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4 16:41:34

出自明代夏完淳的《即事三首》

複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一身存漢臘,滿目渺胡沙。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誼,三秋故主懷。将星沉左輔,卿月隐中台。東閣塵賓幕,西征愧賦才。月明笳鼓切,今夜爲誰哀。

賞析

  第一首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複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風中,傳來軍中的號角聲;紅日裏,飄動着戰旗。用“角”與“旗”兩個意象,用“勁”與“明”兩個醒目的詞,突出體現義軍莊嚴、雄壯的軍威。“缟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是寫誓死報效國家,是開篇“複楚”“亡秦”的補充。“酬家國”是目的,“決死生”是決心,鮮明的突出了爲雪恥複國而生死決戰的慘烈情懷。最後,以悲涼的胡笳與凄冷的月色來渲染義軍戰鬥的艱苦和作者的悲涼心情。

  詩之一三聯直抒抗敵複國之志,二四聯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内心的

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詩人的複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第二首着重寫鬥争的艱苦。詩人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選取了一些具有邊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繪出一幅邊塞特有的蒼涼畫面:在胡地黃沙滾滾的大漠中,夜色裏回響着悲涼的胡笳之音······但這僅僅是比喻、象征而已,實際上詩人寫的是起義軍艱苦的抗清複明的戰鬥生活。首聯把戰鬥和思鄉結合起來,以“戰苦”提攜全篇,因爲是寡難敵衆才“難酬國”,因爲仇深才不“敢憶家”,苦而且難,仍能堅持戰鬥,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關鍵。颔聯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漢臘”代指作者爲之奮戰不息的明朝,表達了忠于國家的決心,但明王朝大勢已去,清軍入侵,山河淪喪、滿目荒涼,詩人痛惜而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頸聯是艱苦的戰鬥生活的寫照,“翻旗影”“冷劍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劍影的慘烈戰鬥;“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詩人思念故國的拳拳情懷。尾聯把詩人無比痛惜、悲憤,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義軍全軍覆沒,悲涼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蕩。全詩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第三首寫同仇敵忾的精神。開篇即直言對明思宗的懷念。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到作者寫此詩時已經三年。接着寫史可法蒙難,揚州城破,是各鎮不聽調動,福王政權腐敗無權威的結果,叙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接着又轉向對自身的描述,慚愧自己身爲幕賓而沒有潘嶽那樣的才能,這是作者的自謙,最後以設問作結,引人深思。

  三首詩的共同特點是:直抒胸臆與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結合。都是用對起手法,四聯中有三聯是對句,形成整饬的格律、莊嚴的風韻。都是用襯托手法表現義軍不畏強敵,不畏艱苦的崇高精神,有時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強烈愛國情感抒發出來。詩風激越而蘊藉、沉雄。

創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作者夏完淳于清順治二年(1646年)參加吳易抗清義軍所作。當時南京已陷入敵手,作者之父夏允彜和其師陳子龍已先後兵敗殉國。作者身在義軍,面對著旌旗號角,懷着無限憤慨之情,寫下了這組詩。

作者簡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複,字存古,號小隐、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彜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

,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著有《南冠草》、《續幸存錄》等。

出自明代夏完淳的《即事三首》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赏析

  第一首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风中,传来军中的号角声;红日里,飘动着战旗。用“角”与“旗”两个意象,用“劲”与“明”两个醒目的词,突出体现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是写誓死报效国家,是开篇“复楚”“亡秦”的补充。“酬家国”是目的,“决死生”是决心,鲜明的突出了为雪耻复国而生死决战的惨烈情怀。最后,以悲凉的胡笳与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义军战斗的艰苦和作者的悲凉心情。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

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而“一片月临城”,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第二首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选取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在胡地黄沙滚滚的大漠中,夜色里回响着悲凉的胡笳之音······但这仅仅是比喻、象征而已,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提携全篇,因为是寡难敌众才“难酬国”,因为仇深才不“敢忆家”,苦而且难,仍能坚持战斗,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关键。颔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腊”代指作者为之奋战不息的明朝,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荡。全诗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第三首写同仇敌忾的精神。开篇即直言对明思宗的怀念。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到作者写此诗时已经三年。接着写史可法蒙难,扬州城破,是各镇不听调动,福王政权腐败无权威的结果,叙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接着又转向对自身的描述,惭愧自己身为幕宾而没有潘岳那样的才能,这是作者的自谦,最后以设问作结,引人深思。

  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直抒胸臆与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结合。都是用对起手法,四联中有三联是对句,形成整饬的格律、庄严的风韵。都是用衬托手法表现义军不畏强敌,不畏艰苦的崇高精神,有时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强烈爱国情感抒发出来。诗风激越而蕴藉、沉雄。

创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作者夏完淳于清顺治二年(1646年)参加吴易抗清义军所作。当时南京已陷入敌手,作者之父夏允彝和其师陈子龙已先后兵败殉国。作者身在义军,面对著旌旗号角,怀着无限愤慨之情,写下了这组诗。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

,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91024.html

上一篇: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