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0 23:24:10

出自宋代蘇轼的《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撚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賞析

  東坡喜吟詩,詞集中頗多歌席酬謝、即事明筆的“急就章”。這些臨時随意而發、肆口而成的作品,不容深思,無暇推敲,未必完美,但卻更足以顯示東坡豐富的生活積累、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敏捷的創作才華,别有系人之處。這篇《采桑子》,正屬于此類即興之作。

  據東坡的友人楊繪(元素)記載:宋神宗熙甯七年(1074)仲冬,東坡由杭州通判調知密州,途經潤州(今江蘇鎮江),與孫洙巨源、王存正仲集會于該地風景奇勝的甘露寺多景樓。席間,京師官妓甚多,而一個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藝尤其美好。酒闌,孫巨源請求東坡說:“殘霞晚照,非奇詞不盡。”東坡于是填了這篇《采桑子》。東坡另有《潤州甘露寺彈筝》一詩,亦爲同時所作,可參讀。

  “萬事開頭難”,吟詩填詞也不例外。但東坡填這篇《采桑子》卻能毫不費力地從“多景樓”的“多”字獲取靈感,從杜甫《水宿遣興興奉呈群公》的首句“魯鈍仍多病”借來句型和後三字,寫出了連用三個“多”字的言情語句作爲發端。它像“劈地抽森秀”的太華,以其奇兀給人以強烈

烈的印象,并頓時産生出磁鐵般吸引讀者的力量。多景樓在今鎮江市北固山後峰、甘露寺後部,下臨長江,三面濱水,登樓四望,整個城市可盡收眼底,曾被米芾贊爲天下江山第一樓。東坡是個博古通今、關心時政、喜歡尋幽探勝的人,在這樣的多景樓上眺望壯麗的江山,他能不觸景生情嗎?想到三國時的孫權曾建都于此地,六朝的宋武帝劉裕曾居住于此地、起兵讨伐桓玄于此地,東晉謝安、梁武帝蕭衍曾流連于此山等等曆史事實,他能不感慨系之嗎?想到他先因與執政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任離京而今奔走于道路,他能不滿懷愁緒,病已病時嗎?東坡不把自已的“情”、“感”和“病”之“多”的内容一一寫出,隻用此七字概括。近人陳洵說:“詞筆莫妙于留。蓋能留則不盡而有餘味,離合順逆,皆可随意指揮,而深沉渾厚,皆由此得。”(《海绡說詞》)東坡可以說是深得“留”的三味了。關于這起句有善“留”之妙,還必須補充說明一下,就是他所以那樣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樓中”,爲的是顧及全篇,不使這憂愁情緒的抒發過多而成爲贅疣。緊接著的“樽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于多景樓之事,極其平實。像山脈之有起伏,浪潮之有高低,如此平實,爲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

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集會多景樓而飲酒停歌,誠爲“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後,“回頭”來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而“空”無所有,隻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頭。哀怨無窮,盡在言外。以上四句構成上片。它是虛與實的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爲主,以言情爲主。唯其如此,所以既不浮乏,又頗空靈。四句之中,前二句先言情後言事,後二句先言事後言情,亦錯落有緻。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

  “停杯且聽琵琶語”,領起下片。“停杯”承上,與“樽酒相逢”相呼應。“且聽琵琶語”啓下,是“樂事”的補充。“琵琶語”,由白居易《琵琶行》的“今夜聞君琵琶語”句而來,指琵琶所彈奏的樂曲。“且”是姑且的意思。因爲既“多情多感仍多病”,又認爲“樂事回頭一笑空”,就不能以認真的态度來對待音樂,以振奮的精神來欣賞音樂,東坡所以特地挑選了這個虛字“且”來著于“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無聊賴、不經意的心态。“細撚輕攏”句,亦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贊美彈奏琵琶的技藝。他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确實美妙。“撚”,

指左手手指按弦在柱上左右搓轉的手法。“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裏推的手法。贊美之情除了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外,還借助于這四個從《琵琶行》詩句中化出的字來引起讀者對《琵琶行》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爲霓裳後六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描寫之聯想來實現。贊罷彈奏琵琶的美妙,順勢描寫彈奏者,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那位叫做胡琴的姑娘。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隻用“醉臉春融”四字表現其神态。這四字寫其神,麗而不豔,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喝了少許酒後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充滿了青春氣息的動人姿态。“結局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沈義賦《樂府指迷》)此詞的結句“斜照江天一抹紅”,正是景語,可視爲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視爲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的,而它的妙處則在于“以迷離稱隽”,令人難以捉摸,耐人反複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于李商隐《樂遊原》的“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隻不過盡在言外而已。它的色彩盡管明快,但其基調仍是感傷的,與上片完全一緻。

