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3 02:31:54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沁園春·帶湖新居将成》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爲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賞析

  辛棄疾力主抗金,收複中原,但朝廷無此意,不加重用壯志難酬,一生屢遭貶斥。由于不能見用于苟且偷安的南宋統治集團,他感到前途險惡,早晚必被逐出宦途。爲後事計,他任江西安撫使時,在上饒城北帶湖之畔,修建了一所新居,作爲将來退隐之處。取名爲“稼軒”并自號爲“稼軒居士”以示去官務農之志。此詞即在作引退前一年,即淳熙八年(1181年)新居将落成之時所作,抒發了他當時萬端感慨集于一心的複雜感情。

  上片主要寫萌發棄政歸田之念。首句開門見山,順題而起。西漢蔣诩隐居時門前開有三條小路的原因,“三徑”即成了隐士居處的代稱,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就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三徑初成”,日後栖身有所,詞人于失意之中亦露幾分欣慰。不過這層意思,作者并沒有直白的一語道出。而是“鶴怨猿驚,稼軒未來

來”,以帶湖的仙鶴老猿埋怨驚怪其主人的遲遲不至,曲曲吐露。“鶴怨猿驚”出于南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不同的是,孔稚珪是以昔日朝夕相處的鶴猿驚怨周颙隐而複仕,辛棄疾用此典卻反其道而行之,假設即将友好伴處的鶴猿怨自己仕而不歸。這兩句是從新居方面落墨,說那裏盼望自己早日歸隐:“甚雲山”四句,是自言自語一樣,寫主觀想法。既然自己的平生志趣是以“雲自許”,爲什麽還老是呆在塵世裏當官,惹先賢隐士嘲笑呢!顯然,這隻不過是辛棄疾在遭到投降派一連串打擊之後,所發的一種牢騷自嘲而已。誰不知道,辛棄疾的“平生意氣”是抗金複國,金瓯一統,豈能以“雲山自許”!然而現在乾坤難轉,事不由已,有什麽辦法呢?“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爲莼羹鲈脍哉?”詞人不願作違心之事,他認爲既然厭惡這醜惡的官場又不能以已之力匡正,就應該激流勇退,愈早愈好,不要等被人家趕下了台才離開;再說自己也不是象西晉張翰那樣因想起了家鄉味美的鲈魚脍、莼菜羹而棄官還鄉,心中無愧,又何苦“抵死塵埃”呢?這裏,暗示了作者同南宋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懷。其中“意倦”句,表明自己絕不願爲朝廷

的苟安政策效勞,志不可奪去向已定:“豈爲”句,說明他之退隐并不是爲貪圖個人安逸享受;最值得體味的是“身閑貴早”裏的“貴早”二字。固然,這是爲了呼應前文曲露的對新居的向往,欲歸之情,不過主要還是說明,詞人不堪統治集團反對派對他的毀謗和打擊,而且可能預感到一場新的迫害正在等待着他。不如抽身早避。因而自然逗出了後面“秋江上”三句,表明了自己離政歸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禍,就象鴻雁聽到了弦響而逃,航船見到了惡浪而避一樣。他是别無他途,不得不如此。

  下片主要寫但對未來生活藍圖的設想。詞意仍緣“新居将成”而起。“将成”是指,初具規模但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東岡”二句,先就建築方面說,再修一幢茅屋作爲書齋,設于東岡,并把窗戶全部面水而開,既照應了題中“帶湖”二字,又照應了“平生意氣”,即“雲山自許”的雅緻。而“行釣”同“種柳”聯系起來,表明詞人向往的是“小舟撐出柳陰來”的畫境。表達了對官場争鬥的厭倦,對鄉村甯靜的向往。下面寫竹、梅、菊、蘭,不僅表現了詞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詞人的爲人節操。竹、梅、是“歲寒三友”之二物,竹經冬而不凋,梅淩寒而花放。

