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发布时间:2022-07-06 07:12:09

原文賞析: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矶。
莫辭盞酒十分勸,隻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拼音解讀
fāng yuán lǜ yě zì háng shì ,chūn rù yáo shān bì sì wéi
xìng zhú luàn hóng chuān liǔ xiàng ,kùn lín liú shuǐ zuò tái jī 。
mò cí zhǎn jiǔ shí fèn quàn ,zhī kǒng fēng huā yī piàn fēi 。
kuàng shì qīng míng hǎo tiān qì ,bú fáng yóu yǎn mò wàng guī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程颢北宋(132年~1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陽,生于湖北黃陂縣滠源鄉(今屬紅安)。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庑第38位。 與程頤爲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二程”早年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顼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

其家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鄉,遂居于黃陂,曾任黃陂縣尉,後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

北宋嘉祐二年(157年)舉進士後,曆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禦史、監汝州酒稅、鎮甯軍節度判官、宗甯寺丞等職。

神宗初,任禦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于學術。《宋史》本傳稱:“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與弟程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在教育上,先後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庠,并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養聖人,“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已。不至聖人而自已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即認爲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論語》、《孟子》則爲“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爲?”《大學》、《中庸》亦不可不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總之,教育必以儒家經典爲教材,以儒家倫理爲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将以窮理,将以緻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爲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颢的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人爲求學統淵源,于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爲紀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56)于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于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爲紀念二程所立。《嵩陽書院志·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

宋甯宗嘉定十三年(122年),賜谥程颢爲“純公”,程頤爲“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爲“河南伯”,程頤爲“伊川伯”,并“從祀孔子廟庭”。元明宗至順元年(133年),诏加封程颢爲“豫國公”,程頤爲“洛國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兩程祠以顔子(即顔淵)例修建, 規制比于阙裏,前後殿庑齋室等房共六十餘間,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興起斯文,本諸先哲,淑我後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進儒爲賢, 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

二程的著作有後人編成的《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說》等,程頤另著有《周易傳》。二程的學說後來由南宋朱熹等理學家繼承發展,成爲“程朱”學派。

程颢相關資料

程颢簡介

程颢(132-185)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嘉祐進士。神宗時爲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裏行。反對王安石新政。曾和其弟程頤…詳情

程颢生平

程颢家曆代仕宦,一說出生于今湖北武漢黃陂縣,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詳情

程颢主要成就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學主張。程颢與其弟程頤同爲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無二緻。皆以“理”或…詳情

程颢傳承影響

程颢、程頤一定程度上繼承張載的思想學說,後者對他們思想體系的構造和發展影響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創見,但及其洛學學派程颢、程頤兄弟(一…詳情

程颢轶聞傳說:縣令妙破訛詐案

168—178(宋神宗熙甯)年間,擔任監察禦史的洛陽人程颢,在當山西晉城縣令時,曾以寥寥數語破了一件訛詐案。當時,有一個姓張的财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後的…詳情

程颢轶聞傳說:天下事非一家私議

程颢在京任禦史期間,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國推行“熙甯變法”。“熙甯變法”一經鋪開,便立刻激起衆多士大夫的反對。在北宋士大夫之間,即使是反對變法…詳情

程颢轶聞傳說:禦史不知上未食

熙甯二年(169),宋神宗接受禦史中丞呂公著的推薦,提拔程颢爲太子中允、權監察禦史裏行。監察禦史是言官,其職責是規勸皇帝、糾察百官。然而對于士大夫來說…詳情

程颢後世評價

程颢、程頤經學思想以“經所以載道”和以義理解經爲基本綱領,并在經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天理論哲學,完成了倫理型儒學向哲理型儒學的轉化,亦是經學史上的…詳情

相關賞析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程颢北宋(132年~1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陽,生于湖北黃陂縣滠源鄉(今屬紅安)。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庑第38位。 與程頤爲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二程”早年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顼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

其家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鄉,遂居于黃陂,曾任黃陂縣尉,後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

北宋嘉祐二年(157年)舉進士後,曆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禦史、監汝州酒稅、鎮甯軍節度判官、宗甯寺丞等職。

神宗初,任禦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于學術。《宋史》本傳稱:“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與弟程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在教育上,先後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庠,并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養聖人,“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已。不至聖人而自已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即認爲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論語》、《孟子》則爲“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爲?”《大學》、《中庸》亦不可不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總之,教育必以儒家經典爲教材,以儒家倫理爲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将以窮理,将以緻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爲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颢的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人爲求學統淵源,于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爲紀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56)于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于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爲紀念二程所立。《嵩陽書院志·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

宋甯宗嘉定十三年(122年),賜谥程颢爲“純公”,程頤爲“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爲“河南伯”,程頤爲“伊川伯”,并“從祀孔子廟庭”。元明宗至順元年(133年),诏加封程颢爲“豫國公”,程頤爲“洛國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兩程祠以顔子(即顔淵)例修建, 規制比于阙裏,前後殿庑齋室等房共六十餘間,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興起斯文,本諸先哲,淑我後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進儒爲賢, 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

二程的著作有後人編成的《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說》等,程頤另著有《周易傳》。二程的學說後來由南宋朱熹等理學家繼承發展,成爲“程朱”學派。

程颢相關資料

程颢簡介

程颢(132-185)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嘉祐進士。神宗時爲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裏行。反對王安石新政。曾和其弟程頤…詳情

程颢生平

程颢家曆代仕宦,一說出生于今湖北武漢黃陂縣,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詳情

程颢主要成就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學主張。程颢與其弟程頤同爲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無二緻。皆以“理”或…詳情

