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发布时间:2022-02-22 21:34:42

原文賞析:
步深幽。正雲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鑒曲寒沙,茂林煙草,免仰千古悠悠。歲華晚、漂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憐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遊。爲喚狂吟老監,共賦銷憂。閣在紹興,西浦、東州皆其地。
拼音解讀
bù shēn yōu 。zhèng yún huáng tiān dàn ,xuě yì wèi quán xiū 。jiàn qǔ hán shā ,mào lín yān cǎo ,miǎn yǎng qiān gǔ yōu yōu 。suì huá wǎn 、piāo líng jiàn yuǎn ,shuí niàn wǒ 、tóng zǎi wǔ hú zhōu 。dèng gǔ sōng xié ,yá yīn tái lǎo ,yī piàn qīng chóu 。
huí shǒu tiān yá guī mèng ,jǐ hún fēi xī pǔ ,lèi sǎ dōng zhōu 。gù guó shān chuān ,gù yuán xīn yǎn ,hái sì wáng càn dēng lóu 。zuì lián tā 、qín huán zhuāng jìng ,hǎo jiāng shān 、hé shì cǐ shí yóu 。wéi huàn kuáng yín lǎo jiān ,gòng fù xiāo yōu 。gé zài shào xìng ,xī pǔ 、dōng zhōu jiē qí dì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⑴蓬萊閣舊在浙江紹興卧龍山下,州治設廳之後,五代時吳越王建,以唐元稹《以州宅誇于樂天詩》“谪居猶得近蓬萊”得名。⑵鑒曲:鑒湖一曲。《新唐書·賀知章傳》“有诏賜鏡湖剡川一曲”,鏡湖即鑒湖。⑶茂林:指蘭亭。王羲之《蘭亭序》:“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⑷俯仰:又作“俛仰”。《蘭亭序》“俛仰之間,已爲陳迹。”⑸五湖泛舟,範蠡事,見《國語·越語》。前錄吳文英《八聲甘州》注⑽(257頁)。牽涉到西施,是後起的傳說。這裏說“誰念我同載五湖舟”,不過自己惆怅着獨遊無伴而已。杜甫《贈韋七贊善詩》“蝦菜忘歸範蠡船”,亦不關西施。⑹磴:通隥,坂也。指山路,石級。⑺三句說自己在外飄零,曾幾度回憶會稽。作者自注:“閣在紹興,西浦東州皆其地。”⑻王粲有《登樓賦》。《文選》卷二十一李善注引盛弘之《荊州記》曰:“當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王粲登樓,本是客遊在外,其賦雲:“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今作者仿佛已回到家鄉,如所謂“故國山川,故園心眼”正是平昔所念想不忘者,卻偏有如王粲《登樓賦》雲雲的那種感覺,這是很特别的。用追進一層的寫法,意極悲哀。周氏原籍濟南,南渡後人早已僑居江南,故即認會稽爲他的故鄉。⑼樂府《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爲羅敷。”“秦鬟”字面當借用羅敷事,可能指紹興的秦望山。秦望山在會稽的東南,以秦始皇曾登之得名。“妝鏡”仍绾合上文鑒湖。⑽國破家亡之恨,主意至此揭出。⑾狂吟老監:即指賀知章。《舊唐書·賀知章傳》:“知章晚年尤加縱誕,無複規檢,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遨遊裏巷,醉後屬詞,動成卷軸,文不加點,鹹有可觀。”此言安得有如賀監其人者,與之吟詠銷憂;表示懷念友人的意思,亦是虛說。李白有《對酒憶賀監》,詩二百首,又有《重憶》詩。其《重憶》雲:“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本句意略同。

相關賞析

  這首詞中的蓬萊閣在紹興卧龍山,爲五代時吳越王錢鏐所建,是浙東名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周密随即流亡,這年和次年的冬天都曾到過紹興,從詞中描寫冬天的景物來看此詞應是第二年冬天遊覽蓬萊閣時寫的,表達了作者懷念故國山河的愛國憂思。詞人的感受是通過登閣所見景物曲曲傳達出來的。在故國淪亡的情況下,詞人登臨古閣,感慨萬千。時值冬季,天色陰沉,雪意未休,這種凄涼的氣氛很好地烘托了作者的悲涼心境。

