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发布时间:2022-07-24 11:34:18

原文賞析: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迹。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積。漸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拼音解讀
liǔ yīn zhí 。yān lǐ sī sī nòng bì 。suí dī shàng 、céng jiàn jǐ fān ,fú shuǐ piāo mián sòng háng sè 。dēng lín wàng gù guó 。shuí shí 。jīng huá juàn kè 。zhǎng tíng lù ,nián qù suì lái ,yīng shé róu tiáo guò qiān chǐ
xián xún jiù zōng jì 。yòu jiǔ chèn āi xián ,dēng zhào lí xí 。lí huā yú huǒ cuī hán shí 。chóu yī jiàn fēng kuài ,bàn gāo bō nuǎn ,huí tóu tiáo dì biàn shù yì 。wàng rén zài tiān běi 。
qī cè 。hèn duī jī 。jiàn bié pǔ yíng huí ,jīn hòu cén jì 。xié yáng rǎn rǎn chūn wú jí 。niàn yuè xiè xié shǒu ,lù qiáo wén dí 。shěn sī qián shì ,sì mèng lǐ ,lèi àn dī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霧霭中,絲絲柳枝随風擺動。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經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鄉瞭望,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厭倦,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這十裏長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可總是年複一年地把他人相送。我趁着閑暇到了郊外,本來是爲了尋找舊日的行蹤,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驿站旁的梨花已經盛開,提醒我寒食節就要到了,人們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滿懷愁緒看着船像箭一樣離開,梢公的竹篙插進溫暖的水波,頻頻地朝前撐動。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驿站遠遠地抛在後面,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卻發現已經是一片蒙胧。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慘,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春色一天天濃了,斜陽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在水榭遊玩,月光溶溶。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聽人吹笛到曲終……唉,回憶往事,如同是一場大夢。我暗中不斷垂淚,難以排遣的是那永遠的隐痛。

注釋直:柳陰連成一條直線。煙:薄霧。弄:飄拂。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時所修。飄綿:指柳絮随風飄揚。行色:行爲出發時情狀。京華:京師。長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柔條:柳枝。古人有折柳贈别之習。舊蹤迹:過去的情狀。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樂聲。離席:送别的筵席。寒食:清明前一天爲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節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迢遞:遙遠。驿:驿站。望人:送行人。凄恻:悲傷。漸:正當。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津堠:碼頭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靜谧。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樓台。露橋:布滿露珠的橋梁。

相關賞析

  自從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說,認爲是一首送别詞。胡雲翼先生《宋詞選》更進而認爲是“借送别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釋爲送别詞固然不是講不通,但畢竟不算十分貼切。其實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遊京華,卻還留戀着那裏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周邦彥和名妓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别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爲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那段風流故事當然不可信,但這樣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内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習俗,所以詩詞裏常用柳來渲染别情。隋無名氏的《送别》:“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将離愁别緒借着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裏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着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霭看去,更有一種朦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爲别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爲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誰送行色呢?柳。怎樣送行色呢?“拂水飄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别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怅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隻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别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詞人撇開自己,将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驿路上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複一年,送别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歎人間離别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别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别情。“閑尋舊蹤迹”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蹤迹”,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迹”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迹”,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爲什麽說“閑”呢?當船将開未開之際,詞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啓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現代人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親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後,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細節。這就是“閑尋舊蹤迹”。那麽,此時周邦彥想起了什麽呢?“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釋說這是寫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後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如何接得上?所以這應是船開以後尋思舊事。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爲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着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真是難以忘懷啊!這裏的“又”字告訴讀者,從那次的離别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别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後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驿,望人在天北。”周濟《宋四家詞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他認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隻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但細細體會,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驿”,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裏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爲有人讓他留戀着。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隻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無限的怅惘與凄惋。

  中片寫乍别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後。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的,感情卻又有波瀾。“凄恻,恨堆積!”“恨”在這裏是遺憾的意思。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啓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别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隻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裏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爲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隻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裏。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裏,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背着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願讓旁人知道,隻好暗息悲傷。

  統觀全詞,萦回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作者介紹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檢,不爲州裏推重,而博涉百家之書」。元豐初,「遊太學,有俊聲」。神宗時擢爲試太學正。元四年(1089)出爲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紹聖四年(1097)還朝,任國子主簿。徽宗即位,改除校書郎,曆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長治)。六年,自明州(今浙江甯波)任入秘書監,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處州(今浙江麗水),值方臘起義,道梗不赴。未幾罷官,提舉南京鴻慶宮,輾轉避居于錢塘、揚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宋史》、《東都事略》與《鹹淳臨安志》均有傳。《宋史·藝文志》著錄其《清真居士集》十一卷,已佚。清人厲鹗《宋詩紀事》輯得其佚詩六首,今人羅忼烈又輯得古近體詩三十四首。周邦彥「負一代詞名」(張炎《詞源》卷下),其詞「渾厚和雅」(《詞源》),「缜密典麗」(劉肅《陳元龍集注〈片玉集〉序》,對後世影響較大。

以上就是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拼音解读
liǔ yīn zhí 。yān lǐ sī sī nòng bì 。suí dī shàng 、céng jiàn jǐ fān ,fú shuǐ piāo mián sòng háng sè 。dēng lín wàng gù guó 。shuí shí 。jīng huá juàn kè 。zhǎng tíng lù ,nián qù suì lái ,yīng shé róu tiáo guò qiān chǐ
xián xún jiù zōng jì 。yòu jiǔ chèn āi xián ,dēng zhào lí xí 。lí huā yú huǒ cuī hán shí 。chóu yī jiàn fēng kuài ,bàn gāo bō nuǎn ,huí tóu tiáo dì biàn shù yì 。wàng rén zài tiān běi 。
qī cè 。hèn duī jī 。jiàn bié pǔ yíng huí ,jīn hòu cén jì 。xié yáng rǎn rǎn chūn wú jí 。niàn yuè xiè xié shǒu ,lù qiáo wén dí 。shěn sī qián shì ,sì mèng lǐ ,lèi àn d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注释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烟:薄雾。弄:飘拂。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京华:京师。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柔条: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旧踪迹:过去的情状。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离席:送别的筵席。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迢递:遥远。驿:驿站。望人:送行人。凄恻:悲伤。渐:正当。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静谧。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相关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读者,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宋史》、《东都事略》与《咸淳临安志》均有传。《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清真居士集》十一卷,已佚。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卷下),其词「浑厚和雅」(《词源》),「缜密典丽」(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上就是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原文赏析: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拼音解读:yáoyèrénhézài,chéng...[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16024.html

上一篇: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