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5 19:57:39

出自唐代杜甫的《憶昔二首》

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鹹陽。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關中小兒壞紀綱。張後不樂上爲忙,至令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肅不可當。爲留猛士守未央,緻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來坐禦床,百官跣足随天王。願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纨魯缟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馀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複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淚江漢身衰疾。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當年肅宗即位靈武,收複關中,借陰山驕子回纥之兵收複兩京,東胡安慶緒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慶緒于邺城,既降又叛反複無常并複陷東京洛陽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肅宗整日誠惶誠恐多方讨好信任關中小人李輔國,寵懼後宮張良娣,緻使綱紀壞而國政亂,以緻今日代宗仍在勞心焦思肅清朝綱。當年我自己官爲拾遺時。在皇帝左右,又拾遺職掌供奉扈從,代宗以廣

廣平王拜天下兵馬元帥,先後收複兩京勢不可擋。代宗聽信宦官程元振讒害,奪郭子儀兵柄,使岐雍一帶兵力單薄,不能防敵于國門之外。緻使吐蕃入侵兩京淪陷,府庫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狽就道,鞋子都來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陝州。何時才能出現傅介子這樣勇猛的人物來湔雪國恥啊,隻要國家能滅寇中興,我個人做不做尚書郎倒沒關系。

想當年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儲藏米谷的倉庫也裝的滿滿的。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路無豺虎,旅途平安,随時可以出門遠行,自然不必選什麽好日子。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到處是貿易往來的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業,各得其所。宮中天子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一派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系融洽,百馀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誰知安史亂後,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布匹要賣萬貫錢。洛陽的宮殿被焚燒殆盡,吐蕃也攻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後收複兩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舊事,怕他們又從安祿山陷兩京說起,惹得彼此傷起心來。小臣我愚鈍無所能,承蒙當初朝廷授檢校工部員外郎官職給我。希望當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複周

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興那樣恢複江山社稷,我在江漢流經的巴蜀地區也會激動涕零的。

注釋先皇巡朔方:指唐肅宗在靈武、鳳翔時期。《晉書·鄭沖傳》:“翼亮先皇。至德元載,肅宗即位于靈武,下制曰:‘朕治兵朔方,須安兆姓之心,勉順群臣之請。’趙曰:‘朔方乃靈武鄰郡。’”入鹹陽:指至德二年九月收複關中,十月肅宗還京。與漢靈帝末童謠相仿:“侯非侯,王非王,幹乘萬騎上北邙。”陰山驕子:指回纥。《史記·秦本紀》:“西北斥逐匈奴,自渝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徐廣曰:“陰山在五原北。”《通典》:“陰山,唐安北都護府也。”汗血馬:大宛國有汗血馬。“長驅”句:東胡,指安慶緒。肅宗借兵回纥,收複兩京,安慶緒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說胡走藏。“邺城”句: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慶緒于邺城,複陷東京洛陽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無常,乃意料中事,故雲不足怪。“關中”句:關中小兒,指李輔國。《舊唐書·宦官傳》:“李輔國,閑廄馬家小兒,少爲閹,貌陋,粗知書計,爲仆事高力士。”《通鑒》注:“凡廄牧、五坊、禁苑給使者,皆渭之小兒。”晉泰始謠:“賈裴王,亂紀綱。”“張後”句:《舊唐書·後妃傳》:“張後寵遇專房,與輔國持權禁中,幹

預政事。帝頗不悅,無如之何”。上,指肅宗。至令:一作“至今”。今上:當今皇上,此指代宗。“我昔”句:指詩人杜甫自己爲拾遺時。在皇帝左右,故日近侍。又拾遺職掌供奉扈從,故日叨奉引。叨,忝也,自謙之詞。“出兵”句:指代宗當時以廣平王拜天下兵馬元帥,先後收複兩京。《新唐書》:“代宗爲太子,時從狩靈武,拜天下兵馬元帥。山濤啓事:‘可以整肅朝廷,裁制時政。’陳琳檄文:‘天下不可當。’”“爲留”句:猛士,指郭子儀。寶應元年(762年)代宗聽信宦官程元振讒害,奪郭子儀兵柄,使居留長安。未央,漢宮名,在長安。翻用劉邦《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感慨甚深。“緻使”句:岐(qí)雍,唐鳳翔關内地,邊兵入衛,岐雍一帶,兵力單薄,遂不能防敵于國門之外。《舊唐書·吐蕃傳》:“乾元後數年,鳳翔之西,邠州之北,盡爲蕃戎境。”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躍于今陝、甘一帶,猃、岐之間。此處指吐蕃,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陝州,長安第二次淪陷,府庫闾舍,焚掠一空。跣足:打赤足。寫逃跑時的狼狽,鞋子都來不及穿。天王:指唐代宗。“願見”句:傅介子,西漢時北地人,曾斬樓蘭王頭,懸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國恥,故願見能

