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8 21:24:06

出自宋代米芾的《望海樓》

雲間鐵甕近青天,缥缈飛樓百尺連。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起白煙。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譯文及注釋

譯文高聳入雲的鐵甕城已近青天,淩雲的缥缈高樓似與天相連。三峽的江聲似乎流入我筆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幾番嗚咽的畫角催落着紅日,遠處幽靜的滄洲袅起了白煙。忽憶起賞心美景究竟在何處?往事如煙那春風秋月已茫然。

注釋望海摟:舊址在江蘇鎮江城内,樓有蔡襄題字“望海”,後改名爲連滄觀,今不存。雲間鐵甕:謂鐵甕城高入雲間。據《丹徒縣志》,縣城(今鎮江)的子城又叫鐵甕城,相傳爲孫權所建。缥缈:隐隐約約若有若無之狀。飛樓:形容樓高淩空的樣子。“三峽”句:意謂眼前的江景引起我的詩興,似乎可以聽到三峽的江聲。底:《宋詩紀事補遺》、《湖北詩征傳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記作”下“。 “六朝”句:意謂面對景色,引起了懷古之情,似乎六朝時的帆影也映落在酒杯之前。 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史稱六朝。畫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樂器,聲音哀厲高亢,多在軍中使用,因外加彩繪而得名。形如竹筒,出自西羌。滄洲:濱水的地方,古稱隐者所居。此指鎮江江邊某幽

幽僻之處。白煙:指水氣蒙蒙,遠望有如白煙。是:《宋詩紀事補遺》、《湖北詩征傳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記作”在“。

賞析

  詩題“望梅樓”卻不先寫樓,而從樓所踞的城池寫起。鎮江古有“鐵甕城”之稱,米芾使用了這個古稱,又寫這“鐵甕”矗立“雲間”,鄰近青天。舊傳望海樓是鎮江城中最高處,對城池如此稱謂、如此描繪,是爲了望海樓鋪設高接雲端又富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環境。于是第二句開始寫樓。“樓”而能“飛”,是形容樓高如同淩空架構,又是形容樓檐上翹,樓體大有飛騰之勢。一個“飛”字,既是實際描寫,又有誇張意味,這顯然是從《詩經·小雅·斯幹》“如翠斯飛”句意化中。“缥缈”寫出了雲煙缭繞中的飛樓與天相連,殆如仙境。首聯二句是詩人白遠方對望海樓的仰視,堅如鐵甕的城池是樓的根基,無垠的天宇是樓的背景,描寫望海樓的高峻奇偉。

  颔聯兩句是寫詩人登樓俯瞰的情景。望海樓面臨大江,晝夜奔流着的濤聲傳人耳際,觸發了揮筆作詩的雅興,但詩人卻說是江聲流到了筆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簾,又引動了舉樽飲酒的豪情,但詩人卻說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謂妙趣橫生。這本是詩人登臨後的親見親聞親感,但在兩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峽”、“六朝”二字,景與情就

一下子脫開了眼前的實境,空間、時間大大擴展。詩人馳騁想象,讓江聲帶着三峽的雄巍,讓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這正是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所謂“寂然疑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這兩句以詩人的見聞感受突出望海樓高大久遠。

  就在詩人盡情觀賞、逸興遄飛之際,黃昏來臨,遠處傳來陣陣畫角聲,像在催促紅日西沉。日落了,平靜的江邊升騰起白色的霧氣。可能是那嗚嗚的畫角聲把詩人從三峽與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現實,但這一聯寫景卻是自樓内向外遠望,視線随着地平線延伸。在這裏,紅日、白煙形成色彩的對比,日落、煙起形成趨向的對比,紅日落處、白煙起處形成遠近的對比,而它們又落合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黃昏可謂良辰,望海樓可謂美景,對于喜好觀覽的詩人,這該是賞心樂事了。然而尾聯以“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詩人卻想不到到哪裏才是自己心意歡樂之處。和煦的春風、皎潔的秋月一向被認爲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詩人卻對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傷感的情緒。他是一位不肯與世俯仰的畫家、詩人,仕途不順利,被世人稱爲“米颠”,他蓄積于胸中的壘塊總要在作品中一吐爲快,此其一。具體到此詩來說,六代雖在此競逐繁華,但它們還是随着三峽

江聲而流逝了,無限好的夕陽在畫角聲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詩人心緒變得黯然。此其二。結尾一聯雖顯得有些傷感,但從中卻可窺見正直的詩人畫家内心所隐藏的難以言述的苦悶。姜白石論詩曾說“篇終出入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皆妙”(《白石詩說》),米芾并非故意讓尾聯“出人意表“,“反終篇之意”,以求其妙,所以這結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義了。

