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发布时间:2021-12-07 10:06:58

原文賞析:

【秋日雜感】

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雲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

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着漁舟。

拼音解讀

【qiū rì zá gǎn 】

háng yín zuò xiào dú bēi qiū ,hǎi wù jiāng yún yǐn mù chóu 。

bú xìn yǒu tiān cháng sì zuì ,zuì lián wú dì kě mái yōu 。 

huāng huāng kuí jǐng duō xīn guǐ ,jì jì guā tián shí gù hóu 。

jiàn shuō wǔ hú gòng yǐn mǎ ,cāng làng hé chù zhe yú zhōu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在吳三桂的叛賣導引下,清兵入關占領北京。次年,清兵鐵蹄直踏江南,甫建數月的南京弘光朝旋即破敗。東南數省陷入血水紛飛的苦難歲月。此詩作于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題傳雲:“客吳中作。”吳州即蘇州。陳子龍在蘇、松一帶聯結江南各地抗清武裝,英勇禦敵。兵燹之餘,作下《秋日雜感》十首,形象地描寫了清兵入侵給江南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了詩人懷念故國,哀悼死難志士的沉痛心情,體現了他不屈不撓,圖謀複國的遠大志向,沉郁悲憤,壯懷激烈,讀之令人黯然淚下,此爲其中之二。
作者寫作此組詩時,蘇、松已淪于敵寇鐵蹄之下。吳中進士吳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軍民奮勇抗擊者亦不在少數。然先後皆爲清兵所敗。當此形勢危難之時,陳子龍也有途窮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輾轉吳中,待時抗清。詩人的悲憤情感和愛國情操,在此詩中體現得最爲充分。
首聯描寫亡國後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天本就爲一個萬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節,更兼作者此時面對着滿日瘡痍、民不聊生的華夏大地。無怪于其内心之憤是行吟坐嘯了,一個“獨”字,可有兩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歎自己身世孤獨,一是抗清鬥争處于最嚴峻時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軍一一撲滅,詩人胸中流湧的難覓同道之獨。海霧江雲,暮色茫茫,更引發了他的萬千悲憤。這種悲憤與陳子龍的身世經曆切切相關,詩人本爲晚明遺老,又曾在南明政權下供職,爲挽救大廈将傾的南明王朝疾聲呼籲,東奔西走。耗費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頭來世事恍惚如南柯一夢,不能不令詩人痛心疾首。
颔聯“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繼續抒發詩人亡國之痛。此聯用了兩處典故。“不信”一句,《文選》張衡《西京賦》及注:“秦穆公夢朝天帝,帝醉,以鹑首之地(今湖北襄陽、安陸一帶)賜秦。時有謠雲:‘天帝醉,秦暴金誤殒石墜’。”李商隐《鹹陽》詩亦有:“自是當時天地醉,不關秦地有山河。”後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亂。“最憐”一句,典出于仲長統《述志》詩:“寄愁天上,埋憂地下。”陳子龍在此是反用其意。說自己不相信蒼天會長久昏醉而讓清人一統中國。堅信上天終有清醒之時,明室江山定有複興之日。最可憐的是大片江山已淪入敵手,沒有一個地方可埋葬自己的憂愁。這兩句在首聯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主題,在因清秋、日暮而興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現實性的内容,增強了詩歌的鬥争性和針對性。
頸聯“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描寫了明室臣民的悲慘境況。清兵南下,鐵蹄所至,屍橫遍野,十室九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駭人聽聞,令人發指,多少無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樂府《十五從軍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寫民間在清兵蹂躏後滿目凄涼,一片荒蕪的衰敗慘象。“寂寂”句則是借秦亡後東陵侯邵平淪爲庶人在長安城外靠種瓜爲生的故事概括衆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結局。此聯作者從下層黎庶寫及上層達貴,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際所造成的災難。
尾聯“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着漁舟”,恰如一聲沉重的歎息,表達了作者孤獨無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聽說清兵已飲馬五湖,盡略其地,自己欲與漁夫爲伍,駕一葉扁舟浪迹水鄉;也不可得了。
在一首短詩中要表達豐富複雜的内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詩中一明顯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與詩意渾化無迹。這不僅顯示了作者廣博的學識,也有利于情感的抒發。
陳子龍的詩風,前後差異極大。早期作品辭采濃郁華麗,尤好拟古樂府。後期由于受國家局勢和生活經曆的影響,多感傷時世之作,風格沉郁頓挫,直抒孤憤,沉雄豪放,悲壯蒼涼。《秋日雜感》即爲其晚期詩風的代表。