  從既要“疏籬護竹”,又要“莫礙觀梅”中,既表示作者玩花弄

草的雅興,更可以看出他對竹、梅堅貞品質的熱忱贊頌和向往。至于菊、蘭,都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喜愛的高潔的花草。他在《離騷》中有“餐秋菊之落英”,“紉秋蘭以佩”等句,表示自己所食之素潔和所服之芬芳,辛棄疾說,既然古人認爲菊花可餐,蘭花可佩,那他一定要親手把它們載種起來。顯然,“秋菊”兩句,明講種花,實言心志,古人志行高潔。自己亦當仿效。然而屈原餐菊佩蘭是在被楚王放逐以後,而辛棄疾當時還是在職之臣。堅持理想節操固然可以由已決定,但未去留豈能擅自安排。所以他接着說:“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這三句初看與前文完全不屬,但細想,恰是當時作者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實的流露。辛棄疾一生爲國志在統一,志向尚未實現本不願意離政,但形諸文字卻說“怕君恩未許”。因此,這一方面固然暴露了作爲統治集團一員的辛棄疾仍對腐朽朝廷昏庸皇帝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另一方面,更可以說,這是他始終不忘複國、積極從政、赤誠用世之心的流露。全詞就在這種不得不隐、然又欲隐不能的“徘徊”心境中結束。

  這首詞,自始至終可以說是一篇描寫心理活動的實錄。但上下兩片,各有不同。前片寫欲隐緣由,感情漸進,由微喜,而怅然,而氣惱,而憤慨。讀之,如

觀大河漲潮,流速由慢而疾,潮聲也由小而大,詞情也愈說愈明。後片寫未來打算,讀之,似在河中泛舟,水流徐緩而平穩,再不聞澎湃呼嘯之聲,所見隻是波光粼粼。及設想完畢,若遊程已終,突然轉出“沉吟久”幾句,似乎剛才打算,既非出自己心亦不可行于實際如一物突現舟水凝滞不可行,不過,盡管兩片情趣迥别,風貌各異,由于通篇皆以“新居将成”一線相貫,因此并無割裂之嫌,卻有渾成之緻。

鑒賞

  帶湖位于信州(今江西上饒市)城北一裏許,是一個狹長形的湖泊。其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寶帶,其縱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橫)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廬以居”(洪邁《稼軒記》)。辛棄疾“一旦獨得之,既築室百楹,才占地十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釋位得歸,必躬耕于是,故憑高作屋下臨之,是爲稼軒”(引同上)。湖光山色,風景絕佳,稼軒作此詞時(淳熙八年秋),仍在江西安撫使任上,帶湖新居即将落成。

  開篇即雲思歸之意。晉人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載:西漢末王莽弄權,兖州刺史後因以“三徑”指歸隐所居田園。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南齊陸韓卿《奉答内兄希叔》詩:“杜門清三徑,坐檻臨曲池。”隐居的别墅初

成,而“稼軒未來”,故“鶴怨猿驚”。此化用孔稚《北山移文》句意:“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詞人賦予物以人情,既怨且驚(怪),深刻地表達出自己急切歸隐的心情。接述高卧雲山之志。“甚雲山”以下四句,謂平生意氣自負,以隐居雲山自許,不想這些年來竟奔波于官場,爲人所笑。“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庶人包巾,衣冠連稱,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裝。《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後引申指世族、士紳。“抵死”,老是,總是意,在辛詞中屢見,如《浣溪沙》:“去雁無憑傳錦字,春泥抵死污人衣”;《滿庭芳》:“恨兒曹抵死,謂我心憂”。“塵埃”,比喻污濁。《楚辭·漁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此處指官場。接三句重申思歸之意:“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是爲家鄉的佳肴美味!《世說新語·識鑒篇》:西晉張翰官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莼菜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意爾,何能羁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上面一借“鶴怨猿驚”而表歸心急切;二雲自己本志在雲山,不在仕宦,三雲早就“意倦”、“身閑”決無留戀了。然最後更道出真意:“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喻遭人排擠,如秋江

鴻雁,應避弓弦;驚濤駭浪,應急撥轉船頭。這年冬十一月,改除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宋會要》一百零一冊《職官門·黜降官》第八:“淳熙八年十二月二日,右文殿修撰新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落職罷新任。以棄疾奸貪兇暴,帥湖南日虐害田裏,至是言者論列,故有是命。”《宋史》卷四百零一《辛棄疾傳》:“台臣王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帶湖新居始建于春初,冬季落成。在寫作此詞時,似已有所覺察,故選擇了急流勇退之途。

