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7 03:33:01

出自唐代李賀的《春坊正字劍子歌》

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隙月斜明刮露寒,練帶平鋪吹不起。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直是荊轲一片心,莫教照見春坊字。挼絲團金懸簏簌,神光欲截藍田玉。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譯文及注釋

譯文在太子宮中擔任正字老前輩的劍匣中,裝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寶劍,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斬蛟,來曆不凡。遠遠看去,這柄寶劍好似從雲隙中射下來的一抹月光,寒氣侵人;又像是一條平鋪着的潔白的絹帶。銀光閃閃,老鲨魚皮制成的劍鞘呈現出蒺藜刺般光彩豔發的花紋,劍身上塗抹着一層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鳥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鏽。這柄寶劍不僅精美絕倫,鋒利無比,而且有一顆像戰國時期的著名俠士荊轲那樣的俠義之心,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圖書文字。它那劍柄上垂着的金色絲縛還是那樣鮮豔奪目,它在匣中發出的奇異光芒,随時都在躍躍欲試,想把那堅硬無比的蘭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見它也會驚惶失色,神母也會吓得嗷嗷大哭。

注釋春坊正字:唐代太子宮中掌校正經籍文字的官員,隸屬于左春坊司經局。故稱爲春坊正字。劍子:即劍先輩:指春坊正字。《演繁露》記載:唐代舉人稱已經及第爲先輩。三尺水:三尺劍

劍。吳潭斬龍子:西晉周處在義興(江蘇宜興)斬蛟龍除害的故事。見《世說新語·自新》。隙月:縫隙中的月光。比喻劍。練帶:白色的絹帶。劍光像白色的絹帶。比喻劍很重蛟胎:沙魚皮做的劍鞘。蛟胎皮,就是鲨魚皮,有珠紋而堅硬,古代的劍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實圓而有刺。這裏用來形容劍鞘的花紋。鸊鹈(pìtí):水鳥名,用它的脂肪塗劍可以防鏽。淬:塗抹的意思。白鹇(xián):鳥名,似山雞而色白,尾長三尺,這裏用以形容劍的锃亮。荊轲:戰國時衛國人,曾刺殺秦始皇。挼絲團金:用金絲編制成的圓形繐子。簏簌(lùsú,竹字頭應改爲罒字頭):下垂的樣子。藍田玉:藍田的美玉。西方白帝:神話中西方的神。鬼母秋郊哭:《史記·高祖本紀》:劉邦酒醉夜行,揮劍斬殺了攔路的大蛇,後來見一老母哭泣,自稱我的兒子是西方白帝子,現在被赤帝子殺了。

鑒賞

  《春坊正字劍子歌》,是李賀乃至整個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首著名的詠劍詩。它以構思新穎、設想新奇、比喻奇異、主題深刻而著稱于世。沈德潛在《唐詩别裁》中評這首詩說:“從來詠劍者隻形其利,此并傳其神”。這個切中肯綮的評語,爲讀者指出了理解這首詩的主旨。詩的寫作時間,可能在入京作奉禮郎任内。“春坊正字

”,唐太子宮中掌校正經史文字的官名,隸屬于左春坊,所以稱爲“春坊正字”。“劍子”,即劍。

  “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讀的開頭二句,直接入題,說在太子宮中擔任正字老前輩的劍匣中,裝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寶劍,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斬蛟,來曆不凡。“吳潭斬龍子”;暗用《世說新語》中載周處在古吳地的義興長橋斬蛟的故事。“隙月斜明刮露寒,練帶平鋪吹不起。蛟胎皮志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這四句緊接着說,遠遠看去,這柄寶劍好似從雲隙中射下來的一抹月光,寒氣侵人;又像是一條平鋪着的潔白的絹帶。銀光閃閃,老鲨魚皮制成的劍鞘呈現出蒺藜刺般光彩豔發的花紋,劍身上塗抹着一層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鳥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鏽。“蛟胎皮”,就是鲨魚皮,有珠紋而堅硬,古代的劍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實圓而有刺。這裏用來形容劍鞘的花紋。“鸊鹈”,水鳥名,用它的脂肪塗劍可以防鏽,“淬”,是塗抹的意思。“白鹇”鳥名,似山雞而色白,尾長三尺,這裏用以形容劍的锃亮。在這六句裏,詩人用“三尺水”、“隙月斜明”、“練帶平鋪”、“白鹇尾”等一連串的比喻,渲染寶劍的光亮,用“蒺藜刺”形容劍鞘的精美,并用周處長橋

