成熟的曆史條件相結合的産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民族戰争是盛唐邊塞詩的主要源泉。頻繁興衰更替的六朝和短命的隋朝,與邊地其他民族的矛盾深重但又無力或無暇顧及,唐朝建立後,爲了鞏固邊疆、拓展生存空間,先後分别與東西突厥、吐谷渾、高麗、吐蕃交戰。經過這些戰争,唐朝逐漸奠定了“天可汗”的地位,爲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鐵勒、室韋、契丹等,唐王朝分别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一種乘運而起、建功立業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社會氛圍中。很多盛唐邊塞詩通過各種方式描寫了戰争:。
1、将描寫戰争與表達求取功名的願望相結合。
國力的強盛,激發了詩人們欣逢盛明之世的自豪感;頻繁的邊塞戰争,爲尋求晉身之途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機會。“萬裏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祖詠《望薊門》),這些豪言壯語表達了相當一部分詩人的心聲。岑參就把從軍立功當作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徑。從軍前,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終日不得意,出門何所之。從人覓顔色,自歎是男兒”(《江上春歎》),“蓋将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玉門關蓋将軍歌》)。從天寶八年開始,他兩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書記,後赴北庭任節度判官,經曆了長達八年的邊塞生活。
2、将描寫戰争與歌頌英雄相結合。
盛唐的邊塞詩用不少篇幅歌頌了英雄,有些詩作在歌頌英雄時,還表達了濃重的崇漢心态。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高适的“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燕歌行》),把對漢代飛将軍李廣的崇敬心情表達得淋漓酣暢,躍然紙上。王維《老将行》一詩寫老将一生功勳不被賞識,但烽火再起時依然不計恩怨,請纓報國,無怨無悔,“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立功勳”,刻劃了一個愛國老将軍的高大形象;李颀的《古意》:“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鬚如蝟毛磔”,勾勒出邊塞戰士的飒爽雄姿;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突顯将士的勇猛豪氣,極具英雄主義色彩。
3、将描寫戰争與表現邊塞奇異風景相結合。
盛唐很多邊塞詩作中,描寫了邊地奇異的風景,字裏行間表達了戍邊将士以苦爲樂的高昂的鬥志。象岑參邊塞詩的獨到之處在于充滿了山川奇氣和愛國壯志。寫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裏不敢來”(《火山雲歌》)。寫熱海:“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衆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燕砂礫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熱海行送崔侍禦還京》)。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隻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喻冬,情調樂觀而昂揚。他描寫送别的場景也是這樣,帳外“翰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以誇張筆墨勾畫塞外雪景,氣勢逼人;送客出軍門,但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大雪紛飛,盡管風勢猛烈,但轅門上的紅旗已被冰雪凍結得一動不動了。這一生動的細節傳神地寫出了天氣的奇寒。那白底色上的一點鮮紅,爲冷色基調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爲潔白、寒冷;那雪花紛飛的空中不動的紅旗,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詩意。在這詩中,詩人對“雪”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筆力矯健,既有大筆揮灑,又有細節勾勒,既有真實摹寫,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鮮明,意境獨特,描繪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
4、将描寫戰争與抒發離愁相結合。
有戰争就有分别,就有離愁。故而許多邊塞詩篇就與“離愁”、“相思”挂上了鈎。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語淺情深,既纏綿悱恻又不流于哀怨。李白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關山月》),所思廣闊而渺遠,格外深沉。崔颢的“寒衣著已盡,春服與誰成?寄語洛陽使,爲傳邊塞情”(《遼西作》)借邊塞苦、缺春衣都得指望洛陽使回中原相告并囑人縫制的辛酸表達了濃烈的思親之意。王昌齡的“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從軍行》),表達了遠隔萬裏,思念妻子的無可奈何的哀愁,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後一次,這是真正的帶血的相思!“不破樓蘭終不還”,固然英雄氣概十足,但詩人同時也看到了戰争給普通士兵帶來的痛苦,并沒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5、表達對戰争的批判,對苦難中各族人民的同情。
