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7 06:08:26

出自唐代李白的《金陵三首》

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安。地即帝王宅,山爲龍虎盤。金陵空壯觀,天塹淨波瀾。醉客回桡去,吳歌且自歡。

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亡國生春草,王宮沒古丘。空餘後湖月,波上對瀛州。

六代興亡國,三杯爲爾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陽多。古殿吳花草,深宮晉绮羅。并随人事滅,東逝與滄波。

賞析

  瞿蛻園、朱金城指出這組詩同儲光羲《臨江亭王詠》詞意相似,都是懷古概今、憂傷時事之作,顯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評箋)。

  第一首描繪金陵城的壯險形勢以寄慨。詩人一落筆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傷今之情。起句“晉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晉末的一場曆史浩劫。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前漢劉聰的相國劉曜引兵攻陷洛陽,懷帝被俘,士民死者三萬餘人。漢兵燒殺搶掠,掘陵墓,焚宮廟,将洛陽變成一片廢墟。是年,漢兵又攻占長安。中原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而今,李白遊金陵之時,自範陽起兵的安祿山已攻陷長安,玄宗倉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紛紛攜家南渡,避亂江東。曆史好像重演了西晉永嘉年間的故事。因此,這一句詩猶如驚雷劈空而來,撼人心魄,表明了當時唐王朝已面臨山河破碎、社稷傾圮的嚴重局面。次句“此地舊長安”,飽

飽含着詩人對胡騎踐踏京都長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昇平氣象,這正像昔日的長安。詩人沒有說如今長安是怎樣一副局面,他是不忍心說。這裏可參照詩人在《永王東巡歌》中所描寫的“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象當時長安的悲慘境地。

  颔聯寫金陵城的陸地形勢。上句說,金陵爲六朝帝都,這裏遺留着帝王住宅、巍峨宮阙。金陵城東有鍾山,城西有石頭山。王琦注引張勃《吳錄》載,諸葛亮曾稱歎“鍾山龍蟠,石頭虎踞。”下句說,鍾山和石頭山猶如龍蟠虎踞于金陵東西,氣象雄壯。這一聯在寫景中顯現出金陵城曆代的繁華,宮廷的偉麗,王朝的興盛,山勢的壯觀。詩人傾注了對祖國錦繡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熱愛之情。頸聯寫江面。金陵城北是空闊長江,主與鍾山争雄。由于有長江限隔南北,金陵曆來易守難攻,號稱“天塹”。然而,六朝的末代統治者都是奢侈淫樂,不修内政,專恃天險,以爲可以長治久安,但結果無一不導緻金陵失陷而亡國。李白眺望着滔滔江流,回顧曆史,聯想當世,不由得喟然長歎。這兩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興亡的秘密,其意蘊正與後來詩人劉禹錫在《金陵懷古》中以精辟議論道出的“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這裏寫的是“金陵空壯觀”,其實

詩人是暗諷“長安空壯觀。”當今唐代的統治者依托關中百二山河之險,也沒有能夠阻遇安史叛軍長驅入關攻占長安,以緻重蹈六朝的複轍。“空”字可謂意味深長。“天塹淨波瀾”句,又透露出李白對平定叛亂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當與《永王東巡歌》合看。”他們在《永王東巡歌》的按語中說:“當時玄宗號令不出劍門,肅宗崎岖邊塞,忠于唐室之諸将皆力不足以敵安、史,則身處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計以濟時艱?”(《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評箋)因爲此後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軍幕并獻奇計,力主永王據金陵爲根本,而後用舟師泛海,直取幽燕,颠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寫“天塹淨波瀾”句時,對于據有長江天險的金陵城面臨的重要戰略地位已有所預見,并作了思考。

  然而,寫這組詩的時候,李白還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詩人。他自負有謝安之志、王佐之才,卻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内心的痛苦和焦慮可想而知。尾聯寫他正在吊古傷今之際,忽然聽到從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樓酒館傳來一陣陣軟媚的吳歌聲。詩人痛感在這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國家危亡爲念,照舊聲色歌舞,尋歡作樂。他實在不願聽這種靡靡之音,于是令船家轉棹而去。這裏的“醉客”,是詩人自喻

。說是“醉客”,其實他是最清醒的。這一聯運用倒卷筆法,先寫醉客回桡而去,再點出吳歌自歡,這樣就更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當時享樂腐敗世風的辛辣諷刺,他的深沉悲痛和無限感歎。這裏的意蘊,同劉禹錫的“《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金陵懷古》)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正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對照手法,抒寫興亡之感,借以示警當世。首聯以倒裝句式,描繪金陵城依山環水的地理形勢。颔聯寫六朝興盛時期,金陵城人戶百萬,朱樓夾道,一片富麗繁華景象。頸聯一轉,感歎亡國後滿城春草萋萋,王宮埋沒于古丘,觸目荒涼、衰敗。這兩聯一盛一衰,前後映照,包含着極深的曆史教訓。尾聯描繪惟有那亘古不變的後湖月,仍舊照着湖波上那個荒涼冷落的瀛洲島。這一幅清冷,朦胧的景色,融合着詩人對于故國蕭條、人事變幻的深沉感傷。餘音袅袅,發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興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聯即以唱歎出之。詩人爲六代忽興忽亡之國澆灑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怆挽歌。颔聯巧妙地将眼前的金陵城與心中系念着的洛陽、長安聯系起來寫。從字面上說,這兩句不過是寫由于曆經兵燹,金陵的宮苑多已坍塌荒蕪,比起秦地即長安來