  沈祥龍在《論詞随筆》

中說:“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數語曲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緻。”東坡這篇《采桑子》小令,倏忽來去,隻用了隻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隽的境界之美。雖然不是完美無缺的精品,但卻非常符合沈祥龍所總結的對小令的要求,當可爲則。

創作背景

  熙甯七年(1074)十月,蘇轼從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一路上,不斷與朋友聚會,飲酒賦詩,非常痛快。行到潤州(今江蘇鎮江),與朋友孫洙相遇,據《東坡詞》引《本事集》雲,這次他們又約上王存,同登多景樓,座中還有官妓胡琴彈曲助酒。蘇轼欣然命筆,做成此詞。

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出自宋代苏轼的《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赏析

  东坡喜吟诗,词集中颇多歌席酬谢、即事明笔的“急就章”。这些临时随意而发、肆口而成的作品,不容深思,无暇推敲,未必完美,但却更足以显示东坡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的创作才华,别有系人之处。这篇《采桑子》,正属于此类即兴之作。

  据东坡的友人杨绘(元素)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仲冬,东坡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与孙洙巨源、王存正仲集会于该地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席间,京师官妓甚多,而一个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艺尤其美好。酒阑,孙巨源请求东坡说:“残霞晚照,非奇词不尽。”东坡于是填了这篇《采桑子》。东坡另有《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亦为同时所作,可参读。

  “万事开头难”,吟诗填词也不例外。但东坡填这篇《采桑子》却能毫不费力地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从杜甫《水宿遣兴兴奉呈群公》的首句“鲁钝仍多病”借来句型和后三字,写出了连用三个“多”字的言情语句作为发端。它像“劈地抽森秀”的太华,以其奇兀给人以强烈

烈的印象,并顿时产生出磁铁般吸引读者的力量。多景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后峰、甘露寺后部,下临长江,三面滨水,登楼四望,整个城市可尽收眼底,曾被米芾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东坡是个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的人,在这样的多景楼上眺望壮丽的江山,他能不触景生情吗?想到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地,六朝的宋武帝刘裕曾居住于此地、起兵讨伐桓玄于此地,东晋谢安、梁武帝萧衍曾流连于此山等等历史事实,他能不感慨系之吗?想到他先因与执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离京而今奔走于道路,他能不满怀愁绪,病已病时吗?东坡不把自已的“情”、“感”和“病”之“多”的内容一一写出,只用此七字概括。近人陈洵说:“词笔莫妙于留。盖能留则不尽而有余味,离合顺逆,皆可随意指挥,而深沉浑厚,皆由此得。”(《海绡说词》)东坡可以说是深得“留”的三味了。关于这起句有善“留”之妙,还必须补充说明一下,就是他所以那样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多而成为赘疣。紧接著的“樽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极其平实。像山脉之有起伏,浪潮之有高低,如此平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

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停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哀怨无穷,尽在言外。以上四句构成上片。它是虚与实的结合,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唯其如此,所以既不浮乏,又颇空灵。四句之中,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亦错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

  “停杯且听琵琶语”,领起下片。“停杯”承上,与“樽酒相逢”相呼应。“且听琵琶语”启下,是“乐事”的补充。“琵琶语”,由白居易《琵琶行》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琵琶所弹奏的乐曲。“且”是姑且的意思。因为既“多情多感仍多病”,又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就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以振奋的精神来欣赏音乐,东坡所以特地挑选了这个虚字“且”来著于“听”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无聊赖、不经意心态。“细捻轻拢”句,亦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他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捻”,

左手手指按弦在柱上左右搓转的手法。“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的手法。赞美之情除了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外,还借助于这四个从《琵琶行》诗句中化出的字来引起读者对《琵琶行》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描写之联想来实现。赞罢弹奏琵琶的美妙,顺势描写弹奏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位叫做胡琴的姑娘。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表现其神态。这四字写其神,丽而不艳,媚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喝了少许酒后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动人姿态。“结局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沈义赋《乐府指迷》)此词的结句“斜照江天一抹红”,正是景语,可视为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视为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的,而它的妙处则在于“以迷离称隽”,令人难以捉摸,耐人反复寻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不过尽在言外而已。它的色彩尽管明快,但其基调仍是感伤的,与上片完全一致。

  沈祥龙在《论词随笔》

中说:“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东坡这篇《采桑子》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精品,但却非常符合沈祥龙所总结的对小令的要求,当可为则。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从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一路上,不断与朋友聚会,饮酒赋诗,非常痛快。行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与朋友孙洙相遇,据《东坡词》引《本事集》云,这次他们又约上王存,同登多景楼,座中还有官妓胡琴弹曲助酒。苏轼欣然命笔,做成此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97272.html

上一篇: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叔于狩,巷无饮酒。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