頻繁的戰争對社會生産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爲将者固然可借戰功獲得榮華富貴,但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士兵卻時時面臨妻離子散,戰死沙場的痛苦。所以部分有良知的詩人有時也會創作一些同情士兵的遭遇,批判戰争的殘酷與慘無人道的詩歌。杜甫《前出塞》“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的詩句,體現了同情士卒、厭惡殺戮的人道主義精神;高适的《燕歌行》也有對邊将“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抨擊和對“鐵衣遠戍辛苦久,玉箸應啼别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的同情;王昌齡的《塞下曲》中,同樣有“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之類的句子;而李颀則寫将士們“年年戰骨埋荒外”,得到的隻是“空見蒲桃入漢家”(《古從軍行》),通過這種強烈反差揭露了君王“開邊”的目的不過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已。
有的詩人直接把矛頭指向好戰的君臣:“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車行》)、“死是征人死,功是将軍功”(劉灣《出塞曲》)、“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李白《關山月》)。有的詩人還能超越狹隘的民族眼光,對戰争給少數民族人民帶來的苦難也深表同情。李颀的《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野雲萬裏無城廓,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難能可貴的是,李颀不但同情“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的漢族士兵,同時還看到了“胡兒眼淚雙雙落”,看到了戰争給少數民族帶來的苦難。“胡兒眼淚雙雙落”再用“胡雁哀鳴夜夜飛”來襯托,“胡雁哀鳴”與“胡兒落淚”這兩個意象疊印在一起,是多麽的鑽心刺骨!這種思想境界,是其他具有反戰傾向的邊塞詩人所沒有達到的。
第二,唐朝的強盛爲邊塞詩的盛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強盛的軍事力量還是廣闊的疆域都成就了盛唐邊塞詩的繁榮。
1、盛唐空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爲邊塞詩的盛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統封建王朝,并且在開元、天寶時期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輝煌的頂峰。處在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經濟是十分繁榮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實行,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也由于隋末農民起義對豪強地主勢力的打擊,使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産力得到了很大解放。關于盛唐經濟繁榮的局面,文獻記載頗多,如:“人家糧儲,皆及數歲”[1]、“四方豐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2]。杜甫的《憶昔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纨魯缟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描寫了當時繁盛的景象。曆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說,盛唐的經濟發展爲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另外,唐朝社會經濟的空前發展和社會财富的巨大增長,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人們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感到自豪,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充滿信心。向往着遍覽全國各地,且無論走到哪裏都會看到美好的東西,湧起激越的豪情。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唐人對包括邊遠地區的各地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充滿了好奇心,這爲邊塞詩在盛唐的盛行奠定了一個心理基礎。
2、盛唐軍事力量的強盛保障了唐朝的和平與穩定,爲邊塞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如果說唐朝的“盛”是唐詩繁榮的根本原因,那麽軍事實力的空前強大無疑是根本中的根本。軍事實力的強大使得統治者真正掌握了戰争與和平的主動權。唐朝強大的兵力遍布長城沿線,保證了唐朝境内的太平和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有了根本保障。“幕下人無事,軍中政已成。座中殊俗語,樂雜異方聲。醉裏東樓月,遍能照列卿”(岑參《奉陪封大人宴》)、“太守到來山出泉,黃沙碛裏人中田。敦煌耆舊鬓皓然,願留太守更五年”(岑參《敦煌太守後庭歌》)、“勃律天西采玉河,堅昆碧碗最來多。舊随漢使千堆寶,小答胡王萬匹羅”(杜甫《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五首》)分别描繪了邊疆節度使大宴各族将帥酋長、太守領導各族群衆開山引泉以及互通有無的民族貿易的盛況,表現了各民族和平友好的生活。而這些都要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來保證。
3、唐朝廣袤的疆域成就了邊塞詩廣闊的視野。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至南海(含越南北部,海南島及附屬島嶼),北包貝加爾湖。疆域無比廣闊,邊塞有雄渾的高山、奇幻的冰川、蒼茫的草原、廣闊的沙漠、神秘的傳說和旖旎的民俗……寬廣的地理疆域大大打開了人們的眼界,充實了人們的生活體驗,爲詩人們提供了自由馳騁的空間,爲邊塞詩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取之不盡的素材。于是,産生了象“黃沙碛裏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爲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參《過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高适《塞上聽吹笛》)等這樣歌頌唐朝廣闊的疆土及邊塞和平甯靜開朗壯闊的景象的詩歌;象“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這樣從側面反映民族聚居的詩歌;以及“葡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元稹《西涼伎》)、“軍中置酒夜撾鼓,錦筵紅燭月未午。花門将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岑參《與獨孤漸道别長句兼呈嚴八侍禦》)這樣描寫邊地物産豐富、生活多彩的局面和各族人民互相往來、安甯和樂的生活的詩句。
