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8 12:33:03

出自唐代杜甫的《秋雨歎三首》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顔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去馬來牛不複辨,濁泾清渭何當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城中鬥米換衾禂,相許甯論兩相值?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後土何時幹?

譯文及注釋

譯文由于連綿的秋雨,作物植物都爛掉了,可是房屋台階下的決明子卻生長的很好,顔色鮮豔。決明生長良好,還開了很多的花。可是畢竟是秋天已到,天氣漸涼,秋風瑟瑟,縱然決明現在比其他植物長的好,也無法抵擋秋天的寒冷,日後還是會凋零,無法獨立。屋裏的書生枉自憂愁,因爲決明的日漸凋謝而心生煩惱(可能真的生出幾根白發)。秋風吹,帶來幾縷階下決明的花香,書生聞着那慢慢變淡的花香,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落下了淚水。

注釋百草爛死,而決明獨鮮,故喜之。決明,夏初生苗,七月開黃花。可作藥材,功能明目,故叫決明。汝,指決明。後時,謂日後歲暮天寒。因恐其難久,故特覺可惜。堂上書生即杜甫。杜甫身世,與決明

明有類似之處,故不禁爲之傷心掉淚。闌風長雨:一作“闌風伏雨”,一作“東風細雨”。四海:一作“萬裏”。趙次公說:“闌珊之風,沉伏之雨,言其風雨之不已也。”吳見思說:“風日闌風,雨日伏雨,蓋下時飄灑,常貝其分紛也。又四海八荒,同雲一色,則無處不雨,無日不雨矣。”因久雨,故百川皆盈,緻牛馬難辨,泾渭莫分。《莊子·秋水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禾頭:一作“木頭”。田婦:一作“田父”。《朝野佥載》:“俚諺曰:秋雨甲子,禾頭生耳。”是說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爛。按《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天寶十三載八月,上(唐玄宗)憂雨傷稼,楊國忠取禾之善者獻之,曰:雨雖多,不害稼也。上以爲然。扶風太守房琯,言所部災情,國忠使禦史推之。是歲,天下無敢言災者。”災情嚴重,而無人敢言,故杜甫有“無消息”之歎。換衾裯:一作“抱衾裯”。上句,長安布衣,亦杜甫自謂。誰比數,是說人們瞧不起,不肯關心我的死活。司馬遷《報任安書》:“刑馀之人,無所比數。”下句說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從裏面把門鎖了。衡門,以橫木作門,貧者之居。環堵,隻有四堵牆。此句形容稚子無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風雨爲憂,小

孩則反以風雨爲樂。此句有自比意,浦起龍說:“句中有淚。”未曾:一作“未省”。宋玉《九辯》:“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後土何時而得幹?”後土,大地。一作“厚土”。

鑒賞

  第一首,秋日殺,萬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蕭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淪,“驚秋”者驚韶華逝而年歲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驚,傷物殘而歎自身老大難有成。  新的季節緩緩滲透彌漫并取代舊的季節,詩的境界中季節卻若聞鼓而起,鳴金而息,皆是突至突離。春日瞬間吹生百草,“千樹萬樹梨花開”。而秋日就如主刑殺的神,化片烏雲持鐮刀拂過這世界,在濕潤和清冷中将一切帶走。“雨中百草秋爛死”,仿佛秋光眩暈,零雨其濛,頓時熄滅世上一切生機,而“階下決明顔色鮮”,此句的急轉令讀者仿佛忽見秋雨昏晝中一星微光,決明在雨水中顔色光鮮,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節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葉。“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翠羽蓋是富家華美的裝飾,黃金錢更是富貴的象征,然而這不過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隻是瞬息的現象,決明仍“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鮮豔亮澤的顔色越是難久長而令人歎惋,仿佛擁有了潤澤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時擁有了

秋天的詛咒,若樂府中言:“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一待秋色深,便無複“翠羽蓋”與“黃金錢”。小植物便終究是小植物,在秋風中無助地凋零,甚至來不及歎息,故言“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至此處決明之悲漸伏,而自身之悲漸起,決明之生命正如書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時獨居内心一隅,經營超然的詩書,本草書中言“決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詩書亦複如是。而詩書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在紙上無比煊赫。然而書生隻是紙上的豪傑,鬥室的君王,當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頓的迷宮中,也隻如波德萊爾詩中信天翁,墜落甲板,“笑罵盡由人”,才大無所用,隻顯斯文之迂闊。“涼風蕭蕭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懼,“恐汝後時難獨立”是殘酷的煩擾。“堂上書生空白頭”:“書生”是青春朝氣的稱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讀書終未能轉爲功名或入世之資本,“書生”便隻代表了迂腐與弱勢,在吳敬梓的小說中受人譏笑老死書齋,“堂上”這一溢着書香的地點也便成了隔絕、閉塞、無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頭”也隻“空”,昔年的寒窗苦,去歲的俊逸詩,皆随頭發的白色化作一片虛無。書生面向渾濁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無底的淵

