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8 00:04:16

出自唐代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子厚,諱宗元。七世祖慶,爲拓跋魏侍中,封濟陰公。曾伯祖奭,爲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後,死高宗朝。皇考諱鎮,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爲縣令江南。其後以不能媚權貴,失禦史。權貴人死,乃複拜侍禦史。號爲剛直,所與遊皆當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衆謂柳氏有子矣。其後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俊傑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

  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察禦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爲刺史。未至,又例貶永州司馬。居閑,益自刻苦,務記覽,爲詞章,泛濫停蓄,爲深博無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間。

  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爲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歎曰:“是豈不足爲政邪?”因其土俗,爲設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爲奴婢。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爲進士者,皆以子厚爲師,其

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爲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其召至京師而複爲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于朝,将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于是改刺連州。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裏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徵逐,诩诩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爲,而其人自視以爲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時少年,勇于爲人,不自貴重顧籍,謂功業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爲世用,道不行于時也。使子厚在台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斥時,有人力能舉之,且必複用不窮。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緻必傳于後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願,爲将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

,歸葬萬年先人墓側。子厚有子男二人:長曰周六,始四歲;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歸葬也,費皆出觀察使河東裴君行立。行立有節概,重然諾,與子厚結交,子厚亦爲之盡,竟賴其力。葬子厚于萬年之墓者,舅弟盧遵。遵,涿人,性謹慎,學問不厭。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經紀其家,庶幾有始終者。

  銘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慶,做過北魏的侍中,被封爲濟陰公。高伯祖柳奭,做過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韓瑗都得罪了武後,在高宗時被處死。父親叫柳鎮,爲了侍奉母親,放棄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請求到江南做縣令。後來因爲他不肯向權貴獻媚,丢了禦史的官職。直到那位權貴死了,才又被任命爲侍禦史。人們都說他剛毅正直,與他交往的都是當時名人。  子厚少年時就很精明聰敏,沒有不明白通曉的事。趕上他父親在世時,他雖然很年輕,但已經成才,能夠考取爲進士,突出地顯露出才華,大家都說柳家有能揚名顯姓的後人了。後來又通過博學宏詞科的考試,被授爲集賢殿的官職。他才能出衆,方正勇敢,發表議論時能引證今古事例爲依據,精通經史諸子典籍,議論時才華橫

溢,滔滔不絕,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聲轟動,一時之間人們都敬慕而希望與他交往。那些公卿貴人争着想讓他成爲自己的門生,異口同聲的推薦贊譽他。  貞元十九年,子厚由藍田縣尉調任監察禦史。順宗即位,又升爲禮部員外郎。逢遇當權人獲罪,他也被按例貶出京城當刺史,還未到任,又被依例貶爲永州司馬。身處清閑之地,自己更加刻苦爲學,專心誦讀,寫作詩文,文筆汪洋恣肆,雄厚凝練,像無邊的海水那樣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則縱情于山水之間。  元和年間,他曾經與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師,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後,他慨歎道:“這裏難道不值得做出政績嗎?”于是按照當地的風俗,爲柳州制訂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順從并信賴他。當地習慣于用兒女做抵押向人借錢,約定如果不能按時贖回,等到利息與本金相等時,債主就把人質沒收做奴婢。子厚爲此替借債人想方設法,都讓他們把子女贖了回來;那些特别窮困沒有能力贖回的,就讓債主記下子女當傭工的工錢,到應得的工錢足夠抵消債務時,就讓債主歸還被抵押的人質。觀察使把這個辦法推廣到别的州縣,到一年後,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準備考進士的人,就把子厚當做老師,那些