第三,唐王朝相對寬松自由的政治文化氛圍爲盛唐邊塞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文學藝術的高峰,總是出現在思想解放的時代。唐帝國是一個氣度恢宏的大國,言路開通,思想活躍,政治文化氛圍較爲寬松自由;唐朝統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賢納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則天重用賢臣狄仁傑。文禁松弛的政治氣氛,使民族藝術的創造力得以解放,使詩人追求藝術的創造力得以解放,使詩人積極地追求藝術的創造與完美,使盛唐邊塞詩的内容及其表達的觀點多種多樣。于是,唐邊塞詩中,有歌頌将士們英勇善戰爲國捐軀精神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有寫邊塞自然風光的“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有狀寫民族風情的“虜酒千鍾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高适《營州歌》)、“焚香拜木人,女巫紛屢舞”(王維《涼州郊外遊望》);有表現征夫在邊塞的艱辛和思鄉之情的“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别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王昌齡《從軍行》);有寫閨中思婦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有批評封建統治者發動戰争的“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王昌齡《塞下曲》)等等。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較自由的空氣。
第四,盛唐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爲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積極的社會心理。唐代是一個人們普遍渴求建功立業的時代。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民族之魂,其原因就在于它所表現出來的悲壯的豪情,保衛邊防的信心,在于它無往不在的蓬勃朝氣,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
1、盛唐之時,“天下雌韓而雄魏,壯武而柔文”,整個社會彌漫着英雄主義的氣氛,與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俠尚武之氣,特别是邊塞詩人,更是任俠使氣,狂放不羁。如王勃常“慨然思諸葛亮之功,賦詩見情”。李白《塞下曲》中寫道:“願将腰下劍,直爲斬樓蘭”,自言“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學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曆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魏颢《李翰林集序》中說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高适也“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爲己任”。誦讀唐詩,從“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感遇》)中,人們看到了爲國家民族不惜犧牲一切的忠貞精神;從“渾驅大宛馬,系取樓蘭王”(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中,人們看到了一往無前、雖死無憾的無畏精神;從“鐵騎橫行鐵嶺頭,西看邏娑取封侯”(高适《九曲詞》)中,人們看到了橫掃敵患、靖定邊塵的進取精神。由士風而及民風,這一昂揚向上的精神成爲盛唐的時代氣象和普遍的社會風氣,這就爲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積極的社會心理。
2、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有批評封建統治者發動戰争的“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王昌齡《塞下曲》)等等。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較自由的空氣。
第四,盛唐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爲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積極的社會心理。唐代是一個人們普遍渴求建功立業的時代。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民族之魂,其原因就在于它所表現出來的悲壯的豪情,保衛邊防的信心,在于它無往不在的蓬勃朝氣,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
1、盛唐之時,“天下雌韓而雄魏,壯武而柔文”,整個社會彌漫着英雄主義的氣氛,與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俠尚武之氣,特别是邊塞詩人,更是任俠使氣,狂放不羁。如王勃常“慨然思諸葛亮之功,賦詩見情”。李白《塞下曲》中寫道:“願将腰下劍,直爲斬樓蘭”,自言“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學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曆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魏颢《李翰林集序》中說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高适也“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爲己任”。誦讀唐詩,從“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感遇》)中,人們看到了爲國家民族不惜犧牲一切的忠貞精神;從“渾驅大宛馬,系取樓蘭王”(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中,人們看到了一往無前、雖死無憾的無畏精神;從“鐵騎橫行鐵嶺頭,西看邏娑取封侯”(高适《九曲詞》)中,人們看到了橫掃敵患、靖定邊塵的進取精神。由士風而及民風,這一昂揚向上的精神成爲盛唐的時代氣象和普遍的社會風氣,這就爲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積極的社會心理。