斬蛟的故事,極力贊美寶劍的不凡經曆,重點在“形其利”,下面的六句則把筆力的重點轉向“傳其神”。“直是荊轲一片心,莫教照見春坊字。”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這柄寶劍不僅精美絕倫,鋒利無比,而且有一顆跳動着的心——一顆像戰國時期的著名俠士荊轲那樣的俠義之心,希望爲國解愁、爲人赴難,盼望着難能再有一試鋒芒的時刻;然而它卻長時間地被閑置不用,整天被佩在一個九品文官春坊正字的身上。它會感到委曲、羞愧的。所以在這裏詩人呼告、祈求:不要讓這柄滿懷俠義之心的劍寶整天無所事事,徒然讓它的光輝照映着春坊的圖書文字吧!這兩句是全詩承上啓下的過渡句,在這兩個詩句裏,詩人想落天外,比喻新奇,以飛揚之筆,點燃了全詩光照之火,成爲統帥全詩的靈魂,把詠劍的主題升華到了詠人的高度,它十分自然地把寶劍的被抛棄、春坊正字的大材小用和詩人的失意不遇绾合在一起,詠劍的不能盡其用,實寫人的不能盡其材;劍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和詩人的不遇的真實寫照。詠劍是賓,詠人才是主。王琦評雲:“通篇供劍以抒不遇知己之感。”可謂中的之言,接着詩人又寫道:“挼絲團金懸,神光欲截蘭田玉。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挼絲團金”:用金絲編制成的圓形繐子

。“簏簌”(lùsú,竹字頭應改爲罒字頭):下垂的樣子。這四句的意思是說:這柄寶劍雖然久遭廢棄,不得其用,但它的神威卻不減當年。它那劍柄上垂着的金色絲縛還是那樣鮮豔奪目,它在匣中發出的奇異光芒,随時都在躍躍欲試,想把那堅硬無比的蘭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見它也會驚惶失色,神母也會吓得嗷嗷大哭。在最後兩個詩句裏,詩人用了劉邦斬蛇的故事。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酒醉夜行,遇一大蛇當道。劉邦揮劍把蛇斬爲兩段。後來有人經過這裏,見一老婦啼哭。問她的原因,她說她的兒子是西方之神白帝的兒子,化成龍,被赤帝的兒子(劉邦)殺了,所以傷心啼哭。說完這個老婦就不見了,她原來是西方的神母。詩人借用這個典故,進一步渲染春坊正字寶劍的神奇威力。

  全詩由形到神,由物及人,構思新穎,設想奇特,比喻連珠,绾合自然,煉字妍冶而傳神,用典多而不晦澀,跳躍大而脈絡暗藏,主題深刻而無枯燥之嫌,不愧爲詠劍的名篇。

創作背景

  李賀曾赴京都長安做從九品小官奉禮郎,官職底下,俸祿微薄,備感壓抑,卻又毫無遷調的希望。此詩的寫作時間,可能就在入京作奉禮郎任内,在元和四年(809年)至七年(812年)之間。

作者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

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隐稱爲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出自唐代李贺的《春坊正字剑子歌》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注释春坊正字:唐代太子宫中掌校正经籍文字的官员,隶属于左春坊司经局。故称为春坊正字。剑子:即剑先辈:指春坊正字。《演繁露》记载:唐代举人称已经及第为先辈。三尺水:三尺剑