經過子厚親自講授和指點的人所寫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規範的。  他被召回京師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時,中山人劉夢得禹錫也在被遣之列,應當去播州。子厚流着淚說:“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況且夢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夢得處境困窘,他沒有辦法把這事告訴他的老母;況且絕沒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請求,并準備呈遞奏章,情願拿柳州換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獲罪,死也無憾。正遇上有人把夢得的情況告知了皇上,夢得因此改任連州刺史。嗚呼!士人到了窮境時,才看得出他的節操和義氣!一些人,平日街坊居處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樂來往頻繁,誇誇其談,強作笑臉,互相表示願居對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狀給對方看,指着天日流淚,發誓不論生死誰都不背棄朋友,簡直像真的一樣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沖突,僅僅象頭發絲般細小,便翻臉不認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機推擠他,再往下扔石頭,到處都是這樣的人啊!這應該是連那些禽獸和野蠻人都不忍心幹的,而那些人卻自以爲得計。他們聽到子厚的高尚風節,也應該覺得有點慚愧了!  子厚從前年輕時,勇于幫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愛惜自己,認爲功名事業可以一蹴而就,所

以受到牽連而被貶斥。貶谪後,又沒有熟識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薦與引進,所以最後死在荒僻的邊遠之地,才幹不能爲世間所用,抱負不能在當時施展。如果子厚當時在禦史台、尚書省做官時,能謹慎約束自己,已像在司馬時、刺史時那樣,也自然不會被貶官了;貶官後,如果有人能夠推舉他,将一定會再次被任用,不至窮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貶斥的時間不久,窮困的處境未達到極點,雖然能夠在官場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學辭章一定不能這樣地下功夫,以緻于象今天這樣一定流傳後世,這是毫無疑問的。即使讓子厚實現他的願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個換這個,何者爲得,何者爲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終年四十七歲;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萬年縣他祖先墓地的旁邊。子厚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周六,才四歲;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後才出生的。兩個女兒,都還小。他的靈柩能夠回鄉安葬,費用都是觀察使河東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爲人有氣節,重信用,與子厚是朋友,子厚對他也很盡心盡力,最後竟仰賴他的力量辦理了後事。把子厚安葬到萬年縣墓地的,是他的表弟盧遵。盧遵是涿州人,性情謹慎,做學問永不滿足;自從子厚被貶斥之後,盧遵就跟随他

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沒有離開;既送子厚歸葬,又準備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屬,可以稱得上是有始有終的人了。  銘文說:“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對子厚的子孫會有好處。”

注釋(1)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銘例當稱死者官銜,因韓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稱字。諱:名。生者稱名,死者稱諱。(2)七世:史書記柳宗元七世祖柳慶在北魏時任侍中,入北周封爲平齊公。子柳旦,任北周中書侍郎,封濟陰公。韓愈所記有誤。侍中:門下省的長官,掌管傳達皇帝的命令。北魏時侍中位同宰相。拓跋魏:北魏國君姓拓跋(後改姓元),故稱。(3)曾伯祖奭(shì):字子燕,柳旦之孫,柳宗元高祖子夏之兄。當爲高伯祖,此作曾伯祖誤。柳奭在貞觀年間(627—649)爲中書舍人,因外甥女王氏爲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爲兵部侍郎。王氏當了皇後後,又升爲中書侍郎。652年(永徽三年)代褚遂良爲中書令,位相當于宰相。後來高宗欲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爲皇後,韓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則天一黨人誣說柳要和韓、褚等謀反,被殺。(4)褚(chǔ)遂良:字登善,曾做過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右仆射等官。唐太宗臨終時命他與長孫無忌一同輔助高宗。後因勸阻高宗改立武後,遭貶憂病而死。韓瑗(yuàn):字

