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正霜鬓、秋风尘染。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9 16:29:11

出自宋代嶽珂的《祝英台近·北固亭》

澹煙橫,層霧斂。勝概分雄占。月下鳴榔,風急怒濤飐。關河無限清愁,不堪臨鑒。正霜鬓、秋風塵染。 漫登覽。極目萬裏沙場,事業頻看劍。古往今來,南北限天塹。倚樓誰弄新聲,重城正掩。曆曆數、西州更點。譯文及注釋

譯文淡淡輕煙橫在天空,層層重霧已經收去,這勝景曾是英雄豪傑分占之地。月光下,風吹得江面怒濤洶湧,時而傳來陣陣打魚人的“鳴榔”聲,無限美好山河卻讓人頓感凄涼的愁悶情緒,秋天的風塵又讓兩鬓雪白。信步登上滿眼風光的北固樓,望着北邊那曾經的萬裏疆場,事業未成卻隻能頻頻看劍。古往今來,滾滾長江天塹把神州南北分開。夜深人靜,倚樓傾聽,傳來的不知誰在彈弄新作的樂曲和西州的更鼓之聲。

注釋勝概分雄占:勝景曾是英雄豪傑分占之地。鳴榔:用木條敲船,使魚驚而入網。風急怒濤飐(zhǎn):指急風吹得怒濤洶湧關河:即關山河川。臨鑒:對鏡。“鑒”即照。霜鬓:指兩鬓雪白。漫:指随意的意思。極目:縱目,用盡目力遠望。沙場:指戰場。這裏指北方中原國土。事業:事情的成就;功業。這裏指收複中原大業。天塹:天然的壕溝。言其險要可以隔斷交通。新聲:新作的樂曲;新穎美妙的樂音。重城正掩:指夜深人靜。重城,指

指城牆。西州:晉揚州刺史治所(今江蘇江甯縣西),《通鑒》胡三省注:“揚州治所,在台城西,故謂之西州。”更點:指更鼓之聲。

賞析

  詞題爲北固亭。北固亭在鎮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濱水,形勢險要。晉蔡谟起樓其上,以貯軍實,謝安複葺之,即所謂北固樓,亦曰北固亭,曆代詩人多喜登臨吟詠,可見其爲名勝之地。

  “澹煙橫,層霧斂”,開頭寫淡淡輕煙橫在天空,層層重霧已經收去。聯系下文“月下”句看,開頭勾畫的是江山月景圖。可見詩人是月夜登北固亭的。“勝概分雄占”,是說當前勝景曾是英雄豪傑分占之地。劉裕曾在此起兵北伐,孫權曾在此建都定國。“月下鳴榔,風急怒濤颭。”在月光下,在萬籁俱寂中,作者隻不時地聽到從江上傳來的風濤聲和打魚人的“鳴榔”聲,急風吹得怒濤洶湧。這兩句是對江上實景的描繪。面對眼前的景色,作者無限感慨地歎道:“關河無限清愁,不堪臨鑒。”這裏由上面的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及主觀。這兩句是說山河清奇,使人舉目生愁而不願憑水觀賞。這裏一則是由于金兵壓境,時局動蕩不安,因而舉目生愁;再則還因爲“正霜鬓,秋風塵染。”作者頭發斑白了,秋天的風塵正在加速自己的衰老,作者在這裏表達了年華易逝、功業

未成的悲憤之情,用語顯得蒼涼而沉痛。

  詞的上片描寫了登北固亭所見到的秋天江上夜景,抒發了年華易逝,功業未成的感慨。

  換頭處以“漫登臨”一句承上啓下。作者在秋天一個月夜,信步登上滿眼風光的北固樓,久久流連忘返。緊接着作者作了回答:“極目萬裏沙場,事業頻看劍。”即登樓北望中原,都是作戰的沙場,自己想要爲國建功,所以頻頻地看着所帶的寶劍。寶劍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空有沙場殺敵的雄心壯志,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了出來。“頻看劍”這一細節描寫,把一位愛國志士的形象生動地勾畫了出來。“古往今來,南北限天塹。”這時說自古到今,長江天塹把南北分開。這既是對千古興亡事的慨歎,更是對眼前南北分裂的批判。古往今來,曆史上有多少統治者憑借長江天塹,劃江而治;而眼前偏安江左的南宋統治者正是把長江作爲“天塹”,不思收複中原。“倚樓誰弄新聲,重城正掩。”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作者倚樓聆聽,居然聽到還有人在“弄新聲”,作者不禁感慨系之地問道,在這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國家處在危急存亡之秋的情況下,還有人在“弄”新聲。這裏用語含蓄,耐人尋味,談到這裏,會自然地想起那“隔