2、唐人有從軍入幕的風尚。唐代科舉考試中,把“軍謀宏遠,堪任将率”一科與選拔政治人才的制度并列[7],還規定邊帥可以自辟幕僚。這種制度使得那些在科舉考場上失利,入仕無門的文士,有可能通過入幕而謀求晉身之道。加上唐代文人入幕往往可迅速升遷,軍幕中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參謀等常由士子擔任,這大大地激發了他們起于屠釣、風雲際會的激情。楊炯高呼“甯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王維有“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少年行》;岑參更有“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男兒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軍》)之語。在此風氣之下,唐代很多著名詩人都曾親赴邊塞,入幕參戰,謀劃軍機。
第五,民族融合是盛唐時期邊塞詩盛行的重要的原因。
1、空前的民族融合使人們對異族文化充滿了好奇,激發了詩人創作的靈感,爲邊塞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從而豐富了邊塞詩的内容。唐朝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唐朝是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後建立的,它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朝通過冊封、盟誓、互市、通使、通婚、和親等方式,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聯系。由此之故,唐王朝能夠充分接觸到漢族以外的各種文化,并在多種文化的不斷碰撞和磨合中産生新的文化。這種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正是唐代邊塞詩那種充滿異域風情的熱烈歌唱得以大量産生的情感和心理基礎。也正是這種開放的民族融合爲唐代邊塞詩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信息資源,大大豐富了邊塞詩的題材,加強了它的生命力。“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将代馬獵秋田。山頭野火寒多燒,雨裏孤峰濕作煙”(崔颢《雁門胡人歌》),“将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裘”(岑參《趙将軍歌》),“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萬甕花門口。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岑參的《戲問花門酒家翁》)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2、民族融合爲邊塞詩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間彼此注入新的文化資源的同時,也注入了新的社會價值理念。最重要的是北方民族尚武輕生、報國赴難的精神在盛唐人身上得到了發揚。“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尚武與報國精神爲邊塞詩植入了新的精神内涵。譬如王維的“忘身辭鳳阙,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前老一經”(《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翰的“長安少年無遠圖,一生惟羨執金吾”(《飲馬長城窟行》),李颀的“少年學騎射,勇冠并州兒”(《塞下曲》),莫不如此。所有這些,都是民族大融合下北方遊牧民族那種尚武報國的價值理念在邊塞詩中的反映。
第六,唐詩的整體繁榮和邊塞詩的長期發展是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内在原因。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夠成爲曆代邊塞詩之冠,也是與唐詩的全面繁榮以及邊塞題材詩歌自身的不斷發展分不開的。
1、唐詩的整體繁榮帶動了邊塞詩的創作水平,提高了邊塞詩的藝術成就。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極盛時代,詩歌現存總量超過五萬首,可考的詩歌作者達兩千多人,其流派之衆多,題材之廣泛,體裁之完備,技巧之成熟,描摹人物心态之細緻,揭露社會矛盾之深刻,幾達空前絕後之地步。使唐詩當之無愧地成爲中國古代詩歌的頂峰。唐代詩歌的這種整體氛圍和總體格局,使得作爲唐代詩歌重要組成部分的唐代邊塞詩的創作規模和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和提高。
2、從邊塞詩自身發展的邏輯來看,《詩經》中已經有了較多征戍題材的詩歌。兩漢時期對匈奴的長期戰争和經營西域的成就,不僅對當時社會,而且對整個中國曆史都有深遠的影響。漢樂府中的《戰城南》、《出塞》、《入塞》、《關山月》等等,都成了唐人邊塞詩中最常見的題目;《烏孫公主歌》、《李陵歌》、《匈奴歌》成爲唐人常常歌詠的典故。到了唐代,國力強盛,邊功卓著,這種曆史意識、社會心理終于得到真正的大發揚,邊塞詩也繁榮、成熟起來。成了詩歌的一個重要題材。
總之,唐代邊塞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動人心弦的樂章,也是中國詩歌史上一枝獨秀的奇葩異卉。它的繁榮及高度的藝術成就,既基于頻仍的邊塞戰争爲它提供了源泉,也基于唐代國家強盛、邊功卓著、民族和同、文化交流活躍等社會條件的激發;既是中華民族經曆兩漢大一統、魏晉南北朝的動蕩分裂,至隋唐再度統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曆程的藝術映現,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追求千秋偉業以實現人生價值的時代精神所釀就;既受唐詩的整體繁榮所帶動,也得益于前代軍戎詩歌在題材領域、藝術手法等方面的經驗積累。由于它在盛唐空前絕後的成就,而被文學史家視爲盛唐詩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收錄入中國文聯出版社《新中國教育60年理論卷(下)》。