相關賞析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在吳三桂的叛賣導引下,清兵入關占領北京。次年,清兵鐵蹄直踏江南,甫建數月的南京弘光朝旋即破敗。東南數省陷入血水紛飛的苦難歲月。此詩作于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題傳雲:“客吳中作。”吳州即蘇州。陳子龍在蘇、松一帶聯結江南各地抗清武裝,英勇禦敵。兵燹之餘,作下《秋日雜感》十首,形象地描寫了清兵入侵給江南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了詩人懷念故國,哀悼死難志士的沉痛心情,體現了他不屈不撓,圖謀複國的遠大志向,沉郁悲憤,壯懷激烈,讀之令人黯然淚下,此爲其中之二。
作者寫作此組詩時,蘇、松已淪于敵寇鐵蹄之下。吳中進士吳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軍民奮勇抗擊者亦不在少數。然先後皆爲清兵所敗。當此形勢危難之時,陳子龍也有途窮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輾轉吳中,待時抗清。詩人的悲憤情感和愛國情操,在此詩中體現得最爲充分。
首聯描寫亡國後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天本就爲一個萬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節,更兼作者此時面對着滿日瘡痍、民不聊生的華夏大地。無怪于其内心之憤是行吟坐嘯了,一個“獨”字,可有兩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歎自己身世孤獨,一是抗清鬥争處于最嚴峻時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軍一一撲滅,詩人胸中流湧的難覓同道之獨。海霧江雲,暮色茫茫,更引發了他的萬千悲憤。這種悲憤與陳子龍的身世經曆切切相關,詩人本爲晚明遺老,又曾在南明政權下供職,爲挽救大廈将傾的南明王朝疾聲呼籲,東奔西走。耗費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頭來世事恍惚如南柯一夢,不能不令詩人痛心疾首。
颔聯“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繼續抒發詩人亡國之痛。此聯用了兩處典故。“不信”一句,《文選》張衡《西京賦》及注:“秦穆公夢朝天帝,帝醉,以鹑首之地(今湖北襄陽、安陸一帶)賜秦。時有謠雲:‘天帝醉,秦暴金誤殒石墜’。”李商隐《鹹陽》詩亦有:“自是當時天地醉,不關秦地有山河。”後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亂。“最憐”一句,典出于仲長統《述志》詩:“寄愁天上,埋憂地下。”陳子龍在此是反用其意。說自己不相信蒼天會長久昏醉而讓清人一統中國。堅信上天終有清醒之時,明室江山定有複興之日。最可憐的是大片江山已淪入敵手,沒有一個地方可埋葬自己的憂愁。這兩句在首聯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主題,在因清秋、日暮而興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現實性的内容,增強了詩歌的鬥争性和針對性。
頸聯“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描寫了明室臣民的悲慘境況。清兵南下,鐵蹄所至,屍橫遍野,十室九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駭人聽聞,令人發指,多少無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樂府《十五從軍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寫民間在清兵蹂躏後滿目凄涼,一片荒蕪的衰敗慘象。“寂寂”句則是借秦亡後東陵侯邵平淪爲庶人在長安城外靠種瓜爲生的故事概括衆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結局。此聯作者從下層黎庶寫及上層達貴,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際所造成的災難。
尾聯“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着漁舟”,恰如一聲沉重的歎息,表達了作者孤獨無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聽說清兵已飲馬五湖,盡略其地,自己欲與漁夫爲伍,駕一葉扁舟浪迹水鄉;也不可得了。
在一首短詩中要表達豐富複雜的内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詩中一明顯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與詩意渾化無迹。這不僅顯示了作者廣博的學識,也有利于情感的抒發。
陳子龍的詩風,前後差異極大。早期作品辭采濃郁華麗,尤好拟古樂府。後期由于受國家局勢和生活經曆的影響,多感傷時世之作,風格沉郁頓挫,直抒孤憤,沉雄豪放,悲壯蒼涼。《秋日雜感》即爲其晚期詩風的代表。

作者介紹

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着漁舟?陳子龍(1608-1647),字卧子,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崇祯進士,曾任紹興推官和兵科給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衆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自殺。他是明末的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擅長七律,絕句寫得也出色。

以上就是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着漁舟?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秋日杂感】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拼音解读

