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发布时间:2022-10-22 13:42:24

原文賞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空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拼音解讀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kōng méng yī zuò :méng )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dàn zhuāng nóng mò zǒng xiàng yí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一西湖水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動着,波光粼粼,看起來美麗極了。山色在雲霧的籠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約約,雨中的西湖也顯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裝飾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怎樣裝扮都那麽美麗。

譯文二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麽得十分适宜。

注釋①湖:即杭州西湖。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③方好:正是顯得很美。④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⑤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爲西施。⑥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相關賞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潋滟”,波光閃動。“空蒙”,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裏,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内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爲這兩句并非隻适用于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裏,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别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轼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将“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麽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緻,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隻存在于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隻訴之于感受,同時也訴之于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内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爲“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緻“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爲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将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作者介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轼(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爲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後值父喪歸裏。熙甯二年(1069)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期。他強調改革吏治,反對驟變。認爲「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因意見未被采納,請求外調,從熙甯四年(1071)起,先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處,多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禦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轼詩句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以謗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5個月後被貶黃州爲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轼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诰等職,由于與當政者政見不合,再次請調外任。先後任杭州、颍州、揚州知州。後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讀兩學士。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後,蘇轼又被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歸。死于常州。宋孝宗時追谥文忠。蘇轼政治上幾經挫折,始終對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執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體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釋老思想中與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達觀的處世态度。文學主張與歐陽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緻用。重視文學的藝術價值。蘇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創作以詩歌爲多,計)2700餘首,題材豐富多樣。詩中表現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特别是對農民的同情。如《荔枝歎》、《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五禽言》、《吳中田婦歎》等。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寫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尋味。如《有美堂暴雨》、《題西林壁》等。詩歌還反映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畫面,無事不可入詩。寫物傳神,奔放靈動,觸處生春,極富情韻,成一代之大觀。散文成就很高,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談史議政的文章氣勢磅礴,善于騰挪變化。叙事記遊的散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記》、《石鍾山記》、前後《赤壁賦》是其代表作品。詞作多達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離别、男歡女愛的藩籬,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抒寫報國愛民的情懷。「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包括對農民生活的表現。詞風大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語言和音律上亦有創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詞的發展史上開創了豪放詞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愛情詞、詠物詞均有佳作,表現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傳世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原文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空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拼音解读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kōng méng yī zuò :méng )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dàn zhuāng nóng mò zǒng xiàng y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二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相关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作者介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全文阅读]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原文赏析: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拼音解读:yáoyèrénhézài,chéng...[全文阅读]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19877.html

上一篇: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