蔽,獨立的出路是百繞的死結,在無盡的焦慮與無奈的盡頭他将關注點暫時轉向風中決明馨香的安慰:“臨風三嗅馨香泣”,那香氣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質也正如他的詩,和他的生命。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彌漫開去,秋風灑落,而秋雨卻繁膩不絕,紛紛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語。“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整個世界都蟄伏在一片烏雲之下,齊奏着同樣頹然、絕望的主題,人生如飛蓬,此時亦無路。“去馬來牛不複辨,濁泾清渭何當分”,世界如此渾濁,物皆不辨,道者無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濁不辨,應是射人世之道理毀,倫理亂也。若孔子無奈傷獲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帶來令儒者窒息的迷陣。古者農業乃天下之本,卻是“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婦田父無消息”,“禾頭生耳”乃言雨中禾葉卷,如耳之形,卻亦言爲天下之本、黎民口糧之禾的頹喪脆弱,禾頭生耳,傾聽世上的嗚咽而無策。而農婦田父之音亦隐淪雨中,根基之沒,國難久持。“去馬來牛不複辨,濁泾清渭何當分”言世之目盲,“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婦田父無消息”言世之聾啞,仇兆鳌《杜詩詳注》中亦言此乃刺楊國忠惡言災疫,四方匿不以聞。然世之風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鬥米

換衾裯”盧注言:“療饑急,救寒緩也”,實已非鬥米、衾裯的價值問題,而是道之毀的哲學問題:“相許甯論兩相值?”世之失道,國之本失其位,民苦,賢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廟堂。少陵以此市井物價之疑問,抒苦道隐之惶然,亦歎現實自身命運之不甘矣。

  第三首又從廣闊的外界回到自己的鬥室,“長安布衣誰比數”,少陵多有自稱“布衣”、“野老”之辭,實不甘也。“誰比數”可較太史公《報任安書》言“刑餘之人,無所比數”,意絕之至也。而“長安”亦不過客居之地,“反鎖衡門守環堵”亦是絕望之舉,路窮則獨守一隅,實也不過是暫時的避世,避開内心糾結無解的困愕。将煩憂鎖在門外茫茫世界,門内的心還念念不忘欲與其彙合。“老夫不出長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與刻意求靜的痛苦。風雨中無憂無慮奔跑嬉戲的孩子卻給詩中添了新鮮的顔色:“稚子無憂走風雨”。同時也帶來更多的不确定,給人以憂慮的悠長:如此單純的孩子未來能承受多重的陰霾很難說。“雨聲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外界溢入的雨聲和寒意又喚起心中恒久的幽靈,欲“奮翅起高飛”而複深覺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無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後土何時幹”。仇氏《杜詩詳注》中

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詩中末句常作此等疑問,他一生都似在這種等待中度過。

創作背景

  《秋雨歎》組詩共三首,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載)。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莊稼歉收,糧食匮乏,房屋毀壞,民不聊生。當朝宰相楊國忠卻找來個别長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報告說:“雨雖多,不害稼也。”杜甫寫這三首詩,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秋雨叹三首》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译文及注释

译文由于连绵的秋雨,作物植物都烂掉了,可是房屋台阶下的决明子却生长的很好,颜色鲜艳。决明生长良好,还开了很多的花。可是毕竟是秋天已到,天气渐凉,秋风瑟瑟,纵然决明现在比其他植物长的好,也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日后还是会凋零,无法独立。屋里的书生枉自忧愁,因为决明的日渐凋谢而心生烦恼(可能真的生出几根白发)。秋风吹,带来几缕阶下决明的花香,书生闻着那慢慢变淡的花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落下了泪水

注释百草烂死,而决明独鲜,故喜之。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叫决明。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因恐其难久,故特觉可惜。堂上书生即杜甫。杜甫身世,与决明

明有类似之处,故不禁为之伤心掉泪。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四海:一作“万里”。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因久雨,故百川皆盈,致牛马难辨,泾渭莫分。《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禾头:一作“木头”。田妇:一作“田父”。《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唐玄宗)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换衾裯:一作“抱衾裯”。上句,长安布衣,亦杜甫自谓。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人,无所比数。”下句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之居。环堵,只有四堵墙。此句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

孩则反以风雨为乐。此句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未曾:一作“未省”。宋玉《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鉴赏

  第一首,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  新的季节缓缓渗透弥漫并取代旧的季节,诗的境界中季节却若闻鼓而起,鸣金而息,皆是突至突离。春日瞬间吹生百草,“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秋日就如主刑杀的神,化片乌云持镰刀拂过这世界,在湿润和清冷中将一切带走。“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决明颜色鲜”,此句的急转令读者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决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

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决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本草书中言“决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诗书亦复如是。而诗书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无比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当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顿的迷宫中,也只如波德莱尔诗中信天翁,坠落甲板,“笑骂尽由人”,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在吴敬梓的小说中受人讥笑老死书斋,“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

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无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难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

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第三首又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

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

创作背景

  《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13556.html

上一篇: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的《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赏析  “年年才到花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

    •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

    •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

    • 西风月落城乌起。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天仙子·渌水亭秋夜》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译文及注释译文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

    •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文心雕龙·夸饰》解释:夸张而有分寸,修饰而不捏造。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先秦的《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雍雍在宫,肃

    •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贺的《黄家洞》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闲驱竹马

    •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创作背景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