江猶唱後庭花”的商女,想起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達官貴人。“重城正掩,曆曆數、西州更點。”這句是說夜深人靜,西州城中敲更之聲聲聲在耳,曆曆可數。這一結句是景語,但景語亦情語也。這一聲聲更點,敲擊着作者的心,使他想得很多、很遠、很深。

  詞隻有七十餘字,可是作者夜登北固山,既要寫所見、所聞,又要寫自己的所爲和感想。而感慨,又包括國家興亡、個人功業、昔日河山、而今霜鬓等。在這種情況下,再像常見的詩文那樣,依據事物的一般邏輯,說清楚了一項内容再說另一項内容,就有很大的困難。于是作者另辟蹊徑,不管是情景、事件,還是感觸,出現在作者筆下時,都隻剩下了最關鍵的一些片斷,詞中雖沒有交代這些意象的前因後果,但可以想象。想象力的調動,以及各句詞之間關聯詞句的剔除,都保證了有限的篇幅濃縮了最廣的内涵。比如“月下鳴榔”與“風急怒濤飐”的意思,在通常情況下是不甚連貫的,但這兩個鏡頭一個緊接一個地閃現在面前,就能夠從中體會到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緒來。再比如按照内容,下半阕可以分成這麽四段:“漫登覽。極目萬裏沙場,事業頻看劍”、“古往今來”,南北限天塹”、“倚樓誰弄新聲,重城正掩”、“曆曆數、西州更點”,這四組詞句中

就可以想到報效沙場的願望,也可以想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慨或空老霜鬓的悲哀,甚至還可以通過英雄埋沒和天塹廢棄,把第一、二兩組詞句勾通起來。想像力的調動,以及各句詞之間關聯詞句剔除,都保證了有限的篇幅發揮其最大的表達作用。

創作背景

  嶽珂在《桯史》中提到他在鎮江時曾爲辛棄疾座上客,并說:“稼軒有詞名,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既而又作一《永遇樂》,序北府事。”作者亦有《祝英台近》兩首記鎮江事,其一是“登多景樓”,寫登樓北望的感慨:“斷腸煙樹揚州,興亡休論。”另一即該詞。

作者簡介

嶽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學家。字肅之,號亦齋,晚號倦翁。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嶽飛之孫,嶽霖之子。宋甯宗時,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兼管内勸農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興,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爲承務郎監鎮江府戶部大軍倉,曆光祿丞、司農寺主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興。十二年,爲承議郎、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十四年,除軍器監、淮東總領。寶慶三年(公元1227),爲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制置使。

出自宋代岳珂的《祝英台近·北固亭》

澹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译文注释

译文淡淡轻烟横在天空,层层重雾已经收去,这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月光下,风吹得江面怒涛汹涌,时而传来阵阵打鱼人的“鸣榔”声,无限美好山河却让人顿感凄凉的愁闷情绪秋天的风尘又让两鬓雪白。信步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北边那曾经的万里疆场,事业未成却只能频频看剑。古往今来,滚滚长江天堑把神州南北分开。夜深人静,倚楼倾听,传来的不知谁在弹弄新作的乐曲和西州的更鼓之声。

注释胜概分雄占: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鸣榔:用木条敲船,使鱼惊而入网。风急怒涛飐(zhǎn):指急风吹得怒涛汹涌关河:即关山河川。临鉴:对镜。“鉴”即照。霜鬓:指两鬓雪白。漫:指随意的意思。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沙场:指战场。这里指北方中原国土。事业:事情的成就;功业。这里指收复中原大业。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新声:新作的乐曲;新颖美妙的乐音。重城正掩:指夜深人静。重城,指

