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诗文

《古风其三十四》

发布时间:2021-12-22 09:08:06

古風其三十四 - 李白
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
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
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爲。
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
将赴雲南征。
怯卒非戰士。
炎方難遠行。
長號别嚴親。
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
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
窮魚餌奔鲸。
千去不一回。
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幹戚。
一使有苗平。【注釋】:
将赴雲南征。 ( 征一作行 )
炎方難遠行。 ( 行一作征 )


  這首詩是反映征讨南诏的事。南诏(在今雲南大理一帶),是唐時我國西南地區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王受唐朝廷的冊封。據《資治通鑒》記載,天寶九載(750),楊國忠薦鮮于仲通爲劍南節度使,仲通專橫粗暴,失南诏人心,而雲南太守張虔陀又對南诏王閣羅鳳多所淩辱和征求,遂激起南诏反抗。次年夏,鮮于仲通發兵八萬征讨,閣羅鳳遣使謝罪,仲通不準,與閣羅鳳戰于西洱河,慘敗,傷亡六萬。楊國忠爲他隐瞞敗迹,又在東西兩京和河南、河北地區大肆征兵。詩即以這一事件爲背景,卻不拘泥于其事,而是通過藝術的概括,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将矛頭指向唐王朝的國策。
  開頭四句展現了一幅緊急軍事行動的場面:軍書飛馳,征調急切,一片喧呼救邊的叫嚷聲,連栖鳥也不得安巢。短短幾句詩渲染出一種緊迫的氣氛,“羽檄”,已是緊急文書,又以流星喻之,更顯出十萬火急。“喧呼”,已見催迫之狀,又以群鳥驚鳴烘托之,愈見其督驅騷擾之甚,使人有雞飛狗跳之感。這些都是以誇飾的筆墨,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從事情的原委上看,下文“借問”四句言在楚地征兵,遠征南诏,才是叙事之始。但是詩人沒有從這裏開頭,而是截取一個驚人心目的鏡頭以爲開端,将本事留到下面再補叙,避開平鋪直叙的寫法,使詩起得警動有勢,能一下子抓住讀者,是很巧妙的結構。
  “白日”四句,突然逆轉,勾勒出一幅承平景象,與前面的戰争氣氛形成鮮明的強烈的對照。前兩句全以天象爲喻。以“白日”、“紫微”、“三公”、“權衡”象征皇帝和朝廷大臣,描繪一幅玉宇清平的景象。語語言天象,即語語言人世。人世的内容通過形象的天象展現出來,确是一種妙運。“天地皆得一”是從《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二句熔鑄而成,即寰宇清平安甯之意。你看,白日輝耀,可謂君明;三公執樞,可謂臣能;四海清澄,可謂天下安定。如此承平盛世怎麽會突然發生戰争呢?詩人雖然沒有當即回答,而其不滿之心,指責之情,譏諷之意,已盡在不言之中。
  “借問”四句,把興兵讨伐南诏的本事補叙明白。古來相傳泸水有瘴氣,至五月方可渡。“渡泸及五月”,一個“及”字把統治集團急不可耐的征伐情緒,和盤托出。下面側重寫統治者驅民于死地的罪惡。“怯卒”以下十句是詩人用濃墨重筆着力刻畫之處。前六句寫征行别離之慘。與役者都是未經戰陣的百姓,是爲“怯卒”,本不堪行;南方又多瘴疠,觸之則斃,尤不可去。而朝廷必驅而往之,不啻白白送死,所以生離亦即死别。日月都帶上凄慘色調,可見悲怨之氣沖天之狀;淚盡繼之以血,心碎哭亦無聲,足見悲痛欲絕之情。“困獸”四句寫驅遣有去無回之勢。以困獸、窮魚喻怯卒,以猛虎、奔鲸喻悍敵,使不敵之勢,躍然紙上。虎而雲猛,鲸而雲奔,獸而雲困,魚而雲窮,有意使桀悍與疲弱相對,更爲鮮明。虎爲獸中之王,一般獸所難當,何況疲困之獸;鲸爲魚中之巨,一般魚所難逃,何況力窮之魚。這兩句充滿誇飾色彩、形象鮮明的比喻,是下文最好的鋪墊,使“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身”二句一下子便深印人心。李白的詩筆善誇張,十句詩把驅民于虎口的慘象寫得怵目驚心,可謂對窮兵黩武的血淚批判與控訴。
  末二句用舜的典故,披露全詩主旨。據《帝王世紀》記載,舜的時候,有苗氏不服,禹請發兵征讨。舜說,不,我修德還不深厚,擅動刀兵,不合于道,于是進一步修明政教。過了三年,他隻舉行一次以幹(盾)戚(斧)爲道具的舞蹈,有苗氏便服威懷德而歸順。作者慨歎這樣的原則不見了,等于說當時“當國之臣不能敷文德以來遠人”(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這正是本詩的主旨所在。現在可以回顧一下“白日”四句,在那一片清平氣象中,似覺缺少點什麽,缺少的就是這“敷文德以來遠人”的國策。這就是前面留給讀者的懸念的答案。至此,主旨已明,懸念已解,詩也就戛然而止。從這一方面看,詩的前後呼應關鎖,也是非常緊密的。
(孫靜)【作品評述古風其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
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
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爲。
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
将赴雲南征。
怯卒非戰士。
炎方難遠行。
長號别嚴親。
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
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
窮魚餌奔鲸。
千去不一回。
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幹戚。
一使有苗平。

