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发布时间:2021-05-24 14:42:16
憫農 -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注釋】:
[1]禾:禾苗。
[2]日當午:太陽當頭直曬的時候,指中午。
[3]餐:飯。
[4]皆:都是。
[5]秋成萬顆子:一作「秋收萬顆子」。
這首憫農詩,寫出了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着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淌滴在莊稼地裏。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着農民的辛苦啊!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贶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爲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爲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爲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内,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爲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爲凝重,更爲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隐《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内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産了驚人作品(奇迹),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産了赤貧。勞動生産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産了洞窟。勞動生産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産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叙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爲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隻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爲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歎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懑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後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爲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爲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麽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内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趙其鈞)【作品評述】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注釋】:
[1]禾:禾苗。
[2]日當午:太陽當頭直曬的時候,指中午。
[3]餐:飯。
[4]皆:都是。
[5]秋成萬顆子:一作「秋收萬顆子」。
這首憫農詩,寫出了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着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淌滴在莊稼地裏。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着農民的辛苦啊!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贶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爲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爲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爲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内,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爲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爲凝重,更爲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隐《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内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産了驚人作品(奇迹),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産了赤貧。勞動生産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産了洞窟。勞動生産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産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叙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爲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隻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爲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歎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懑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後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爲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爲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麽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内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趙其鈞)【作品評述】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以上就是《憫農》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悯农 -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
[1]禾:禾苗。
[2]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3]餐:饭。
[4]皆:都是。
[5]秋成万颗子:一作「秋收万颗子」。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赵其钧)【作品评述】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
[1]禾:禾苗。
[2]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3]餐:饭。
[4]皆:都是。
[5]秋成万颗子:一作「秋收万颗子」。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赵其钧)【作品评述】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悯农》
上一篇:游子吟原文 游子吟配乐朗诵轻音乐
下一篇:《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