是少了;但圍繞着這座故都的群山,卻同洛陽一樣多。其實,内在的深層含意是說:宮苑如林的長安城而今隻怕在胡人的鐵蹄下已化作一片廢墟、焦土了。東都洛陽四周雖有群山作屏障,卻因當政和握兵者的昏庸無能早已淪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陽一樣多,到底能不能堅守得住也是難說。詩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之中。這一聯是歎今。頸聯接寫對曆史陳迹的憑吊。吳國昔日金碧輝煌的宮殿,而今長滿了野花荒草;當年東晉深宮中的绮羅珍寶,也早已蕩然無存。言外之意是說,這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聯總束一筆,感歎六朝繁華已盡随人事而滅,好像與長江的碧波一道向東流逝,一去不返。詩人在第一首詩中,還隻是通過“金陵空壯觀”暗示國家興亡不在于山川形勢的險要;而在這裏他已用“人事”一詞,點出了社稷的存滅取決于人事。這是組詩畫龍點睛的一筆。結句展現長江滄波,無休無止,滾滾東流而去。這正是詩人不可抑止的滾滾心潮。這個結尾猶如“臨去秋波”,情緒無限悲涼,意境渾茫、渺遠。

  總的來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簡括、濃縮的筆墨,選擇了很少的帶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将它們銜接、映襯與對照,使之容納了大

跨度的時間與空間,從而抒發出吊古傷今、借古鑒今的豐富情思。三首詩的情調慷慨悲涼,意境壯闊深遠,深深地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滿腔熱忱。李白作詩任情而寫,揮灑自如,不喜受聲律約束,尤擅于七言古風。他寫律詩,也常運古詩之氣格入律,使律中有古,對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颔聯不對仗的,如“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有頸聯不工對的,如“金陵空壯觀,天塹淨波瀾”;也有首聯對仗的,如“地擁金陵勢,城迥江水流。”可見他對仗不拘常格,純任自然。這三首五律寫得自然流走,有飄逸之緻,節奏明快而不平直,語意斬截而不淺露,詞采清麗而又雄健。它沒有杜甫五律組詩那樣描寫工緻,格律謹嚴,章法缜密,沉郁頓挫。它是疏宕的,粗線條的,大寫意和大概括的。它雖非李白的代表作,卻是唐代詩人中較早地以金陵懷古爲題材的佳篇,對于後來劉禹錫、杜牧等人的金陵懷古詠史詩給予了很大的影響。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是李白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在金陵時所作,吊六朝遺迹,抒興亡之感。金陵是六朝建都之地,當時“朱樓”、“王宮”,備極華麗,到唐代都湮沒不見了。這和唐代天寶(742—756)、至德(756—758)年間兩京殘破的景象,頗有相似之處。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

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出自唐代李白的《金陵三首》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赏析

  瞿蜕园、朱金城指出这组诗同储光羲《临江亭王咏》词意相似,都是怀古概今、忧伤时事之作,显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

  第一首描绘金陵城的壮险形势以寄慨。诗人一落笔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起句“晋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晋末的一场历史浩劫。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引兵攻陷洛阳,怀帝被俘,士民死者三万余人。汉兵烧杀抢掠,掘陵墓,焚宫庙,将洛阳变成一片废墟。是年,汉兵又攻占长安。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而今,李白游金陵之时,自范阳起兵的安禄山已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纷纷携家南渡,避乱江东。历史好像重演了西晋永嘉年间的故事。因此,这一句诗犹如惊雷劈空而来,撼人心魄,表明了当时唐王朝已面临山河破碎、社稷倾圮的严重局面。次句“此地旧长安”,饱

含着诗人对胡骑践踏京都长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昇平气象,这正像昔日的长安。诗人没有说如今长安是怎样一副局面,他是不忍心说。这里可参照诗人在《永王东巡歌》中所描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象当时长安的悲惨境地。

  颔联写金陵城的陆地形势。上句说,金陵为六朝帝都,这里遗留着帝王住宅、巍峨宫阙。金陵城东有钟山,城西有石头山。王琦注引张勃《吴录》载,诸葛亮曾称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下句说,钟山和石头山犹如龙蟠虎踞于金陵东西,气象雄壮。这一联在写景中显现出金陵城历代的繁华,宫廷的伟丽,王朝的兴盛,山势的壮观。诗人倾注了对祖国锦绣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热爱之情。颈联写江面。金陵城北是空阔长江,主与钟山争雄。由于有长江限隔南北,金陵历来易守难攻,号称“天堑”。然而,六朝的末代统治者都是奢侈淫乐,不修内政,专恃天险,以为可以长治久安,但结果无一不导致金陵失陷而亡国。李白眺望着滔滔江流,回顾历史,联想当世,不由得喟然长叹。这两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其意蕴正与后来诗人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以精辟议论道出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这里写的是“金陵空壮观”,其实