伯玉,官至侍中,爲救褚遂良,也被貶黜。(5)皇考:古時在位皇帝對先皇的尊稱,後引申爲對先祖的尊稱,在本文中指先父。(6)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廟禮儀的屬官。柳鎮在唐肅宗時授左衛率府兵曹參軍,輔佐郭子儀守朔方。後調長安主薄,母親去世後守喪,後來命爲太常博士。柳鎮以有尊老孤弱在吳,再三辭謝,願擔任宣稱(今屬安徽)縣令。這裏說“以事母棄太常博士”,可能是作者的失誤。(7)權貴:這裏指窦參。柳鎮曾遷殿中侍禦史,因不肯與禦史中丞盧佋,宰相窦參一同誣陷侍禦史穆贊,後又爲穆贊平反冤獄,得罪窦參,被窦參以他事陷害貶官。(8)權貴人死:其後窦參因罪被貶,第二年被唐德宗賜死。(9)侍禦史:禦史台的屬官,職掌糾察百僚,審訊案件。(10)號爲剛直:郭子儀曾表柳鎮爲晉州錄事參軍,晉州太守驕悍好殺戮,官吏不敢與他相争,而柳鎮獨能抗之以理,所以這樣說。(11)所與遊皆當世名人:柳宗元有《先君石表陰先友記》,記載他父親相與交遊者計六十七人,書于墓碑之陰。并說:“先君之所與友,凡天下善士舉集焉。”(12)逮(dài)其父時:在他父親在世的時候。柳宗元童年時代,其父柳鎮去江南,他和母親留在長安。至十二、三歲時,柳鎮在湖北、江西等地做官,他随父同去。

柳鎮卒于793年(貞元九年),柳宗元年二十一歲。逮,等到。(13)已自成人:柳宗元十三歲即作《爲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劉禹錫作集序說:“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貞元初。”(14)取進士第:793年(貞元九年)柳宗元進士及第,年二十一。(15)嶄然:嶄意指突出,然指什麽什麽的樣子,在這裏指突出有所成就。見(xiàn):同“現”顯現。在這裏指出人頭地(16)有子:意謂有光耀楣門之子。(17)博學宏詞:柳宗元于796年(貞元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年二十四。唐制,進士及第者可應博學宏詞考選,取中後即授予官職。集賢殿:集賢殿書院,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正字:集賢殿置學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編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柳宗元二十六歲授集賢殿正字。(18)廉悍:方正、廉潔和堅毅有骨氣。(19)證據今古:引據今古事例作證。(20)出入:融會貫通,深入淺出。(21)踔(chuō)厲風發:議論縱橫,言辭奮發,見識高遠。踔,遠。厲,高。(22)率:每每。屈:使之屈服。(23)令出我門下:意謂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門生以沾光彩。(24)交口:異口同聲。(25)藍田:今屬陝西。尉:縣府管理治安,緝捕盜賊的官吏。監察禦史:禦史台的屬官,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整肅朝儀諸事。(26)禮部員外郎:官名,

掌管辨别和拟定禮制之事及學校貢舉之法。柳宗元得做此官是王叔文、韋執誼等所薦引。(27)用事者:掌權者,指王叔文。唐順宗做太子時,王叔文任太子屬官,順宗登位後,王叔文任戶部侍郎,深得順宗信任。于是引用新進,施行改革。舊派世族和藩鎮宦官擁立其子李純爲憲宗,将王叔文貶黜,後來又将其殺戮。和柳宗元同時貶作司馬的共八人,號“八司馬”。(28)例出:按規定遣出。805年(永貞元年),柳宗元被貶爲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29)例貶:依照“條例”貶官。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本是州刺史屬下掌管軍事的副職,唐時已成爲有職無權的冗員。(30)居閑:指公事清閑。(31)記覽:記誦閱覽。此喻刻苦爲學。(32)泛濫:文筆汪洋恣肆。停蓄:文筆雄厚凝煉。(33)無涯涘(sì):無邊際。涯、涘,均是水邊。(34)肆:放情。(35)偕出:815年(元和十年),柳宗元等“八司馬”同時被召回長安,但又同被遷往更遠的地方。(36)柳州:唐置,屬嶺南道,即今廣西柳州市。(37)是豈不足爲政邪:意謂這裏難道就不值得實施政教嗎?是的意思是這,這裏,豈的意思是難道,足指值得。(38)因:順着,按照。土俗:當地的風俗。(39)教禁:教谕和禁令。(40)順賴:順從信賴。(41)質:典當,抵押。(42)不時贖:不