有這種人物。尚書郎:作者自謂。《木蘭行》:“欲與木蘭賞,不用尚書郎。”開元:唐玄宗年號(718—741年)。開元盛世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孫洙曰:“開元間承平日久,四郊無虞,居人滿野,桑麻如織,雞犬之音相聞。時開遠門外西行,亘地萬餘裏,路不拾遺,行者不赍糧,丁壯之人不識兵器。”小邑:小城。藏:居住。萬家室:言戶口繁多。《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載:“是歲,天下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稻米”二句:寫全盛時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流脂,形容稻米顆粒飽滿滑潤。倉廪:儲藏米谷的倉庫。“九州”二句:寫全盛時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豺虎:比喻寇盜。路無豺虎:旅途平安,出門自然不必選什麽好日子,指随時可出行。《資治通鑒》開元二十八年載:“海内富安,行者雖萬裏不持寸兵。“齊纨”二句:寫全盛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齊纨魯缟:山東一帶生産的精美絲織品。車班班: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班班:形容繁密衆多,言商賈不絕于道。桑:作動詞用,指養蠶織布。不相失:各安其業,各得其所。《通典·食貨七》載:開元十三年,“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

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馔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裏,謂之驿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範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适數千裏,不恃寸刃”。聖人:指天子。奏雲門:演奏《雲門》樂曲。雲門,祭祀天地的樂曲。“天下”句:是說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系融洽。膠漆,比喻友情極深,親密無問。百馀年間:指從唐王朝開國(618年)到開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未災變: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叔孫”句:西漢初年,高祖命叔孫通制定禮樂,蕭何制定律令。這是用漢初的盛世比喻開元時代的政治情況。“豈聞”二句:開始由憶昔轉爲說今,寫安史亂後的情況:以前物價不高,生活安定,如今卻是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一匹絹。直,同“值”。“洛陽”句:用東漢末董卓燒洛陽宮殿事喻指兩京破壞之嚴重。廣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于十二月複還長安,詩作于代宗還京不久之後,所以說“新除”。宗廟:指皇家祖廟。狐兔:指吐蕃。顔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廟。”杜詩本此。“傷心”二句:寫不堪回首的心情。耆舊們都經曆過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不忍問:是因爲怕他們又

從安祿山陷京說起,惹得彼此傷起心來。耆舊:年高望重的人。亂離:指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小臣:杜甫自謂。魯鈍:粗率,遲鈍。記識:記得,記住。祿秩:俸祿。蒙祿秩:指召補京兆功曹,不赴。周宣:周宣王,厲王之子,即位後,整理亂政,勵精圖治,恢複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興。我皇:指代宗。灑血:極言自己盼望中興之迫切。江漢:指長江和嘉陵江。也指長江、嘉陵江流經的巴蜀地區。因爲嘉陵江上源爲西漢水,故亦稱漢水。

賞析

  題目雖說是《憶昔》,其實是諷今之作。第一首回憶的是唐肅宗的信任宦官和懼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親的老道;第二首回憶的是唐玄宗是開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複往日繁榮,并不是爲憶昔而憶昔。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傷肅宗之失德。當時肅宗起兵靈武,收複西京長安,率回纥兵讨安慶緒,凡是肅宗認爲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輔國。但寵幸張良娣,對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時間去管了。所以中興之業,是仍處于停滞階段的。“後不樂”,狀其驕傲放縱。“上爲忙”,狀其畏縮恐懼。這分明寫出了懼内意。王洙曰:“撥亂,内平張後之難。補四方,外能經營河北也。”下段八句感傷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爲元帥,出

兵整肅,到了程元振帶兵時,使郭子儀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肅宗再次外逃,一時邊境無法安定下來,所以願能有像傅介子這樣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國恥。“老儒”句,作者自歎不能爲國靖亂而屍位素餐。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上段十二句追思開元盛世。當時國盛民富,盜亂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風淳厚,禮儀等方面也秩序井然,勝于貞觀之治。這裏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極盛轉至衰敗。下段十句悲痛亂離而思盼興複。自開元至作此詩,戰火不斷,民不聊生。“絹萬錢,無複齊纨魯缟矣。田流血,無複室家倉廪矣。東洛燒焚,西京狐兔,道路盡爲豺狼,宮中不奏雲門矣。”(仇兆鳌《杜詩詳注》)亂後景象,是不忍直視的。所以作者在此概歎,中興事業隻能期望于後世之君了。

  雖然杜甫是從地主階級的立場和理想來觀察現實,但第二首詩中所描述的人丁興旺、和平環境、豐衣足食,卻也是勞動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對廣大人民是有利的。詩人素來就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精神境界,“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身處亂世、颠沛流離,仍抱憂國憂民之心,“願見北地傅介子,老

儒不用尚書郎。”甘願“灑血江漢”、再圖中興。

創作背景

  根據《杜臆》:“此是既爲工部郎後,追論往事也。故以《憶昔》爲題,乃廣德二年嚴武幕中作。吐蕃陷京,在去年之冬。”可知這兩首詩作于廣德二年(764年)。廣德二年春,杜甫寄居阆州。杜甫感于今昔變化,借憶昔表示對現實的憂慮和哀歎。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出自唐代杜甫的《忆昔二首》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