  上阕以寫景爲主。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進山登閣的過程。山路曲折盤桓,行人漸入幽深,“正”字領起下面兩句,交代當時的天氣。冬雲凝重,天色昏黃,仿佛要下雪的樣子。作者以陰沉的天氣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鑒曲”三句,描寫登閣所見到的景物。鑒曲即鑒湖,唐代詩人賀知章告老時曾賜得鑒湖後終于其地。茂林指蘭亭,亦在紹興,東晉名士王羲之等曾于此賦詩詠懷,《蘭亭集序》中有“茂林修竹”之語。鑒湖和蘭亭都是曆史上名士栖遊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蕭瑟和衰敗。詞人撫今追昔,不勝感慨,隻覺“千古悠悠”。以上六句都是借環境氛圍來烘托人物心理。下面“歲華晚”三句,由緬懷古迹轉而抒發身世飄零的感觸。登閣時已近年底,可自己仍在飄泊,而此番登臨又是隻身一人,尤感寂寞。“同載五湖舟”,說的是春秋時越國大夫範蠡功成身退與西施泛舟五湖的故事。自己雖然也和範蠡一樣隐遁避世,四處漂泊,卻是形單影孤,誰來與自己作伴?“磴古”以下三句,再從抒情轉入寫景。古老的石級,歪歪斜斜的老松,山崖背陽處多年積成的青苔,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悲從中來,唏噓慨歎?結句“一片清愁”正是對此情此景的高度概括。

  上阕寫罷令人愁腸百結的冬景,下阕而抒發對故國山河的感懷,對宋朝大好江山喪失的痛惜。下阕首句以換頭用“回首”帶起三句,述說流亡歲月中對故鄉故都的刻骨思念。“幾”,幾番、多次,極言其頻繁。“魂飛西浦,淚灑東洲”兩句,情感深切而發語警挺。西浦、東州都是紹興地名。周密祖籍濟南,長期寓居吳興,故将江浙一帶視爲第二故鄉。在江山易主、國土淪亡的歲月中,詞人日夜思念故國故土,多少次詞人夢裏回到故國,不禁眼淚灑遍越中山川。但此時登閣眺望,頗像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登樓,看到故國山川、園林已今非昔比,不禁憂思萬端。以上六句,極寫望歸心切,而又深歎家園淪亡。由此逼出“最負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遊”二句點題的話,集中抒發了國破家亡的巨大創痛。秦鬟,指美如髻鬟的秦望山,在紹興東南。妝鏡,指清如明鏡的鑒湖水。這裏采用豔麗的詞語極力鋪陳山川的美麗,意在反襯亡國的慘痛。江山如此嬌美,爲什麽偏在她慘遭蹂躏之後才來遊賞呢?詞人痛心疾首,悲憤填膺,以至山容水态,,無不染上深深的哀愁。詞情發展至此,達到高潮。結尾二句,卻又筆頭一轉,輕輕遠拓開去。“狂吟老監”指賀知章,他曾任秘書監,又自號“四明狂客”。詞人要召喚他一起來賦詩消憂,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遣,好像離主題遠了一點,其實正表明憂愁郁結,難以消除,愁情反而更深了。“共賦消憂”與上阕結尾處的“一片清愁”相應,都有“意在言外”的韻緻,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轉深了一層。

