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 《新安吏》
发布时间:2024-02-20 10:12:45
潼關吏 - 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馀。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爲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爲魚。
請囑防關将,慎勿學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軍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将西攻長安,那麽作爲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杜甫經過這裏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開頭四句可以說是對築城的士兵和潼關關防的總寫。漫漫潼關道上,無數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築工事。“草草”,勞苦的樣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詩人無限贊歎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勢而築的大小城牆,既高峻又牢固,顯示出一種威武的雄姿。這裏大城小城應作互文來理解。一開篇杜甫就用簡括的詩筆寫出唐軍加緊修築潼關所給予他的總印象。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這兩句引出了“潼關吏”。胡,即指安史叛軍。“修關”何爲,其實杜甫是不須問而自明的。這裏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這對于開拓下文,是帶關鍵性的一筆。
接下來,應該是潼關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卻“要(yāo邀)我下馬行,爲我指山隅。”從結構上看,這是在兩段對話中插入一段叙述,筆姿無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這兩句暗承了“修關還備胡”。杜甫不是憂心忡忡嗎?而那位潼關吏看來對所築工事充滿了信心。他可能以爲這個問題不必靠解釋,口說不足爲信,還是請下馬來細細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栅,高接雲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了,隻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松而自豪,可以想象,關吏說話時因富有信心而表現出的神采。他又興緻勃勃地邀請杜甫察看最險要處:老丈,您看那山口要沖,狹窄得隻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浦起龍《讀杜心解》),不隻是關吏簡單的介紹,更主要的是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而這雖然是通過關吏之口講出來的,卻反映了守關将士昂揚的鬥志。
緊接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贊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爲什麽呢?因爲詩人并沒有忘記“前車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将哥舒翰本拟堅守,但爲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将士被淹死在黃河裏。睹今思昔,杜甫餘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複轍。“請囑防關将,慎勿學哥舒。”“慎”字意味深長,它并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曆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别”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緻,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曆史教訓的痛心。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關吏的答話并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餘恕誠)【作品評述】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馀。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爲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爲魚。
請囑防關将,慎勿學哥舒。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馀。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爲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爲魚。
請囑防關将,慎勿學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軍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将西攻長安,那麽作爲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杜甫經過這裏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開頭四句可以說是對築城的士兵和潼關關防的總寫。漫漫潼關道上,無數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築工事。“草草”,勞苦的樣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詩人無限贊歎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勢而築的大小城牆,既高峻又牢固,顯示出一種威武的雄姿。這裏大城小城應作互文來理解。一開篇杜甫就用簡括的詩筆寫出唐軍加緊修築潼關所給予他的總印象。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這兩句引出了“潼關吏”。胡,即指安史叛軍。“修關”何爲,其實杜甫是不須問而自明的。這裏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這對于開拓下文,是帶關鍵性的一筆。
接下來,應該是潼關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卻“要(yāo邀)我下馬行,爲我指山隅。”從結構上看,這是在兩段對話中插入一段叙述,筆姿無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這兩句暗承了“修關還備胡”。杜甫不是憂心忡忡嗎?而那位潼關吏看來對所築工事充滿了信心。他可能以爲這個問題不必靠解釋,口說不足爲信,還是請下馬來細細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栅,高接雲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了,隻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松而自豪,可以想象,關吏說話時因富有信心而表現出的神采。他又興緻勃勃地邀請杜甫察看最險要處:老丈,您看那山口要沖,狹窄得隻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浦起龍《讀杜心解》),不隻是關吏簡單的介紹,更主要的是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而這雖然是通過關吏之口講出來的,卻反映了守關将士昂揚的鬥志。
緊接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贊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爲什麽呢?因爲詩人并沒有忘記“前車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将哥舒翰本拟堅守,但爲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将士被淹死在黃河裏。睹今思昔,杜甫餘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複轍。“請囑防關将,慎勿學哥舒。”“慎”字意味深長,它并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曆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别”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緻,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曆史教訓的痛心。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關吏的答話并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餘恕誠)【作品評述】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馀。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爲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爲魚。
請囑防關将,慎勿學哥舒。
潼关吏 -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余恕诚)【作品评述】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余恕诚)【作品评述】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大学·第一章》解释: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潼关吏 《新安吏》
下一篇:更多古风词韵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风词韵
网友推荐
- 1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2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3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4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5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6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8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9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10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