【qiū rì zá gǎn 】

háng yín zuò xiào dú bēi qiū ,hǎi wù jiāng yún yǐn mù chóu 。

bú xìn yǒu tiān cháng sì zuì ,zuì lián wú dì kě mái yōu 。 

huāng huāng kuí jǐng duō xīn guǐ ,jì jì guā tián shí gù hóu 。

jiàn shuō wǔ hú gòng yǐn mǎ ,cāng làng hé chù zhe yú zhōu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在吴三桂的叛卖导引下,清兵入关占领北京。次年,清兵铁蹄直踏江南,甫建数月的南京弘光朝旋即破败。东南数省陷入血水纷飞的苦难岁月。此诗作于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题传云:“客吴中作。”吴州即苏州。陈子龙在苏、松一带联结江南各地抗清武装,英勇御敌。兵燹之余,作下《秋日杂感》十首,形象地描写了清兵入侵给江南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诗人怀念故国,哀悼死难志士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沉郁悲愤,壮怀激烈,读之令人黯然泪下,此为其中之二。
作者写作此组诗时,苏、松已沦于敌寇铁蹄之下。吴中进士吴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奋勇抗击者亦不在少数。然先后皆为清兵所败。当此形势危难之时,陈子龙也有途穷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辗转吴中,待时抗清。诗人的悲愤情感和爱国情操,在此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首联描写亡国后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本就为一个万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节,更兼作者此时面对着满日疮痍、民不聊生的华夏大地。无怪于其内心之愤是行吟坐啸了,一个“独”字,可有两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叹自己身世孤独,一是抗清斗争处于最严峻时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军一一扑灭,诗人胸中流涌的难觅同道之独。海雾江云,暮色茫茫,更引发了他的万千悲愤。这种悲愤与陈子龙的身世经历切切相关,诗人本为晚明遗老,又曾在南明政权下供职,为挽救大厦将倾的南明王朝疾声呼吁,东奔西走。耗费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头来世事恍惚如南柯一梦,不能不令诗人痛心疾首。
颔联“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继续抒发诗人亡国之痛。此联用了两处典故。“不信”一句,《文选》张衡《西京赋》及注:“秦穆公梦朝天帝,帝醉,以鹑首之地(今湖北襄阳、安陆一带)赐秦。时有谣云:‘天帝醉,秦暴金误殒石坠’。”李商隐《咸阳》诗亦有:“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后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乱。“最怜”一句,典出于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陈子龙在此是反用其意。说自己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最可怜的是大片江山已沦入敌手,没有一个地方可埋葬自己的忧愁。这两句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在因清秋、日暮而兴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现实性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斗争性和针对性。
颈联“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描写了明室臣民的悲惨境况。清兵南下,铁蹄所至,尸横遍野,十室九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多少无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写民间在清兵蹂躏后满目凄凉,一片荒芜的衰败惨象。“寂寂”句则是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沦为庶人在长安城外靠种瓜为生的故事概括众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结局。此联作者从下层黎庶写及上层达贵,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际所造成的灾难。
尾联“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恰如一声沉重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在一首短诗中要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诗中一明显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与诗意浑化无迹。这不仅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差异极大。早期作品辞采浓郁华丽,尤好拟古乐府。后期由于受国家局势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多感伤时世之作,风格沉郁顿挫,直抒孤愤,沉雄豪放,悲壮苍凉。《秋日杂感》即为其晚期诗风的代表。

相关赏析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在吴三桂的叛卖导引下,清兵入关占领北京。次年,清兵铁蹄直踏江南,甫建数月的南京弘光朝旋即破败。东南数省陷入血水纷飞的苦难岁月。此诗作于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题传云:“客吴中作。”吴州即苏州。陈子龙在苏、松一带联结江南各地抗清武装,英勇御敌。兵燹之余,作下《秋日杂感》十首,形象地描写了清兵入侵给江南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怀念故国,哀悼死难志士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沉郁悲愤,壮怀激烈,读之令人黯然泪下,此为其中之二。
作者写作此组诗时,苏、松已沦于敌寇铁蹄之下。吴中进士吴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奋勇抗击者亦不在少数。然先后皆为清兵所败。当此形势危难之时,陈子龙也有途穷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辗转吴中,待时抗清。诗人的悲愤情感和爱国情操,在此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首联描写亡国后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本就为一个万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节,更兼作者此时面对着满日疮痍、民不聊生的华夏大地。无怪于其内心之愤是行吟坐啸了,一个“独”字,可有两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叹自己身世孤独,一是抗清斗争处于最严峻时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军一一扑灭,诗人胸中流涌的难觅同道之独。海雾江云,暮色茫茫,更引发了他的万千悲愤。这种悲愤与陈子龙的身世经历切切相关,诗人本为晚明遗老,又曾在南明政权下供职,为挽救大厦将倾的南明王朝疾声呼吁,东奔西走。耗费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头来世事恍惚如南柯一梦,不能不令诗人痛心疾首。
颔联“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继续抒发诗人亡国之痛。此联用了两处典故。“不信”一句,《文选》张衡《西京赋》及注:“秦穆公梦朝天帝,帝醉,以鹑首之地(今湖北襄阳、安陆一带)赐秦。时有谣云:‘天帝醉,秦暴金误殒石坠’。”李商隐《咸阳》诗亦有:“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后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乱。“最怜”一句,典出于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陈子龙在此是反用其意。说自己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最可怜的是大片江山已沦入敌手,没有一个地方可埋葬自己的忧愁。这两句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在因清秋、日暮而兴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现实性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斗争性和针对性。
颈联“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描写了明室臣民的悲惨境况。清兵南下,铁蹄所至,尸横遍野,十室九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多少无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写民间在清兵蹂躏后满目凄凉,一片荒芜的衰败惨象。“寂寂”句则是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沦为庶人在长安城外靠种瓜为生的故事概括众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结局。此联作者从下层黎庶写及上层达贵,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际所造成的灾难。
尾联“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恰如一声沉重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在一首短诗中要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诗中一明显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与诗意浑化无迹。这不仅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差异极大。早期作品辞采浓郁华丽,尤好拟古乐府。后期由于受国家局势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多感伤时世之作,风格沉郁顿挫,直抒孤愤,沉雄豪放,悲壮苍凉。《秋日杂感》即为其晚期诗风的代表。

作者介绍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自杀。他是明末的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擅长七律,绝句写得也出色。

以上就是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47649.html

上一篇:"行吟坐啸独悲秋

下一篇: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