按時贖取。(43)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相侔(móu):相等。(44)沒:沒收。(45)與設方計:替債務人想方設法。(46)悉:全部。(47)書:寫,記下。傭:當雇工。此指雇工勞動所值,即工資。(48)足相當:意謂傭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質:人質。(49)觀察使:又稱觀察處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監察的官。下其法:推行贖回人質的辦法。(50)比:及,等到。(51)衡湘:衡山、湘水,泛指嶺南地區。爲:應試。(52)法度:規範。(53)中山:今河北定縣。劉夢得:名禹錫,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人,中山爲郡望。其祖先漢景帝子劉勝曾封中山王。王叔文失敗後,劉禹錫被貶爲郎州司馬,這次召還入京後又貶播州刺史。(54)詣:前往。播州:今貴州綏陽縣。(55)親在堂:母親健在。(56)窮:困窘。(57)大人:父母。此指劉禹錫之母。句謂這種不幸的處境難以向老母講。(58)拜疏(shū):上呈奏章。(59)以柳易播:意指柳宗元自願到播州去,讓劉禹錫去柳州。(60)重(chóng)得罪:再加一重罪。(61)“遇有”句:指當時禦史中丞裴度、崔群上疏爲劉禹錫陳情一事。(62)刺:用作動詞。連州:唐屬嶺南道,州治在今廣東連縣。(63)徵:約之來,逐:随之去。徵逐,往來頻繁。(64)诩诩(xǔ):誇大的樣子,讨好取媚

的樣子。強(qiǎng):勉強,做作,取下:指采取謙下的态度。(65)出肺肝相示:譬喻做出非常誠懇和坦白的樣子。(66)背負:背叛,變心。(67)如毛發比:譬喻事情之細微。比,類似。(68)陷穽(jǐng)圈套,禍難。(69)少:稍微。(70)爲人:助人。此處有認爲柳宗元參加王叔文集團是政治上的失慎之意。所以下面說“不自貴重”。(71)顧籍:顧惜。(72)立就:即刻獲得。(73)坐:因他人獲罪而受牽連。廢退:指遠谪邊地,不用于朝廷。(74)有氣力:有權勢和力量的人。推挽:推舉提攜。(75)窮裔:窮困的邊遠地方。(76)台省:禦史台和尚書省。(77)自力:自我努力。(78)爲将相于一時:被貶“八司馬”中,隻有程異後來得到李巽推薦,位至宰相,但不久便死,也沒有什麽政績。此處暗借程異作比。(79)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十四年,即819年。十一月八日:一作“十月五日”。(80)萬年: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先人墓:在萬年縣之栖鳳原。見柳宗元《先侍禦史府君神道表》。(81)周七:即柳告,字用益,柳宗元遺腹子。(82)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裴行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縣)人,時任桂管觀察使,是柳宗元的上司。(83)節概:節操度量。(84)重然諾:看重許下的諾言。(85)盡:盡心,盡力。(86)盧遵:柳宗元舅

父之子。(87)涿(zhuō):今河北涿縣。(88)從而家:跟從柳宗元以爲己家。(89)經紀:經營、料理。(90)庶幾:近似,差不多。(91)惟:就是。室:幽室,即墓穴。(92)嗣人:子孫後代。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谥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骈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轼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出自唐代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

,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

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

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

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

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归葬,又准备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注释(1)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2)七世:史书记柳宗元七世祖柳庆在北魏时任侍中,入北周封为平齐公。子柳旦,任北周中书侍郎,封济阴公。韩愈所记有误。侍中: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拓跋魏:北魏国君姓拓跋(后改姓元),故称。(3)曾伯祖奭(shì):字子燕,柳旦之孙,柳宗元高祖子夏之兄。当为高伯祖,此作曾伯祖误。柳奭在贞观年间(627—649)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为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为兵部侍郎。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652年(永徽三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位相当于宰相。后来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韩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则天一党人诬说柳要和韩、褚等谋反,被杀。(4)褚(chǔ)遂良:字登善,曾做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唐太宗临终时命他与长孙无忌一同辅助高宗。后因劝阻高宗改立武后,遭贬忧病而死。韩瑗(yuàn):字