诗歌发展到了唐代,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题材的拓展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极致,一个高峰。其中边塞诗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旅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痛,题材多样,意境雄浑。
那么,为什么边塞诗在唐代得到空前繁荣呢?笔者以为,它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与古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民族战争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源泉。频繁兴衰更替的六朝和短命的隋朝,与边地其他民族的矛盾深重但又无力或无暇顾及,唐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边疆、拓展生存空间,先后分别与东西突厥、吐谷浑、高丽、吐蕃交战。经过这些战争,唐朝逐渐奠定了“天可汗”的地位,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铁勒、室韦、契丹等,唐王朝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一种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很多盛唐边塞诗通过各种方式描写了战争:。
1、将描写战争与表达求取功名的愿望相结合。
国力的强盛,激发了诗人们欣逢盛明之世的自豪感;频繁的边塞战争,为寻求晋身之途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这些豪言壮语表达了相当一部分诗人的心声。岑参就把从军立功当作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从天宝八年开始,他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
2、将描写战争与歌颂英雄相结合。
盛唐的边塞诗用不少篇幅歌颂了英雄,有些诗作在歌颂英雄时,还表达了浓重的崇汉心态。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高适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把对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崇敬心情表达得淋漓酣畅,跃然纸上。王维《老将行》一诗写老将一生功勋不被赏识,但烽火再起时依然不计恩怨,请缨报国,无怨无悔,“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刻划了一个爱国老将军的高大形象;李颀的《古意》:“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鬚如蝟毛磔”,勾勒出边塞战士的飒爽雄姿;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突显将士的勇猛豪气,极具英雄主义色彩
3、将描写战争与表现边塞奇异风景相结合。
盛唐很多边塞诗作中,描写了边地奇异的风景,字里行间表达了戍边将士以苦为乐的高昂的斗志。象岑参边塞诗的独到之处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喻冬,情调乐观而昂扬。他描写送别的场景也是这样,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送客出军门,但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但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那白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在这诗中,诗人对“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描绘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4、将描写战争与抒发离愁相结合。
有战争就有分别,就有离愁。故而许多边塞诗篇就与“离愁”、“相思”挂上了钩。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语浅情深,既缠绵悱恻又不流于哀怨。李白的“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关山月》),所思广阔而渺远,格外深沉。崔颢的“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辽西作》)借边塞苦、缺春衣都得指望洛阳使回中原相告并嘱人缝制的辛酸表达了浓烈的思亲之意。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表达了远隔万里,思念妻子的无可奈何的哀愁,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这是真正的带血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5、表达对战争的批判,对苦难中各族人民的同情。
频繁的战争对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为将者固然可借战功获得荣华富贵,但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士兵却时时面临妻离子散,战死沙场的痛苦。所以部分有良知的诗人有时也会创作一些同情士兵的遭遇,批判战争的残酷与惨无人道的诗歌。杜甫《前出塞》“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诗句,体现了同情士卒、厌恶杀戮的人道主义精神;高适的《燕歌行》也有对边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抨击和对“铁衣远戍辛苦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同情;王昌龄的《塞下曲》中,同样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之类的句子;而李颀则写将士们“年年战骨埋荒外”,得到的只是“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通过这种强烈反差揭露了君王“开边”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已。
有的诗人直接把矛头指向好战的君臣:“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有的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难能可贵的是,李颀不但同情“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的汉族士兵,同时还看到了“胡儿眼泪双双落”,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带来的苦难。“胡儿眼泪双双落”再用“胡雁哀鸣夜夜飞”来衬托,“胡雁哀鸣”与“胡儿落泪”这两个意象叠印在一起,是多么的钻心刺骨!这种思想境界,是其他具有反战倾向的边塞诗人所没有达到的。
第二,唐朝的强盛为边塞诗的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强盛的军事力量还是广阔的疆域都成就了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盛唐空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为边塞诗的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记载颇多,如:“人家粮储,皆及数岁”[1]、“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2]。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描写了当时繁盛的景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说,盛唐的经济发展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外,唐朝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人们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感到自豪,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充满信心。向往着遍览全国各地,且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美好的东西,涌起激越的豪情。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唐人对包括边远地区的各地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充满了好奇心,这为边塞诗在盛唐的盛行奠定了一个心理基础。
2、盛唐军事力量的强盛保障了唐朝的和平与稳定,为边塞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果说唐朝的“盛”是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那么军事实力的空前强大无疑是根本中的根本。军事实力的强大使得统治者真正掌握了战争与和平的主动权。唐朝强大的兵力遍布长城沿线,保证了唐朝境内的太平和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根本保障。“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座中殊俗语,乐杂异方声。醉里东楼月,遍能照列卿”(岑参《奉陪封大人宴》)、“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碛里人中田。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分别描绘了边疆节度使大宴各族将帅酋长、太守领导各族群众开山引泉以及互通有无的民族贸易的盛况,表现了各民族和平友好的生活。而这些都要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来保证。
3、唐朝广袤的疆域成就了边塞诗广阔的视野。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至南海(含越南北部,海南岛及附属岛屿),北包贝加尔湖。疆域无比广阔,边塞有雄浑的高山、奇幻的冰川、苍茫的草原、广阔的沙漠、神秘的传说和旖旎的民俗……宽广的地理疆域大大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充实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为诗人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为边塞诗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取之不尽的素材。于是,产生了象“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参《过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等这样歌颂唐朝广阔的疆土及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的诗歌;象“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这样从侧面反映民族聚居的诗歌;以及“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元稹《西凉伎》)、“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这样描写边地物产丰富、生活多彩的局面和各族人民互相往来、安宁和乐的生活的诗句。