剑。吴潭斩龙子:西晋周处在义兴(江苏宜兴)斩蛟龙除害的故事。见《世说新语·自新》。隙月:缝隙中的月光。比喻剑。练带:白色的绢带。剑光像白色的绢带。比喻剑很重蛟胎:沙鱼皮做的剑鞘。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鹈(pìtí):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涂抹的意思。白鹇(xián):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刺杀秦始皇。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蓝田玉:蓝田的美玉。西方白帝:神话中西方的神。鬼母秋郊哭:《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挥剑斩杀了拦路的大蛇,后来见一老母哭泣,自称我的儿子是西方白帝子,现在被赤帝子杀了。

鉴赏

  《春坊正字剑子歌》,是李贺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著名的咏剑诗。它以构思新颖、设想新奇、比喻奇异、主题深刻而著称于世。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这首诗说:“从来咏剑者只形其利,此并传其神”。这个切中肯綮的评语,为读者指出了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的写作时间,可能在入京作奉礼郎任内。“春坊正字

”,唐太子宫中掌校正经史文字的官名,隶属于左春坊,所以称为“春坊正字”。“剑子”,即剑。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读的开头二句,直接入题,说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吴潭斩龙子”;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志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这四句紧接着说,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是涂抹的意思。“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在这六句里,诗人用“三尺水”、“隙月斜明”、“练带平铺”、“白鹇尾”等一连串的比喻,渲染宝剑的光亮,用“蒺藜刺”形容剑鞘的精美,并用周处长桥

斩蛟的故事,极力赞美宝剑的不凡经历,重点在“形其利”,下面的六句则把笔力的重点转向“传其神”。“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跳动着的心——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希望为国解愁、为人赴难,盼望着难能再有一试锋芒的时刻然而它却长时间地被闲置不用,整天被佩在一个九品文官春坊正字的身上。它会感到委曲、羞愧的。所以在这里诗人呼告、祈求:不要让这柄满怀侠义之心的剑宝整天无所事事,徒然让它的光辉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吧!这两句是全诗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这两个诗句里,诗人想落天外,比喻新奇,以飞扬之笔,点燃了全诗光照之火,成为统帅全诗的灵魂,把咏剑的主题升华到了咏人的高度,它十分自然地把宝剑的被抛弃、春坊正字的大材小用和诗人的失意不遇绾合在一起,咏剑的不能尽其用,实写人的不能尽其材;剑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和诗人的不遇的真实写照。咏剑是宾,咏人才是主。王琦评云:“通篇供剑以抒不遇知己之感。”可谓中的之言,接着诗人又写道:“挼丝团金悬,神光欲截兰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

。“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虽然久遭废弃,不得其用,但它的神威却不减当年。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在最后两个诗句里,诗人用了刘邦斩蛇的故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酒醉夜行,遇一大蛇当道。刘邦挥剑把蛇斩为两段。后来有人经过这里,见一老妇啼哭。问她的原因,她说她的儿子是西方之神白帝的儿子,化成龙,被赤帝的儿子(刘邦)杀了,所以伤心啼哭。说完这个老妇就不见了,她原来是西方的神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进一步渲染春坊正字宝剑的神奇威力

  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比喻连珠,绾合自然,炼字妍冶而传神,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创作背景

  李贺曾赴京都长安做从九品小官奉礼郎,官职底下,俸禄微薄,备感压抑,却又毫无迁调的希望。此诗的写作时间,可能就在入京作奉礼郎任内,在元和四年(809年)至七年(812年)之间。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

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12592.html

上一篇:一丘一壑也风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此邦之人,不可与处。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的《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赏析  “年年才到花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

    •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

    •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

    • 西风月落城乌起。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天仙子·渌水亭秋夜》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译文及注释译文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

    •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文心雕龙·夸饰》解释:夸张而有分寸,修饰而不捏造。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先秦的《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雍雍在宫,肃

    •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繁钦的《定情诗》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

    •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贺的《黄家洞》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闲驱竹马

    •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