程颢傳承影響

程颢、程頤一定程度上繼承張載的思想學說,後者對他們思想體系的構造和發展影響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創見,但及其洛學學派程颢、程頤兄弟(一…詳情

程颢轶聞傳說:縣令妙破訛詐案

168—178(宋神宗熙甯)年間,擔任監察禦史的洛陽人程颢,在當山西晉城縣令時,曾以寥寥數語破了一件訛詐案。當時,有一個姓張的财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後的…詳情

程颢轶聞傳說:天下事非一家私議

程颢在京任禦史期間,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國推行“熙甯變法”。“熙甯變法”一經鋪開,便立刻激起衆多士大夫的反對。在北宋士大夫之間,即使是反對變法…詳情

程颢轶聞傳說:禦史不知上未食

熙甯二年(169),宋神宗接受禦史中丞呂公著的推薦,提拔程颢爲太子中允、權監察禦史裏行。監察禦史是言官,其職責是規勸皇帝、糾察百官。然而對于士大夫來說…詳情

程颢後世評價

程颢、程頤經學思想以“經所以載道”和以義理解經爲基本綱領,并在經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天理論哲學,完成了倫理型儒學向哲理型儒學的轉化,亦是經學史上的…詳情

作者介紹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陽,生于湖北黃陂縣滠源鄉(今屬紅安)。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庑第38位。 與程頤爲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二程”早年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顼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

其家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鄉,遂居于黃陂,曾任黃陂縣尉,後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舉進士後,曆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禦史、監汝州酒稅、鎮甯軍節度判官、宗甯寺丞等職。

神宗初,任禦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于學術。《宋史》本傳稱:“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與弟程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在教育上,先後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庠,并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養聖人,“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已。不至聖人而自已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即認爲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論語》、《孟子》則爲“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爲?”《大學》、《中庸》亦不可不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總之,教育必以儒家經典爲教材,以儒家倫理爲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将以窮理,将以緻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爲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颢的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人爲求學統淵源,于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爲紀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于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爲紀念二程所立。《嵩陽書院志·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

宋甯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賜谥程颢爲“純公”,程頤爲“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爲“河南伯”,程頤爲“伊川伯”,并“從祀孔子廟庭”。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爲“豫國公”,程頤爲“洛國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兩程祠以顔子(即顔淵)例修建, 規制比于阙裏,前後殿庑齋室等房共六十餘間,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興起斯文,本諸先哲,淑我後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進儒爲賢, 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

二程的著作有後人編成的《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說》等,程頤另著有《周易傳》。二程的學說後來由南宋朱熹等理學家繼承發展,成爲“程朱”學派。

原文赏析: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拼音解读
fāng yuán lǜ yě zì háng shì ,chūn rù yáo shān bì sì wéi
xìng zhú luàn hóng chuān liǔ xiàng ,kùn lín liú shuǐ zuò tái jī 。
mò cí zhǎn jiǔ shí fèn quàn ,zhī kǒng fēng huā yī piàn fēi 。
kuàng shì qīng míng hǎo tiān qì ,bú fáng yóu yǎn mò wàng gu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程颢北宋(132年~1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滠源乡(今属红安)。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北宋嘉祐二年(1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程颢相关资料

程颢简介

程颢(132-1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曾和其弟程颐…详情

程颢生平

程颢家历代仕宦,一说出生于今湖北武汉黄陂县,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详情

程颢主要成就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详情

程颢传承影响

程颢、程颐一定程度上继承张载的思想学说,后者对他们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但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详情

程颢轶闻传说:县令妙破讹诈案

168—178(宋神宗熙宁)年间,担任监察御史的洛阳人程颢,在当山西晋城县令时,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当时,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后的…详情

程颢轶闻传说:天下事非一家私议

程颢在京任御史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熙宁变法”一经铺开,便立刻激起众多士大夫的反对。在北宋士大夫之间,即使是反对变法…详情

程颢轶闻传说:御史不知上未食

熙宁二年(169),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提拔程颢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言官,其职责是规劝皇帝、纠察百官。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详情

程颢后世评价

程颢、程颐经学思想以“经所以载道”和以义理解经为基本纲领,并在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天理论哲学,完成了伦理型儒学向哲理型儒学的转化,亦是经学史上的…详情

相关赏析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程颢北宋(132年~1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滠源乡(今属红安)。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北宋嘉祐二年(1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程颢相关资料

程颢简介

程颢(132-1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曾和其弟程颐…详情

程颢生平

程颢家历代仕宦,一说出生于今湖北武汉黄陂县,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详情

程颢主要成就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详情

程颢传承影响

程颢、程颐一定程度上继承张载的思想学说,后者对他们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但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详情

程颢轶闻传说:县令妙破讹诈案

168—178(宋神宗熙宁)年间,担任监察御史的洛阳人程颢,在当山西晋城县令时,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当时,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后的…详情

程颢轶闻传说:天下事非一家私议

程颢在京任御史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熙宁变法”一经铺开,便立刻激起众多士大夫的反对。在北宋士大夫之间,即使是反对变法…详情

程颢轶闻传说:御史不知上未食

熙宁二年(169),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提拔程颢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言官,其职责是规劝皇帝、纠察百官。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详情

程颢后世评价

程颢、程颐经学思想以“经所以载道”和以义理解经为基本纲领,并在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天理论哲学,完成了伦理型儒学向哲理型儒学的转化,亦是经学史上的…详情

作者介绍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滠源乡(今属红安)。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原文赏析: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拼音解读:shuòfēngchuīsànsāngèngxuě,qiành...[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15259.html

上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下一篇:更多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