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7 23:45:13

出自先秦的《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颛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椟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鑒賞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兒子、魯莊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

在這一百多年間,公室(魯君)和私室(三桓)之間的主要鬥争有:①前594(魯宣公十五年)針對三家分地擴展頒布了“稅畝”制度;②前562(魯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魯昭公二十五年)欲誅季,三桓聯合進攻,昭公被迫逃亡。這鬥争一直繼續到戰國初年,《史記·魯周公世家》說:“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見經傳。後世注家以爲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轉達了孔子的意見,季氏懼禍而止。《史記·孔子世家》載:“仲由爲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魯哀公三年),其時子路随孔子在陳。至于二人何時同爲季氏家臣,則不得而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據推測當在魯哀公初年。

  孔子一貫反對“陪臣執國政”,對三桓的指責在《論語》中就有許多記載。

  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第一段話說明了他反對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即颛臾在魯國一向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魯國境内,對魯國一向不構成威脅;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

即颛臾素來謹守君臣關系,沒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話體現了他治國以禮,爲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态度。第三段話孔子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此文是篇駁論,借對話形式展開批駁,破中有力,運用了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現實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種論據,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達孔子的觀點。“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爲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椟中”的比喻有雙重喻義: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龜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籠子傷人;颛臾如被攻滅,好比龜甲、玉石毀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爲季氏家臣若不能勸谏季氏放棄武力,緻使颛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

  文中有三處用了反诘句,“何以伐爲?”“則将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反诘句的運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強烈,

批駁力較強;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問當中,使肯定更爲有力,語氣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出自先秦的《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

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

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

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5494.html

上一篇:疏林平楚。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