  時值隆冬,天色陰沉,沙寒草衰,雪意未銷,這是用環境氣氛的凄清來烘托他悲涼的心境。鑒曲秀美,蘭亭風流,然而“俯仰之間,已爲陳迹”(《蘭亭集序》),這是借古今的更替寓興衰存亡的慨歎。歲華已晚,飄零念遠,透露出流亡者孤寂無依的身世之感;而深山幽景更添詞人無窮的愁思。詞的上阕無一字涉及國土淪亡,但蕭敝的冬景無處不滲透遺民的哀痛。下阕改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回首”三句,似欲打開感情的閘門一任奔瀉,以傾吐心頭郁積的哀傷,然而,至“還似王粲登樓”句一頓,至“好江山、何事此時遊”又一頓,這樣一頓再頓,使奔瀉的感情轉爲沉痛的反思,妙在“才欲說破,便自咽住”,吞吐咽噎,回環往複,構成了此詞情思哀婉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征。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正是如此。草窗詞素以意象缜密著稱。綜觀全詞,寫景空遠,抒情婉曲,結構細密,引事用典十分貼切,充分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詞學功底和創作才力。所以這首詞一直被推爲《草窗詞》的壓卷之作。

作者介紹

周密 (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南宋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間爲義烏縣(今年内屬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號四水潛夫。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棄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志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其詞遠祖清真,近法姜夔,風格清雅秀潤,與吳文英并稱“二窗”,詞集名《頻洲漁笛譜》、《草窗詞》。

以上就是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免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怜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销忧。阁在绍兴,西浦、东州皆其地。
拼音解读
bù shēn yōu 。zhèng yún huáng tiān dàn ,xuě yì wèi quán xiū 。jiàn qǔ hán shā ,mào lín yān cǎo ,miǎn yǎng qiān gǔ yōu yōu 。suì huá wǎn 、piāo líng jiàn yuǎn ,shuí niàn wǒ 、tóng zǎi wǔ hú zhōu 。dèng gǔ sōng xié ,yá yīn tái lǎo ,yī piàn qīng chóu 。
huí shǒu tiān yá guī mèng ,jǐ hún fēi xī pǔ ,lèi sǎ dōng zhōu 。gù guó shān chuān ,gù yuán xīn yǎn ,hái sì wáng càn dēng lóu 。zuì lián tā 、qín huán zhuāng jìng ,hǎo jiāng shān 、hé shì cǐ shí yóu 。wéi huàn kuáng yín lǎo jiān ,gòng fù xiāo yōu 。gé zài shào xìng ,xī pǔ 、dōng zhōu jiē qí d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蓬莱阁旧在浙江绍兴卧龙山下,州治设厅之后,五代时吴越王建,以唐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谪居犹得近蓬莱”得名。⑵鉴曲:鉴湖一曲。《新唐书·贺知章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镜湖即鉴湖。⑶茂林:指兰亭。王羲之《兰亭序》:“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⑷俯仰:又作“俛仰”。《兰亭序》“俛仰之间,已为陈迹。”⑸五湖泛舟,范蠡事,见《国语·越语》。前录吴文英《八声甘州》注⑽(257页)。牵涉到西施,是后起的传说。这里说“谁念我同载五湖舟”,不过自己惆怅着独游无伴而已。杜甫《赠韦七赞善诗》“虾菜忘归范蠡船”,亦不关西施。⑹磴:通隥,坂也。指山路,石级。⑺三句说自己在外飘零,曾几度回忆会稽。作者自注:“阁在绍兴,西浦东州皆其地。”⑻王粲有《登楼赋》。《文选》卷二十一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王粲登楼,本是客游在外,其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今作者仿佛已回到家乡,如所谓“故国山川,故园心眼”正是平昔所念想不忘者,却偏有如王粲《登楼赋》云云的那种感觉,这是很特别的。用追进一层的写法,意极悲哀。周氏原籍济南,南渡后人早已侨居江南,故即认会稽为他的故乡。⑼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秦鬟”字面当借用罗敷事,可能指绍兴的秦望山。秦望山在会稽的东南,以秦始皇曾登之得名。“妆镜”仍绾合上文鉴湖。⑽国破家亡之恨,主意至此揭出。⑾狂吟老监:即指贺知章。《旧唐书·贺知章传》:“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此言安得有如贺监其人者,与之吟咏销忧;表示怀念友人的意思,亦是虚说。李白有《对酒忆贺监》,诗二百首,又有《重忆》诗。其《重忆》云:“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本句意略同。