以上就是《古風其三十四》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古风其三十四 - 李白
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
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
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
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
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
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
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
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
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
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注释】:
将赴云南征。 ( 征一作行 )
炎方难远行。 ( 行一作征 )


  这首诗是反映征讨南诏的事。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是唐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王受唐朝廷的册封。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载(750),杨国忠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专横粗暴,失南诏人心,而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对南诏王阁罗凤多所凌辱和征求,遂激起南诏反抗。次年夏,鲜于仲通发兵八万征讨,阁罗凤遣使谢罪,仲通不准,与阁罗凤战于西洱河,惨败,伤亡六万。杨国忠为他隐瞒败迹,又在东西两京和河南、河北地区大肆征兵。诗即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却不拘泥于其事,而是通过艺术的概括,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
  开头四句展现了一幅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军书飞驰,征调急切,一片喧呼救边的叫嚷声,连栖鸟也不得安巢。短短几句诗渲染出一种紧迫的气氛,“羽檄”,已是紧急文书,又以流星喻之,更显出十万火急。“喧呼”,已见催迫之状,又以群鸟惊鸣烘托之,愈见其督驱骚扰之甚,使人有鸡飞狗跳之感。这些都是以夸饰的笔墨,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事情的原委上看,下文“借问”四句言在楚地征兵,远征南诏,才是叙事之始。但是诗人没有从这里开头,而是截取一个惊人心目的镜头以为开端,将本事留到下面再补叙,避开平铺直叙的写法,使诗起得警动有势,能一下子抓住读者,是很巧妙的结构。
  “白日”四句,突然逆转,勾勒出一幅承平景象,与前面的战争气氛形成鲜明的强烈的对照。前两句全以天象为喻。以“白日”、“紫微”、“三公”、“权衡”象征皇帝和朝廷大臣,描绘一幅玉宇清平的景象。语语言天象,即语语言人世。人世的内容通过形象的天象展现出来,确是一种妙运。“天地皆得一”是从《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二句熔铸而成,即寰宇清平安宁之意。你看,白日辉耀,可谓君明;三公执枢,可谓臣能;四海清澄,可谓天下安定。如此承平盛世怎么会突然发生战争呢?诗人虽然没有当即回答,而其不满之心,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尽在不言之中。
  “借问”四句,把兴兵讨伐南诏的本事补叙明白。古来相传泸水有瘴气,至五月方可渡。“渡泸及五月”,一个“及”字把统治集团急不可耐的征伐情绪,和盘托出。下面侧重写统治者驱民于死地的罪恶。“怯卒”以下十句是诗人用浓墨重笔着力刻画之处。前六句写征行别离之惨。与役者都是未经战阵的百姓,是为“怯卒”,本不堪行;南方又多瘴疠,触之则毙,尤不可去。而朝廷必驱而往之,不啻白白送死,所以生离亦即死别。日月都带上凄惨色调,可见悲怨之气冲天之状;泪尽继之以血,心碎哭亦无声,足见悲痛欲绝之情。“困兽”四句写驱遣有去无回之势。以困兽、穷鱼喻怯卒,以猛虎、奔鲸喻悍敌,使不敌之势,跃然纸上。虎而云猛,鲸而云奔,兽而云困,鱼而云穷,有意使桀悍与疲弱相对,更为鲜明。虎为兽中之王,一般兽所难当,何况疲困之兽;鲸为鱼中之巨,一般鱼所难逃,何况力穷之鱼。这两句充满夸饰色彩、形象鲜明的比喻,是下文最好的铺垫,使“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身”二句一下子便深印人心。李白的诗笔善夸张,十句诗把驱民于虎口的惨象写得怵目惊心,可谓对穷兵黩武的血泪批判与控诉。
  末二句用舜的典故,披露全诗主旨。据《帝王世纪》记载,舜的时候,有苗氏不服,禹请发兵征讨。舜说,不,我修德还不深厚,擅动刀兵,不合于道,于是进一步修明政教。过了三年,他只举行一次以干(盾)戚(斧)为道具的舞蹈,有苗氏便服威怀德而归顺。作者慨叹这样的原则不见了,等于说当时“当国之臣不能敷文德以来远人”(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这正是本诗的主旨所在。现在可以回顾一下“白日”四句,在那一片清平气象中,似觉缺少点什么,缺少的就是这“敷文德以来远人”的国策。这就是前面留给读者的悬念的答案。至此,主旨已明,悬念已解,诗也就戛然而止。从这一方面看,诗的前后呼应关锁,也是非常紧密的。
(孙静)【作品评述古风其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
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
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
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
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
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
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
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
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
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

以上就是《古风其三十四》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谢叔子阳丈惠诗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登二妃庙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古风其三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53555.html

上一篇:《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下一篇:《扶南曲歌词五首》

古诗文相关文章
更多古诗文文章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