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且陶陶、乐尽天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3 23:30:40

出自宋代蘇轼的《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歎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譯文及注釋

譯文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對月,須盡情享受。名利都如浮雲變幻無常,徒然勞神費力。人的一生隻不過像快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曆一樣短暫。雖有滿腹才學,卻不被重用,無所施展。姑且借現實中的歡樂,忘掉人生的種種煩惱。何時能歸隐田園,不爲國事操勞,有琴可彈,有酒可飲,賞玩山水,就足夠了。

注釋行香子:詞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燒香,調名本此。平韻雙調小令。《詞譜》以晁補之詞爲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韻,後段八句三平韻。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諸體。塵:塵滓,細小的塵灰渣滓。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風帆十幅。酒滿一分則一帆舉,十分爲全滿。虛苦:徒勞,無意義的勞苦。歎隙中駒:感歎人生短促, 如快馬馳過隙縫。石中火,夢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曆。開口誰親:有話對誰

誰說,誰是知音呢?陶陶:無憂無慮,單純快樂的樣子。“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

鑒賞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環境: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隻有月明人靜之後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嚣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轼正爲政治紛争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秘,阒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蘇轼以博學雄辯著稱,在詩詞裏經常發表議論。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後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但在這首詞裏卻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隻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作者爲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裏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遊》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爲白駒,意爲人生短暫得像日影移過牆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嶽《

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爲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轼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裏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将古人關于人生虛無之語密集一處,說明作者對這一問題是經過長期認真思索過的。上片的議論雖然不可能具體展開,卻概括集中,已達到很深的程度。下片開頭,以感歎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

  下片開頭,以感歎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轼在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爲,“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迹”,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争、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轼人生态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隐。“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隻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

複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于遠離官場,歸隐田園。看來蘇轼還不打算立即退隐,“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向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緻,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并無奢望,隻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就足夠了。這非常清高而富有詩意。

  蘇轼是一位思想複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經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一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确表現了蘇轼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轼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願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範蠡、張良、謝安等傑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後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退隐的願望,臨到晚年竟還被遠谪海南。

  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人生很短暫,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

都是虛無,就像偶爾掠過牆縫的陽光、又像燧石取火閃過的火花,或者是黃粱一夢中一段不切實際的經曆,都是稍縱即逝、無法真正擁有的。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雲,不如放下一切做個閑人,對一張琴、倒一壺酒、聽溪水潺潺、看白雲飄飄,享受當下的美好自在。這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讀者讀後不緻感到其說得枯燥。此詞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

  行香子詞音節流美,堪稱詞林中之佳調。 上下片領格字用去聲,領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韻,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韻。東坡此詞可爲定格之典範。在韻律上此詞雖不如《行香子·過七裏濑》優美,但也很不錯,尤其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兩段排比,很有韻律美。

  人生苦短,懷才不遇,建功無望,入仕之時亦生退隐之心,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間的沉淪,有避世的歸隐,而蘇轼是豪放達觀之人,“且陶陶、樂盡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煩惱。此詞雖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卻是開朗明快的。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一緻,形式與内容完美地融合起來。據宋人洪邁

《容齋四筆》所記,南宋紹興初年就有人略改動蘇轼此詞,以諷刺朝廷削減給官員的額外賞賜名目,緻使當局停止讨論施行。可見它在宋代文人中甚爲流傳,能引起一些不滿現實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鳴。

創作背景

  此詞的寫作時間不可确考,從其所表現的強烈退隐願望來看,應是蘇轼在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3)的作品。元祐元年(1086)蘇轼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政敵多次陷害雖未得逞,卻使他對官場生活無比厭倦,感到“心形俱悴”,産生退隐思想。他

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出自宋代苏轼的《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译文及注释

译文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注释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小令。《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开口谁亲:有话对谁

谁说,谁是知音呢?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鉴赏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

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

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

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据宋人洪迈

《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创作背景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政敌多次陷害虽未得逞,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且陶陶、乐尽天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83607.html

上一篇: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叹年端、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绣。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