指城墙。西州:晋扬州刺史治所(今江苏江宁县西),《通鉴》胡三省注:“扬州治所,在台城西,故谓之西州。”更点:指更鼓之声。

赏析

  词题为北固亭。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形势险要。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历代诗人多喜登临吟咏,可见其为名胜之地。

  “澹烟横,层雾敛”,开头写淡淡轻烟横在天空,层层重雾已经收去。联系下文“月下”句看,开头勾画的是江山月景图。可见诗人是月夜登北固亭的。“胜概分雄占”,是说当前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刘裕曾在此起兵北伐,孙权曾在此建都定国。“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颭。”在月光下,在万籁俱寂中,作者只不时地听到从江上传来的风涛声和打鱼人的“鸣榔”声,急风吹得怒涛汹涌。这两句是对江上实景的描绘。面对眼前的景色,作者无限感慨地叹道:“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这里由上面的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及主观。这两句是说山河清奇,使人举目生愁而不愿凭水观赏。这里一则是由于金兵压境,时局动荡不安,因而举目生愁;再则还因为“正霜鬓,秋风尘染。”作者头发斑白了,秋天的风尘正在加速自己的衰老,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年华易逝、功业

未成的悲愤之情,用语显得苍凉而沉痛。

  词的上片描写了登北固亭所见到秋天江上夜景,抒发了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换头处以“漫登临”一句承上启下。作者在秋天一个月夜,信步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久久流连忘返。紧接着作者作了回答:“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即登楼北望中原,都是作战的沙场,自己想要为国建功,所以频频地看着所带的宝剑。宝剑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了出来。“频看剑”这一细节描写,把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出来。“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这时说自古到今,长江天堑把南北分开。这既是对千古兴亡事的慨叹,更是对眼前南北分裂的批判。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多少统治者凭借长江天堑,划江而治;而眼前偏安江左的南宋统治者正是把长江作为“天堑”,不思收复中原。“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倚楼聆听,居然听到还有人在“弄新声”,作者不禁感慨系之地问道,在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的情况下,还有人在“弄”新声。这里用语含蓄,耐人寻味,谈到这里,会自然地想起那“隔

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想起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达官贵人。“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这句是说夜深人静,西州城中敲更之声声声在耳,历历可数。这一结句是景语,但景语亦情语也。这一声声更点,敲击着作者的心,使他想得很多、很远、很深。

  词只有七十余字,可是作者夜登北固山,既要写所见、所闻,又要写自己的所为和感想。而感慨,又包括国家兴亡、个人功业、昔日河山、而今霜鬓等。在这种情况下,再像常见的诗文那样,依据事物的一般逻辑,说清楚了一项内容再说另一项内容,就有很大的困难。于是作者另辟蹊径,不管是情景、事件,还是感触,出现在作者笔下时,都只剩下了最关键的一些片断,词中虽没有交代这些意象的前因后果,但可以想象。想象力的调动,以及各句词之间关联词句的剔除,都保证了有限的篇幅浓缩了最广的内涵。比如“月下鸣榔”与“风急怒涛飐”的意思,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甚连贯的,但这两个镜头一个紧接一个地闪现在面前,就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绪来。再比如按照内容,下半阕可以分成这么四段:“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这四组词句中

就可以想到报效沙场的愿望,也可以想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或空老霜鬓的悲哀,甚至还可以通过英雄埋没和天堑废弃,把第一、二两组词句勾通起来。想像力的调动,以及各句词之间关联词句剔除,都保证了有限的篇幅发挥其最大的表达作用。

创作背景

  岳珂在《桯史》中提到他在镇江时曾为辛弃疾座上客,并说:“稼轩有词名,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既而又作一《永遇乐》,序北府事。”作者亦有《祝英台近》两首记镇江事,其一是“登多景楼”,写登楼北望的感慨:“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另一即该词。

作者简介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正霜鬓、秋风尘染。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01105.html

上一篇: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