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

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注释先皇巡朔方: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晋书·郑冲传》:“翼亮先皇。至德元载,肃宗即位于灵武,下制曰:‘朕治兵朔方,须安兆姓之心,勉顺群臣之请。’赵曰:‘朔方乃灵武邻郡。’”入咸阳:指至德二年九月收复关中,十月肃宗还京。与汉灵帝末童谣相仿:“侯非侯,王非王,干乘万骑上北邙。”阴山骄子:指回纥。《史记·秦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渝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徐广曰:“阴山在五原北。”《通典》:“阴山,唐安北都护府也。”汗血马:大宛国有汗血马。“长驱”句:东胡,指安庆绪。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说胡走藏。“邺城”句: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洛阳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关中”句:关中小儿,指李辅国。《旧唐书·宦官传》:“李辅国,闲厩马家小儿,少为阉,貌陋,粗知书计,为仆事高力士。”《通鉴》注:“凡厩牧、五坊、禁苑给使者,皆渭之小儿。”晋泰始谣:“贾裴王,乱纪纲。”“张后”句:《旧唐书·后妃传》:“张后宠遇专房,与辅国持权禁中,干

预政事。帝颇不悦,无如之何”。上,指肃宗。至令:一作“至今”。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我昔”句:指诗人杜甫自己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故日近侍。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故日叨奉引。叨,忝也,自谦之词。“出兵”句: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新唐书》:“代宗为太子,时从狩灵武,拜天下兵马元帅。山涛启事:‘可以整肃朝廷,裁制时政。’陈琳檄文:‘天下不可当。’”“为留”句: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未央,汉宫名,在长安。翻用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感慨甚深。“致使”句:岐(qí)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旧唐书·吐蕃传》:“乾元后数年,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为蕃戎境。”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此处指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天王:指唐代宗。“愿见”句: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

有这种人物。尚书郎:作者自谓。《木兰行》:“欲与木兰赏,不用尚书郎。”开元:唐玄宗年号(718—741年)。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孙洙曰:“开元间承平日久,四郊无虞,居人满野,桑麻如织,鸡犬之音相闻。时开远门外西行,亘地万余里,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丁壮之人不识兵器。”小邑:小城。藏:居住。万家室:言户口繁多。《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载:“是岁,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稻米”二句:写全盛时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滑润。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九州”二句:写全盛时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豺虎:比喻寇盗。路无豺虎:旅途平安,出门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指随时可出行。《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八年载:“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齐纨”二句:写全盛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齐纨鲁缟:山东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车班班: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班班:形容繁密众多,言商贾不绝于道。桑:作动词用,指养蚕织布。不相失:各安其业,各得其所。《通典·食货七》载: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

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恃寸刃”。圣人:指天子。奏云门:演奏《云门》乐曲。云门,祭祀天地的乐曲。“天下”句:是说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胶漆,比喻友情极深,亲密无问。百馀年间:指从唐王朝开国(618年)到开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未灾变: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叔孙”句:西汉初年,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乐,萧何制定律令。这是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政治情况。“岂闻”二句:开始由忆昔转为说今,写安史乱后的情况:以前物价不高,生活安定,如今却是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一匹绢。直,同“值”。“洛阳”句:用东汉末董卓烧洛阳宫殿事喻指两京破坏之严重。广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于十二月复还长安,诗作于代宗还京不久之后,所以说“新除”。宗庙:指皇家祖庙。狐兔:指吐蕃。颜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庙。”杜诗本此。“伤心”二句:写不堪回首的心情。耆旧们都经历过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不忍问:是因为怕他们又

从安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耆旧:年高望重的人。乱离: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小臣:杜甫自谓。鲁钝:粗率,迟钝。记识:记得,记住。禄秩:俸禄。蒙禄秩:指召补京兆功曹,不赴。周宣:周宣王,厉王之子,即位后,整理乱政,励精图治,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我皇:指代宗。洒血: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迫切。江汉:指长江和嘉陵江。也指长江、嘉陵江流经的巴蜀地区。因为嘉陵江上源为西汉水,故亦称汉水。

赏析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补四方,外能经营河北也。”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

兵整肃,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淳厚,礼仪等方面也秩序井然,胜于贞观之治。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败。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作此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东洛烧焚,西京狐兔,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仇兆鳌《杜诗详注》)乱后景象,是不忍直视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

  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第二首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诗人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愿见北地傅介子,老

儒不用尚书郎。”甘愿“洒血江汉”、再图中兴。

创作背景

  根据《杜臆》:“此是既为工部郎后,追论往事也。故以《忆昔》为题,乃广德二年严武幕中作。吐蕃陷京,在去年之冬。”可知这两首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广德二年春,杜甫寄居阆州。杜甫感于今昔变化,借忆昔表示对现实的忧虑和哀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77789.html

上一篇: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