第三,唐王朝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氛围为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解放的时代。唐帝国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文禁松弛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以解放,使诗人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以解放,使诗人积极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使盛唐边塞诗的内容及其表达的观点多种多样。于是,唐边塞诗中,有歌颂将士们英勇善战为国捐躯精神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有写边塞自然风光的“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状写民族风情的“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有表现征夫在边塞的艰辛和思乡之情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王昌龄《从军行》);有写闺中思妇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有批评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王昌龄《塞下曲》)等等。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
第四,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盛唐边塞诗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民族之魂,其原因就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悲壮的豪情,保卫边防的信心,在于它无往不在的蓬勃朝气,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1、盛唐之时,“天下雌韩而雄魏,壮武而柔文”,整个社会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气氛,与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特别是边塞诗人,更是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如王勃常“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李白《塞下曲》中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自言“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魏颢《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高适也“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诵读唐诗,从“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中,人们看到了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忠贞精神;从“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人们看到了一往无前、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从“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娑取封侯”(高适《九曲词》)中,人们看到了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进取精神。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2、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有批评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王昌龄《塞下曲》)等等。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
第四,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盛唐边塞诗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民族之魂,其原因就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悲壮的豪情,保卫边防的信心,在于它无往不在的蓬勃朝气,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1、盛唐之时,“天下雌韩而雄魏,壮武而柔文”,整个社会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气氛,与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特别是边塞诗人,更是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如王勃常“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李白《塞下曲》中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自言“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魏颢《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高适也“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诵读唐诗,从“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中,人们看到了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忠贞精神;从“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人们看到了一往无前、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从“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娑取封侯”(高适《九曲词》)中,人们看到了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进取精神。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2、唐人有从军入幕的风尚。唐代科举考试中,把“军谋宏远,堪任将率”一科与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并列[7],还规定边帅可以自辟幕僚。这种制度使得那些在科举考场上失利,入仕无门的文士,有可能通过入幕而谋求晋身之道。加上唐代文人入幕往往可迅速升迁,军幕中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等常由士子担任,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起于屠钓、风云际会的激情。杨炯高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王维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岑参更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之语。在此风气之下,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曾亲赴边塞,入幕参战,谋划军机。
第五,民族融合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盛行的重要的原因。
1、空前的民族融合使人们对异族文化充满了好奇,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为边塞诗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丰富了边塞诗的内容。唐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唐朝是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建立的,它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通过册封、盟誓、互市、通使、通婚、和亲等方式,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联系。由此之故,唐王朝能够充分接触到汉族以外的各种文化,并在多种文化的不断碰撞和磨合中产生新的文化。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正是唐代边塞诗那种充满异域风情的热烈歌唱得以大量产生的情感和心理基础。也正是这种开放的民族融合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信息资源,大大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加强了它的生命力。“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万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2、民族融合为边塞诗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间彼此注入新的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社会价值理念。最重要的是北方民族尚武轻生、报国赴难的精神在盛唐人身上得到了发扬。“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尚武与报国精神为边塞诗植入了新的精神内涵。譬如王维的“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前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翰的“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饮马长城窟行》),李颀的“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塞下曲》),莫不如此。所有这些,都是民族大融合下北方游牧民族那种尚武报国的价值理念在边塞诗中的反映。
第六,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原因。盛唐边塞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边塞诗之冠,也是与唐诗的全面繁荣以及边塞题材诗歌自身的不断发展分不开的。
1、唐诗的整体繁荣带动了边塞诗的创作水平,提高了边塞诗的艺术成就。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代,诗歌现存总量超过五万首,可考的诗歌作者达两千多人,其流派之众多,题材之广泛,体裁之完备,技巧之成熟,描摹人物心态之细致,揭露社会矛盾之深刻,几达空前绝后之地步。使唐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唐代诗歌的这种整体氛围和总体格局,使得作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规模和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高。
2、从边塞诗自身发展的逻辑来看,《诗经》中已经有了较多征戍题材的诗歌。两汉时期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和经营西域的成就,不仅对当时社会,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汉乐府中的《战城南》、《出塞》、《入塞》、《关山月》等等,都成了唐人边塞诗中最常见的题目;《乌孙公主歌》、《李陵歌》、《匈奴歌》成为唐人常常歌咏的典故。到了唐代,国力强盛,边功卓著,这种历史意识、社会心理终于得到真正的大发扬,边塞诗也繁荣、成熟起来。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
总之,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葩异卉。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既基于频仍的边塞战争为它提供了源泉,也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文化交流活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既是中华民族经历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既受唐诗的整体繁荣所带动,也得益于前代军戎诗歌在题材领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由于它在盛唐空前绝后的成就,而被文学史家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收录入中国文联出版社《新中国教育60年理论卷(下)》。

