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发布时间:2022-10-07 07:17:40

原文賞析: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拼音解讀
hǎi pàn fēng chuī dòng ní liè ,kū tóng yè luò zhī shāo shé
héng dí wén shēng bú jiàn rén ,hóng qí zhí shàng tiān shān xuě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  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卻看不見人,尋聲望去,隻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巅移動。

注釋①海:當時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橫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内。

相關賞析

  這是一首寫風雪行軍的仄韻絕句,全詩寫得十分壯美。一、二句寫從軍将士面對的環境極爲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海畔”)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就在這一嚴酷的背景上,映出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詩人以這一笛聲,使人産生這裏有人的聯想,同時又将人隐去,以“不見人”造成懸念——那風裏傳來的笛聲究竟來自何處呢?從而自然轉出末句:尋聲望去,隻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巅移動。風雪中紅旗不亂,已足見出從軍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動态描寫,更使畫面生機勃然,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盡在這“直上”二字中溢出。

  這首詩在藝術上善于映襯與妙用指代。一、二句對環境的描寫,竭力突出自然環境的惡劣,用濃重氛圍映襯從軍将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試想,如果是在風和日麗、山明水淨的條件下行軍,又怎能見出士氣的昂揚堅強呢?适應氛圍描寫的需要,在押韻上采用了入聲的韻腳,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韻,“裂”、 “折”、“雪”都是入聲“屑”韻字,韻尾爲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寫或悲或壯的詩情。

  前兩句的氛圍描寫與入聲韻的選用,爲抒寫壯美的詩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映襯畢竟是陪賓,描寫的成敗,關鍵在于作爲主體的三、四兩句。後兩句意在寫人,卻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隻是拈出與人相關的二物——“橫笛”、“紅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這種指代手法的運用,既節省了筆墨,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容量,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的空間。軍中物品無數,隻寫笛、旗二者,不僅出于隻有笛聲、紅旗才會被遠處發現,還因爲隻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見行軍将士的精神。在寫法上,先寫“橫笛聞聲”,後寫“紅旗直上”,符合人們對遠處事物的注意往往“先聲後形”的一般習慣。特别巧妙的是“不見人”三字的嵌入。“聞聲”而尋人,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使末句的動人景象更爲顯豁地突入人們的眼簾之中。

  這首《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

作者介紹

陳羽[唐](約公元八O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江東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初前後在世。工詩,與上人靈一交遊,唱答頗多。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以第,二人登進士第與韓愈、王涯等共爲龍虎榜。後仕曆東宮衛佐。羽著有詩集《唐才子傳》傳世。

以上就是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拼音解读
hǎi pàn fēng chuī dòng ní liè ,kū tóng yè luò zhī shāo shé
héng dí wén shēng bú jiàn rén ,hóng qí zhí shàng tiān shān xuě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注释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作者介绍

陈羽[唐](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以第,二人登进士第与韩愈、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羽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

以上就是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全文阅读]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原文赏析: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拼音解读:yáoyèrénhézài,chéng...[全文阅读]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19109.html

上一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