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8 00:03:03

出自宋代蘇轼的《晁錯論》

  天下之患,最不可爲者,名爲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爲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爲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爲能出身爲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爲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爲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爲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爲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爲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爲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爲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爲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

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将恃之以爲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爲自全之計。使錯自将而讨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挽回的,莫過于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而實際上卻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極地看着禍亂發生卻不去想方設法對付,那麽恐怕禍亂就會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來堅決地制止它,又擔心天下人已經習慣于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隻有那些仁人君子、豪傑人物,才能夠挺身而出爲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巨大的禍患的導火線。我觸發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後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禍亂發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讓别人去承擔平定它的責任,那麽天下人的責難,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從前晁錯殚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

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于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着殺晁錯的名義。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人都爲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後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生,隻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爲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爲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禦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赢得那個美名,又怎麽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于殺身之禍。爲什麽呢?自己

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禦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爲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煩憂,那麽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麽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讨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隻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鑽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緻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注釋晁錯: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主張重農貴粟,力倡削弱諸候,更定法令,招緻王侯權貴忌恨。漢景帝四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以“讨晁錯以清君側”爲名,發動叛亂,晁錯因此被殺。患:禍患。爲:治理,消除。治平: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其:代詞,指禍患。所:處所。這裏指解決問題的措施。狃(niǔ):習慣。不吾信:不相信我。惟:隻有。出身:挺身而出。犯:冒着。以:

而,表順接。固:原本。期(jī)月:一個月。這裏泛指短時期端:開頭,開始。發:觸發。收:制止。然後有辭于天下:然後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循循焉:緩慢的樣子。循循,徐徐。焉,……的樣子。去:逃避昔者晁錯盡忠爲漢:從前晁錯殚精竭慮效忠漢朝。昔者,從前。山東:指崤山以東。并起:一同起兵叛亂。以誅錯爲名:以誅殺晁錯作爲名義。以······爲,把······作爲。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爲之說:但漢景帝沒有洞察到起兵的諸侯的用心,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爲晁錯因盡忠而遭受殺身之禍而悲痛,卻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錯自己造成的。以,因爲。取,招緻。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衆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之: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龍門:今陝西韓城東北,是黃河奔流最湍急處。大河:指黃河。方:當。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是以:所以,因此。夫:句首發語詞。驟:突然。其爲變,豈足怪哉: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足,值得。乃:竟然。欲使天子自

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

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

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

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患:祸患。为:治理,消除。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其:代词,指祸患。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措施。狃(niǔ):习惯。不吾信:不相信我。惟:只有。出身:挺身而出。犯:冒着。以:

而,表顺接。固:原本。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端:开头,开始。发:触发。收:制止。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去:逃避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山东:指崤山以东。并起:一同起兵叛乱。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大河:指黄河。方:当。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是以:所以,因此。夫:句首发语词。骤:突然。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乃:竟然。欲使天子自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2008.html

上一篇:率西水浒,化流岐豳。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