  下片層層鋪叙帶湖新居的園林亭台,水木花草的勝境。據《稼軒記》載:“田邊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爲者。東岡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徑款竹扉,錦路行海棠,集山有樓,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滌硯有渚”。詞則說東岡還須再蓋一所茅頂書齋,窗子全部臨水而開。爲方便在小船上釣魚,要在湖邊先種上柳樹;插上籬笆保護竹枝,可不要妨礙觀看梅花。秋菊可以用來進餐,秋蘭可以用來佩帶,這些都留待我來時親自栽種。屈原《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留待先生手自栽”,示意如屈原一樣志行高潔,不同流合污。最後又說自己的退隐是迫于無奈,壯志未成,在詞人是很沉痛的。既“沉吟久”,而又“徘徊”,正見積極用世與

退隐林下的矛盾心情。

  詞一起托物鶴猿,歸思如見。繼以一去聲“甚”字領起四個四言短句,作扇面對(即一、三對仗,二、四對仗),音節急促,氣勢流貫。下片亦以一去聲“要”字領四個四言短句,結構與上片全同。但音節徐緩,情韻悠悠。前者充分表現他憤世之懷,後者則閑适之意,流漾于外。至結處,方以“沉吟久”稍作停頓,轉出“此意徘徊”的複雜心理。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指出:“北宋詞多就景抒情,……至稼軒、白石一變而爲即事叙景。”即事叙景在辛詞中确不少見,它不同于以情爲中心的就景抒情,而是以叙事爲主體,抒情如血脈流貫其中,以寫景作爲叙事的烘染或鋪墊,如本詞下片那一大段關于著茅齋、開軒窗、種柳、觀梅、餐秋菊、佩春蘭等事項的設想安排,都可看出藝術手法與北宋詞人之不同處。

  南宋文人們的生活和北宋一樣,仍是得天獨厚(天者,皇帝也)。他們沒有像杜甫那樣“朝扣富兒門,暮随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也不會像孟郊那樣“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借車》),弄得一身尴尬。爲官的時候,自然有優渥的待遇,暫時辭職或緻仕,也仍可優悠林下,坐享天年。在本詞和“帶湖之什”的許多篇中,都可見到這種

富貴奢華景象,可貴的是辛棄疾無論順境逆境始終未忘“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同甫見和,再用韻答之》)收複失地完成南北統一的大業。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時年四十二歲,在江西路安撫使任上。他是二次任江西路的官員,對江西的地理山川比較熟悉,因而就選中了上饒的帶湖一帶,修建了新居,作爲将來退隐之處,取名爲“稼軒”。這年新居已基本建成,就寫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號稼軒,漢族,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赏析

  辛弃疾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朝廷无此意,不加重用壮志难酬,一生屡遭贬斥。由于不能见用于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集团,他感到前途险恶,早晚必被逐出宦途。为后事计,他任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城北带湖之畔,修建了一所新居,作为将来退隐之处。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以示去官务农之志。此词即在作引退前一年,即淳熙八年(1181年)新居将落成之时所作,抒发了他当时万端感慨集于一心的复杂感情。

  上片主要写萌发弃政归田之念。首句开门见山,顺题而起。西汉蒋诩隐居时门前开有三条小路的原因,“三径”即成了隐士居处的代称,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三径初成”,日后栖身有所,词人于失意之中亦露几分欣慰。不过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直白的一语道出。而是“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来”,以带湖的仙鹤老猿埋怨惊怪其主人的迟迟不至,曲曲吐露。“鹤怨猿惊”出于南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不同的是,孔稚珪是以昔日朝夕相处的鹤猿惊怨周颙隐而复仕,辛弃疾用此典却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即将友好伴处的鹤猿怨自己仕而不归。这两句是从新居方面落墨,说那里盼望自己早日归隐:“甚云山”四句,是自言自语一样,写主观想法。既然自己的平生志趣是以“云自许”,为什么还老是呆在尘世里当官,惹先贤隐士嘲笑呢!显然,这只不过是辛弃疾在遭到投降派一连串打击之后,所发的一种牢骚自嘲而已。谁不知道,辛弃疾的“平生意气”是抗金复国,金瓯一统,岂能以“云山自许”!然而现在乾坤难转,事不由已,有什么办法呢?“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词人不愿作违心之事,他认为既然厌恶这丑恶的官场又不能以已之力匡正,就应该激流勇退,愈早愈好,不要等被人家赶下了台才离开;再说自己也不是象西晋张翰那样因想起了家乡味美的鲈鱼脍、莼菜羹而弃官还乡,心中无愧,又何苦“抵死尘埃”呢?这里,暗示了作者同南宋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怀。其中“意倦”句,表明自己绝不愿为朝廷

