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诗文

过香积寺原文|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1-11-14 10:03:25

過香積寺 -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聽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龍。【注釋】:
香積寺: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南。制毒龍: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見《涅磐經》:“但我住處有一毒龍,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簡析】:
全詩沒有一字寫寺,所寫的都是寺外的環境,更見古寺的幽深。

[譯文]不知道香積寺在哪裏,進山走了幾裏路見到山峰雲霧缭繞。古木參天沒有人走的路徑,深山之中傳來了寺廟的鍾聲。山泉流過高險的山石發出幽咽的聲音,樹木蔥郁,連照到松樹上的日光也有寒意。黃昏時,潭中應有毒龍,然而現在空無所有,可見高僧安禅可以制伏毒龍。 


詩題《過香積寺》的“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過”相同,意謂“訪問”、“探望”。
  既是去訪香積寺,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見出詩人的灑脫不羁。因爲“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裏就進入白雲缭繞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寫人入雲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雲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先看三四兩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迹;忽然又飄來一陣隐隐的鍾聲,在深山空谷中回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谧。“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絕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鍾聲從何而來,隻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缭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鍾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叠嶂的群山。這是多麽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
  五六兩句,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裏下得極爲準确、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隻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豈不謬哉?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餘晖塗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豈能不“冷”?
  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爲“什麽也沒有”。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後”、“夜靜春山空”之類,都含有甯靜的意思。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系到寺内修行學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制毒龍,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爲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裏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甯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國維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的前六句純乎寫景,然無一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可以說,王維是把“晚年惟好靜”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後“安禅制毒龍”,便是詩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詩采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從“入雲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後則吐露“安禅制毒龍”的情思。這中間過渡毫無痕迹,渾然天成。詩人描繪幽靜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着意寫了隐隐的鍾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鍾聲和泉聲非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吧。
(唐永德)【作品評述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聽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龍。
过香积寺 -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释】:
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制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简析】:
全诗没有一字写寺,所写的都是寺外的环境,更见古寺的幽深。

[译文]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进山走了几里路见到山峰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没有人走的路径,深山之中传来了寺庙钟声。山泉流过高险的山石发出幽咽的声音,树木葱郁,连照到松树上的日光也有寒意。黄昏时,潭中应有毒龙,然而现在空无所有,可见高僧安禅可以制伏毒龙。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
(唐永德)【作品评述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谢叔子阳丈惠诗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登二妃庙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过香积寺原文|翻译|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46475.html

上一篇:《凉思》

下一篇:《侠客行》

古诗文相关文章
更多古诗文文章
喜欢古诗文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