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4 22:44:36

出自明代王世貞的《登太白樓》

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白雲海色曙,明月天門秋。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賞析

  此時王世貞與李攀龍主盟文壇,名重天下。登太白樓,追尋前朝天才詩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詩的一開頭就寫當年李白登樓情景:“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不稱“李太白”而稱“李供奉”,稱李白剛剛去職的官銜,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樓的時間和背景,李白到山東任城,是在任翰林供奉之後,并說明他雖然被“賜金放還”,卻滿不在乎,照樣地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之間。“長嘯獨登樓”,“長嘯”是魏晉時代阮籍嵇康的名士風度撮口發出悠長情越的聲普。這個細節描寫,突出了李白的潇灑風神。一個“獨”字,更寫出其超逸不群和“眼高四海空無人”的氣概。

  “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座本來不爲人注意的濟甯南城小樓,一經大詩人“垂顧”,從此百代留名了。這裏流露了王世貞景慕、緬懷李白之情,在無限景慕中,也隐隐蘊蓄着作者追蹤比附之意。王世貞此時想的是:當年李太白垂顧此地,百代留名,我王世貞如今也來步他的後塵了。明裏是頌揚前賢,暗裏寄寓着個人的抱負。

  “白雲

雲海色曙,明月天門秋。”王世貞寫自己登樓望斷天涯的情景。可是詩人筆下之景,并非全是濟甯城樓即目所見,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種海闊天高的境界。此時登上太白樓的王世貞思接千載,多麽想與才華蓋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樣,運用充滿神奇幻想的浪漫主義筆法表現自己對這位天才詩人的神往。李白《登太白峰》:“太白與我語,爲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去間。”王也貞在登臨憑吊之際,也進入李自寫的那種幻覺境界:仰望海天,明月當空,曙光朦隴,仿佛自己也聽到詩仙李白的召喚,即将淩虛乘風而去,進入天界之門,去與他“相期邀雲漢”了。

  當他猛然從幻境中清醒過來時,又從天上跌落塵寰,不禁産生一種失落感。他感歎:像李白這樣的夭才多少年才出一個,酒樓啊酒樓,自李白光臨之後,還會有像他這樣的人再來登臨,使酒樓重新蓬壁生輝麽?“杯欲覓重來者,潺緩濟水流。”他心潮澎湃,望着東流入海的濟水出神:那i滔滔江水啊,洪波湧起,後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類發展史文學發晨史,也是這樣。他感咽的神清中,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百年”之慨。

  這首《登太白樓》寫作上一個顯著的特色,把李

白當年登樓和自己今日登樓捏合到一起寫,明寫大白,暗寫自己,寫得極有才情,極富個性,表現了王世貞敢于與李白攀比的雄心、氣魄,李贽稱王世貞“少年跌宕,······氣籠百代,愈不可一世”(《藏書》卷二十六)。王世貞這種個性,在這首詩中表現得很突出。這首詩寫得也像李自,海闊天空,氣條調古,頗得李白詩歌之韻。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此時王世貞在北京任刑部員外郎,借出差機會回太倉探親,這年秋天,從運河乘船北上,途經濟甯州(今山東濟甯),登太白樓,因有此作。

作者簡介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後七子”領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爲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出自明代王世贞的《登太白楼》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赏析

  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和背景,李白到山东任城,是在任翰林供奉之后,并说明他虽然被“赐金放还”,却满不在乎,照样地纵情诗酒,放浪山水之间。“长啸独登楼”,“长啸”是魏晋时代阮籍嵇康的名士风度撮口发出悠长情越的声普。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李白的潇洒风神。一个“独”字,更写出其超逸不群和“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气概。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济宁南城小楼,一经大诗人“垂顾”,从此百代留名了。这里流露了王世贞景慕、缅怀李白之情,在无限景慕中,也隐隐蕴蓄着作者追踪比附之意。王世贞此时想的是:当年李太白垂顾此地,百代留名,我王世贞如今也来步他的后尘了。明里是颂扬前贤,暗里寄寓着个人的抱负。

  “白云

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王世贞写自己登楼望断天涯的情景。可是诗人笔下之景,并非全是济宁城楼即目所见,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种海阔天高的境界。此时登上太白楼的王世贞思接千载,多么想与才华盖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样,运用充满神奇幻想的浪漫主义笔法表现自己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神往。李白《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去间。”王也贞在登临凭吊之际,也进入李自写的那种幻觉境界:仰望海天,明月当空,曙光朦陇,仿佛自己也听到诗仙李白的召唤,即将凌虚乘风而去,进入天界之门,去与他“相期邀云汉”了。

  当他猛然从幻境中清醒过来时,又从天上跌落尘寰,不禁产生一种失落感。他感叹:像李白这样的夭才多少年才出一个,酒楼啊酒楼,自李白光临之后,还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再来登临,使酒楼重新蓬壁生辉么?“杯欲觅重来者,潺缓济水流。”他心潮澎湃,望着东流入海的济水出神:那i滔滔江水啊,洪波涌起,后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发展史文学发晨史,也是这样。他感咽的神清中,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之慨。

  这首《登太白楼》写作上一个显著的特色,把李

白当年登楼和自己今日登楼捏合到一起写,明写大白,暗写自己,写得极有才情,极富个性,表现了王世贞敢于与李白攀比的雄心、气魄,李贽称王世贞“少年跌宕,······气笼百代,愈不可一世”(《藏书》卷二十六)。王世贞这种个性,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很突出。这首诗写得也像李自,海阔天空,气条调古,颇得李白诗歌之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此时王世贞在北京任刑部员外郎,借出差机会回太仓探亲,这年秋天,从运河乘船北上,途经济宁州(今山东济宁),登太白楼,因有此作。

作者简介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99138.html

上一篇: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