的苟安政策效劳,志不可夺去向已定:“岂为”句,说明他之退隐并不是为贪图个人安逸享受;最值得体味的是“身闲贵早”里的“贵早”二字。固然,这是为了呼应前文曲露的对新居的向往,欲归之情,不过主要还是说明,词人不堪统治集团反对派对他的毁谤和打击,而且可能预感到一场新的迫害正在等待着他。不如抽身早避。因而自然逗出了后面“秋江上”三句,表明了自己离政归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祸,就象鸿雁听到了弦响而逃,航船见到了恶浪而避一样。他是别无他途,不得不如此。

  下片主要写但对未来生活蓝图的设想。词意仍缘“新居将成”而起。“将成”是指,初具规模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东冈”二句,先就建筑方面说,再修一幢茅屋作为书斋,设于东冈,并把窗户全部面水而开,既照应了题中“带湖”二字,又照应了“平生意气”,即“云山自许”的雅致。而“行钓”同“种柳”联系起来,表明词人向往的是“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画境。表达了对官场争斗的厌倦,对乡村宁静的向往。下面写竹、梅、菊、兰,不仅表现了词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词人的为人节操。竹、梅、是“岁寒三友”之二物,竹经冬而不凋,梅凌寒而花放。

  从既要“疏篱护竹”,又要“莫碍观梅”中,既表示作者玩花弄

草的雅兴,更可以看出他对竹、梅坚贞品质的热忱赞颂和向往。至于菊、兰,都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喜爱的高洁的花草。他在《离骚》中有“餐秋菊之落英”,“纫秋兰以佩”等句,表示自己所食之素洁和所服之芬芳,辛弃疾说,既然古人认为菊花可餐,兰花可佩,那他一定要亲手把它们载种起来。显然,“秋菊”两句,明讲种花,实言心志,古人志行高洁。自己亦当仿效。然而屈原餐菊佩兰是在被楚王放逐以后,而辛弃疾当时还是在职之臣。坚持理想节操固然可以由已决定,但未去留岂能擅自安排所以他接着说:“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这三句初看与前文完全不属,但细想,恰是当时作者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实的流露。辛弃疾一生为国志在统一,志向尚未实现本不愿意离政,但形诸文字却说“怕君恩未许”。因此,这一方面固然暴露了作为统治集团一员的辛弃疾仍对腐朽朝廷昏庸皇帝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更可以说,这是他始终不忘复国、积极从政、赤诚用世之心的流露。全词就在这种不得不隐、然又欲隐不能的“徘徊”心境中结束。

  这首词,自始至终可以说是一篇描写心理活动的实录。但上下两片,各有不同。前片写欲隐缘由,感情渐进,由微喜,而怅然,而气恼,而愤慨。读之,如

观大河涨潮,流速由慢而疾,潮声也由小而大,词情也愈说愈明。后片写未来打算,读之,似在河中泛舟,水流徐缓而平稳,再不闻澎湃呼啸之声,所见只是波光粼粼。及设想完毕,若游程已终,突然转出“沉吟久”几句,似乎刚才打算,既非出自己心亦不可行于实际如一物突现舟水凝滞不可行,不过,尽管两片情趣迥别,风貌各异,由于通篇皆以“新居将成”一线相贯,因此并无割裂之嫌,却有浑成之致。