诗人是暗讽“长安空壮观。”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也没有能够阻遇安史叛军长驱入关攻占长安,以致重蹈六朝的复辙。“空”字可谓意味深长。“天堑净波澜”句,又透露出李白对平定叛乱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当与《永王东巡歌》合看。”他们在《永王东巡歌》的按语中说:“当时玄宗号令不出剑门,肃宗崎岖边塞,忠于唐室之诸将皆力不足以敌安、史,则身处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计以济时艰?”(《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因为此后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军幕并献奇计,力主永王据金陵为根本,而后用舟师泛海,直取幽燕,颠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写“天堑净波澜”句时,对于据有长江天险的金陵城面临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有所预见,并作了思考。

  然而,写这组诗的时候,李白还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诗人。他自负有谢安之志、王佐之才,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可想而知。尾联写他正在吊古伤今之际,忽然听到从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楼酒馆传来一阵阵软媚的吴歌声。诗人痛感在这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国家危亡为念,照旧声色歌舞,寻欢作乐。他实在不愿听这种靡靡之音,于是令船家转棹而去。这里的“醉客”,是诗人自喻

。说是“醉客”,其实他是最清醒的。这一联运用倒卷笔法,先写醉客回桡而去,再点出吴歌自欢,这样就更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当时享乐腐败世风的辛辣讽刺他的深沉悲痛和无限感叹。这里的意蕴,同刘禹锡的“《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正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对照手法,抒写兴亡之感,借以示警当世。首联以倒装句式,描绘金陵城依山环水的地理形势。颔联写六朝兴盛时期,金陵城人户百万,朱楼夹道,一片富丽繁华景象。颈联一转,感叹亡国后满城春草萋萋,王宫埋没于古丘,触目荒凉、衰败。这两联一盛一衰,前后映照,包含着极深的历史教训。尾联描绘惟有那亘古不变的后湖月,仍旧照着湖波上那个荒凉冷落的瀛洲岛。这一幅清冷,朦胧的景色,融合着诗人对于故国萧条、人事变幻的深沉感伤。余音袅袅,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兴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联即以唱叹出之。诗人为六代忽兴忽亡之国浇洒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怆挽歌。颔联巧妙地将眼前的金陵城与心中系念着的洛阳、长安联系起来写。从字面上说,这两句不过是写由于历经兵燹,金陵的宫苑多已坍塌荒芜,比起秦地即长安来

是少了;但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却同洛阳一样多。其实,内在的深层含意是说:宫苑如林的长安城而今只怕在胡人的铁蹄下已化作一片废墟、焦土了。东都洛阳四周虽有群山作屏障,却因当政和握兵者的昏庸无能早已沦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阳一样多,到底能不能坚守得住也是难说。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这一联是叹今。颈联接写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吴国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而今长满了野花荒草;当年东晋深宫中的绮罗珍宝,也早已荡然无存。言外之意是说,这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联总束一笔,感叹六朝繁华已尽随人事而灭,好像与长江的碧波一道向东流逝,一去不返。诗人在第一首诗中,还只是通过“金陵空壮观”暗示国家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的险要;而在这里他已用“人事”一词,点出了社稷的存灭取决于人事。这是组诗画龙点睛的一笔。结句展现长江沧波,无休无止,滚滚东流而去。这正是诗人不可抑止的滚滚心潮。这个结尾犹如“临去秋波”,情绪无限悲凉,意境浑茫、渺远。

  总的来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简括、浓缩的笔墨,选择了很少的带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将它们衔接、映衬与对照,使之容纳了大

跨度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抒发出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丰富情思。三首诗的情调慷慨悲凉,意境壮阔深远,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李白作诗任情而写,挥洒自如,不喜受声律约束,尤擅于七言古风。他写律诗,也常运古诗之气格入律,使律中有古,对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颔联不对仗的,如“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有颈联不工对的,如“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也有首联对仗的,如“地拥金陵势,城迥江水流。”可见他对仗不拘常格,纯任自然。这三首五律写得自然流走,有飘逸之致,节奏明快而不平直,语意斩截而不浅露,词采清丽而又雄健。它没有杜甫五律组诗那样描写工致,格律谨严,章法缜密,沉郁顿挫。它是疏宕的,粗线条的,大写意和大概括的。它虽非李白的代表作,却是唐代诗人中较早地以金陵怀古为题材的佳篇,对于后来刘禹锡、杜牧等人的金陵怀古咏史诗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在金陵时所作,吊六朝遗迹,抒兴亡之感。金陵是六朝建都之地,当时“朱楼”、“王宫”,备极华丽,到唐代都湮没不见了。这和唐代天宝(742—756)、至德(756—758)年间两京残破的景象,颇有相似之处。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73392.html

上一篇: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