植树节

春日的暖阳照耀着大地大地母亲用那宽厚的手掌把她的宠儿们骄傲地高高地擎起宛如一枝枝高擎的画笔饱蘸着生命的色彩给生活涂抹着温馨的春意那画笔上饱蘸的嫩绿饱含...[全文阅读]

描写雨唯美的诗句,有什么描写环境很美的,很有意境的句子,或古诗词?

01.。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苏轼·《如梦令》。清新明快,语调亲切,。如山间的一湾清泉,如林间的一道松...[全文阅读]

对张家界的描写,张家界武陵源:不悔经行处,只恨太匆匆,诗画中国。

张家界武陵源,诗画中国。“千丈绝壁挂金松,万尺深涧锁玉龙。百仗留得佳话在,两壁对插白云中。“。这首不知名的作者所做的描写张家界的诗,恰是我这两天游览张家界的最...[全文阅读]

跨栏比赛作文动作描写

练习跨栏有几个需要重视的地方。1.拉韧带,韧带好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跨栏动作。2.摆臂练习,大部分人一开始练习跨栏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起跨腿的异侧手不知道往哪儿放,到...[全文阅读]

肖像描写200字,读《红楼梦》第三回,学人物肖像描写

《红楼梦》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可以说是全书很重要的一个回目,因为前两回主要写的都是甄士隐、贾雨村的一些事,可以说是小说的一个引子,而...[全文阅读]

基于绘画语言形式古典园林分析——以个园为例

探索、突破、成就,考研的革新之路!。一、名园悠史。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所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边塞诗描写的情感,为什么边塞诗最能体现盛唐气象?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29316.html

上一篇:描写工程部句子,在工程单位里,作为堂堂的龙头部门的工程部部长,该如何管理团队?

下一篇:更多节日诗歌

节日诗歌相关文章
更多节日诗歌文章
喜欢节日诗歌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