  這是一首寫景爲主的七律。詩人寫景選擇不同的立足點——遠近、内外、上下,不同的視線——仰視、俯瞰、遠望,因而構成寫景的不同角度,繪成多種特色的畫面,展現出望海樓既有高峻雄奇的氣勢,又有久遠博大的蘊含,還具有隽遠的逸韻。米芾在此确是充分發揮了他畫家之所長。而誇張的寫景手法把那些難以描述的抽象意念也具體化了:寫詩情是江聲流人筆底,寫酒興是帆影落于樽前。前兩聯無處不是誇張,第三聯卻是對黃昏景色的直接描繪。借助于想象和聯想,望海樓的景曆曆如繪。

  這首詩颔、頸二聯的對偶句,不僅按律詩要求平仄相對,句法相當,而且作到了劉勰所謂“自然成對”,絕不刻意求工;“反對爲優”,讓事物互相映襯。頸聯兩句對仗在對比中寫景已如上述;颔聯兩句一寫聲、一寫形、一寫地域上的自東向西、一寫曆史上的自古

至今,最後卻又分别化作自己的詩情和酒興,情景交織;全詩委婉曲折,言短而意深。

創作背景

  米芾一生喜好觀覽山川之勝,晚年過鎮江,因喜愛其江山勝境而定居下來,這首《望海樓》是他定居鎮江後的一首作品。

作者簡介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颠。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爲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别。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出自宋代米芾的《望海楼》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译文注释

译文高耸入云的铁瓮城已近青天,凌云的缥缈高楼似与天相连。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忽忆起赏心美景究竟在何处?往事如烟那春风秋月已茫然。

注释望海搂:旧址在江苏镇江城内,楼有蔡襄题字“望海”,后改名为连沧观,今不存。云间铁瓮:谓铁瓮城高入云间。据《丹徒县志》,县城(今镇江)的子城又叫铁瓮城,相传为孙权所建。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飞楼:形容楼高凌空的样子。“三峡”句:意谓眼前的江景引起我的诗兴,似乎可以听到三峡的江声。底:《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下“。 “六朝”句:意谓面对景色,引起了怀古之情,似乎六朝时的帆影也映落在酒杯之前。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史称六朝。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多在军中使用,因外加彩绘而得名。形如竹筒,出自西羌。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此指镇江江边某幽

幽僻之处。白烟:指水气蒙蒙,远望有如白烟。是:《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在“。

赏析

  诗题“望梅楼”却不先写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米芾使用了这个古称,又写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旧传望海楼是镇江城中最高处,对城池如此称谓、如此描绘,是为了望海楼铺设高接云端又富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一个“飞”字,既是实际描写,又有夸张意味,这显然是从《诗经·小雅·斯干》“如翠斯飞”句意化中。“缥缈”写出了云烟缭绕中的飞楼与天相连,殆如仙境。首联二句是诗人白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

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谓“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黄昏可谓良辰,望海楼可谓美景,对于喜好观览的诗人,这该是赏心乐事了。然而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他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

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此其二。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入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米芾并非故意让尾联“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以求其妙,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

  这是一首写景为主的七律。诗人写景选择不同的立足点——远近、内外、上下,不同的视线——仰视、俯瞰、远望,因而构成写景的不同角度,绘成多种特色的画面,展现出望海楼既有高峻雄奇的气势,又有久远博大的蕴含,还具有隽远的逸韵。米芾在此确是充分发挥了他画家之所长。而夸张的写景手法把那些难以描述的抽象意念也具体化了:写诗情是江声流人笔底,写酒兴是帆影落于樽前。前两联无处不是夸张,第三联却是对黄昏景色的直接描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望海楼的景历历如绘。

  这首诗颔、颈二联的对偶句,不仅按律诗要求平仄相对,句法相当,而且作到了刘勰所谓“自然成对”,绝不刻意求工;“反对为优”,让事物互相映衬。颈联两句对仗在对比中写景已如上述;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一写地域上的自东向西、一写历史上的自古

至今,最后却又分别化作自己的诗情和酒兴,情景交织;全诗委婉曲折,言短而意深。

创作背景

  米芾一生喜好观览山川之胜,晚年过镇江,因喜爱其江山胜境而定居下来,这首《望海楼》是他定居镇江后的一首作品。

作者简介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04277.html

上一篇: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