鉴赏

  带湖位于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城北一里许,是一个狭长形的湖泊。其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横)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洪迈《稼轩记》)。辛弃疾“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才占地十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引同上)。湖光山色,风景绝佳,稼轩作此词时(淳熙八年秋),仍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带湖新居即将落成。

  开篇即云思归之意。晋人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载:西汉末王莽弄权,兖州刺史后因以“三径”指归隐所居田园。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南齐陆韩卿《奉答内兄希叔》诗:“杜门清三径,坐槛临曲池。”隐居的别墅初

成,而“稼轩未来”,故“鹤怨猿惊”。此化用孔稚《北山移文》句意:“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词人赋予物以人情,既怨且惊(怪),深刻地表达出自己急切归隐的心情。接述高卧云山之志。“甚云山”以下四句,谓平生意气自负,以隐居云山自许,不想这些年来竟奔波于官场,为人所笑。“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庶人包巾,衣冠连称,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装。《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后引申指世族、士绅。“抵死”,老是,总是意,在辛词中屡见,如《浣溪沙》:“去雁无凭传锦字,春泥抵死污人衣”;《满庭芳》:“恨儿曹抵死,谓我心忧”。“尘埃”,比喻污浊。《楚辞·渔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此处指官场。接三句重申思归之意:“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是为家乡的佳肴美味!《世说新语·识鉴篇》:西晋张翰官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上面一借“鹤怨猿惊”而表归心急切;二云自己本志在云山,不在仕宦,三云早就“意倦”、“身闲”决无留恋了。然最后更道出真意:“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喻遭人排挤,如秋江

鸿雁,应避弓弦;惊涛骇浪,应急拨转船头。这年十一月,改除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宋会要》一百零一册《职官门·黜降官》第八:“淳熙八年十二月二日,右文殿修撰新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落职罢新任。以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至是言者论列,故有是命。”《宋史》卷四百零一《辛弃疾传》:“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带湖新居始建于春初,冬季落成。在写作此词时,似已有所觉察,故选择了急流勇退之途。

  下片层层铺叙带湖新居的园林亭台,水木花草的胜境。据《稼轩记》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词则说东冈还须再盖一所茅顶书斋,窗子全部临水而开。为方便在小船上钓鱼,要在湖边先种上柳树;插上篱笆保护竹枝,可不要妨碍观看梅花。秋菊可以用来进餐,秋兰可以用来佩带,这些都留待我来时亲自栽种。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留待先生手自栽”,示意如屈原一样志行高洁,不同流合污。最后又说自己的退隐是迫于无奈,壮志未成,在词人是很沉痛的。既“沉吟久”,而又“徘徊”,正见积极用世与

退隐林下的矛盾心情。

  词一起托物鹤猿,归思如见。继以一去声“甚”字领起四个四言短句,作扇面对(即一、三对仗,二、四对仗),音节急促,气势流贯。下片亦以一去声“要”字领四个四言短句,结构与上片全同。但音节徐缓,情韵悠悠。前者充分表现他愤世之怀,后者则闲适之意,流漾于外。至结处,方以“沉吟久”稍作停顿,转出“此意徘徊”的复杂心理。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指出:“北宋词多就景抒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即事叙景在辛词中确不少见,它不同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抒情,而是以叙事为主体,抒情如血脉流贯其中,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如本词下片那一大段关于著茅斋、开轩窗、种柳、观梅、餐秋菊、佩春兰等事项的设想安排,都可看出艺术手法与北宋词人之不同处。

  南宋文人们的生活和北宋一样,仍是得天独厚(天者,皇帝也)。他们没有像杜甫那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也不会像孟郊那样“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弄得一身尴尬。为官的时候,自然有优渥的待遇,暂时辞职或致仕,也仍可优悠林下,坐享天年。在本词和“带湖之什”的许多篇中,都可见到这种

富贵奢华景象,可贵的是辛弃疾无论顺境逆境始终未忘“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收复失地完成南北统一的大业。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是二次任江西路的官员,对江西的地理山川比较熟悉,因而就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作为将来退隐之处,取名为“稼轩”。这年新居已基本建成,就写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80745.html

上一篇: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