相关赏析

  这首词中的蓬莱阁在绍兴卧龙山,为五代时吴越王钱鏐所建,是浙东名胜。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周密随即流亡,这年和次年的冬天都曾到过绍兴,从词中描写冬天的景物来看此词应是第二年冬天游览蓬莱阁时写的,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国山河的爱国忧思。词人的感受是通过登阁所见景物曲曲传达出来的。在故国沦亡的情况下,词人登临古阁,感慨万千。时值冬季,天色阴沉,雪意未休,这种凄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作者的悲凉心境。

  上阕以写景为主。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当时的天气。冬云凝重,天色昏黄,仿佛要下雪的样子。作者以阴沉的天气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鉴曲”三句,描写登阁所见到的景物。鉴曲即鉴湖,唐代诗人贺知章告老时曾赐得鉴湖后终于其地。茂林指兰亭,亦在绍兴,东晋名士王羲之等曾于此赋诗咏怀,《兰亭集序》中有“茂林修竹”之语。鉴湖和兰亭都是历史上名士栖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词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只觉“千古悠悠”。以上六句都是借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心理。下面“岁华晚”三句,由缅怀古迹转而抒发身世飘零的感触。登阁时已近年底,可自己仍在飘泊,而此番登临又是只身一人,尤感寂寞。“同载五湖舟”,说的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与西施泛舟五湖的故事。自己虽然也和范蠡一样隐遁避世,四处漂泊,却是形单影孤,谁来与自己作伴?“磴古”以下三句,再从抒情转入写景。古老的石级,歪歪斜斜的老松,山崖背阳处多年积成的青苔,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悲从中来,唏嘘慨叹?结句“一片清愁”正是对此情此景的高度概括。

  上阕写罢令人愁肠百结的冬景,下阕而抒发对故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下阕首句以换头用“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几”,几番、多次,极言其频繁。“魂飞西浦,泪洒东洲”两句,情感深切而发语警挺。西浦、东州都是绍兴地名。周密祖籍济南,长期寓居吴兴,故将江浙一带视为第二故乡。在江山易主、国土沦亡的岁月中,词人日夜思念故国故土,多少次词人梦里回到故国,不禁眼泪洒遍越中山川。但此时登阁眺望,颇像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登楼,看到故国山川、园林已今非昔比,不禁忧思万端。以上六句,极写望归心切,而又深叹家园沦亡。由此逼出“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二句点题的话,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秦鬟,指美如髻鬟的秦望山,在绍兴东南。妆镜,指清如明镜的鉴湖水。这里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意在反衬亡国的惨痛。江山如此娇美,为什么偏在她惨遭蹂躏之后才来游赏呢?词人痛心疾首,悲愤填膺,以至山容水态,,无不染上深深的哀愁。词情发展至此,达到高潮结尾二句,却又笔头一转,轻轻远拓开去。“狂吟老监”指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又自号“四明狂客”。词人要召唤他一起来赋诗消忧,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遣,好像离主题远了一点,其实正表明忧愁郁结,难以消除,愁情反而更深了。“共赋消忧”与上阕结尾处的“一片清愁”相应,都有“意在言外”的韵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转深了一层。

  时值隆冬,天色阴沉,沙寒草衰,雪意未销,这是用环境气氛的凄清来烘托他悲凉的心境。鉴曲秀美,兰亭风流,然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这是借古今的更替寓兴衰存亡的慨叹。岁华已晚,飘零念远,透露出流亡者孤寂无依的身世之感;而深山幽景更添词人无穷的愁思。词的上阕无一字涉及国土沦亡,但萧敝的冬景无处不渗透遗民的哀痛。下阕改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回首”三句,似欲打开感情的闸门一任奔泻,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然而,至“还似王粲登楼”句一顿,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又一顿,这样一顿再顿,使奔泻的感情转为沉痛的反思,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吞吐咽噎,回环往复,构成了此词情思哀婉和沉郁顿挫风格特征。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正是如此。草窗词素以意象缜密著称。综观全词,写景空远,抒情婉曲,结构细密,引事用典十分贴切,充分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词学功底和创作才力。所以这首词一直被推为《草窗词》的压卷之作。

作者介绍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以上就是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66593.html

上一篇: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下一篇: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