伯玉,官至侍中,为救褚遂良,也被贬黜。(5)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在本文中指先父。(6)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属官。柳镇在唐肃宗时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辅佐郭子仪守朔方。后调长安主薄,母亲去世后守丧,后来命为太常博士。柳镇以有尊老孤弱在吴,再三辞谢,愿担任宣称(今属安徽)县令。这里说“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可能是作者的失误。(7)权贵:这里指窦参。柳镇曾迁殿中侍御史,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后又为穆赞平反冤狱,得罪窦参,被窦参以他事陷害贬官。(8)权贵人死:其后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被唐德宗赐死。(9)侍御史:御史台的属官,职掌纠察百僚,审讯案件。(10)号为刚直:郭子仪曾表柳镇为晋州录事参军,晋州太守骄悍好杀戮,官吏不敢与他相争,而柳镇独能抗之以理,所以这样说。(11)所与游皆当世名人:柳宗元有《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记载他父亲相与交游者计六十七人,书于墓碑之阴。并说:“先君之所与友,凡天下善士举集焉。”(12)逮(dài)其父时: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柳宗元童年时代,其父柳镇去江南,他和母亲留在长安。至十二、三岁时,柳镇在湖北江西等地做官,他随父同去。

柳镇卒于793年(贞元九年),柳宗元年二十一岁。逮,等到。(13)已自成人:柳宗元十三岁即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刘禹锡作集序说:“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14)取进士第:793年(贞元九年)柳宗元进士及第,年二十一。(15)崭然:崭意指突出,然指什么什么的样子,在这里指突出有所成就。见(xiàn):同“现”显现。在这里指出人头地(16)有子:意谓有光耀楣门之子。(17)博学宏词:柳宗元于796年(贞元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年二十四。唐制,进士及第者可应博学宏词考选,取中后即授予官职。集贤殿:集贤殿书院,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正字:集贤殿置学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编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柳宗元二十六岁授集贤殿正字。(18)廉悍:方正、廉洁和坚毅有骨气。(19)证据今古:引据今古事例作证。(20)出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21)踔(chuō)厉风发:议论纵横,言辞奋发,见识高远。踔,远。厉,高。(22)率:每每。屈:使之屈服。(23)令出我门下:意谓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24)交口:异口同声。(25)蓝田:今属陕西。尉:县府管理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吏。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诸事。(26)礼部员外郎:官名,

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柳宗元得做此官是王叔文、韦执谊等所荐引。(27)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唐顺宗做太子时,王叔文任太子属官,顺宗登位后,王叔文任户部侍郎,深得顺宗信任。于是引用新进,施行改革。旧派世族和藩镇宦官拥立其子李纯为宪宗,将王叔文贬黜,后来又将其杀戮。和柳宗元同时贬作司马的共八人,号“八司马”。(28)例出:按规定遣出。805年(永贞元年),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29)例贬:依照“条例”贬官。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唐时已成为有职无权的冗员。(30)居闲:指公事清闲。(31)记览:记诵阅览。此喻刻苦为学。(32)泛滥:文笔汪洋恣肆。停蓄:文笔雄厚凝炼。(33)无涯涘(sì):无边际。涯、涘,均是水边。(34)肆:放情。(35)偕出:815年(元和十年),柳宗元等“八司马”同时被召回长安,但又同被迁往更远的地方。(36)柳州:唐置,属岭南道,即今广西柳州市。(37)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是的意思是这,这里,岂的意思是难道,足指值得。(38)因:顺着,按照。土俗:当地的风俗。(39)教禁:教谕和禁令。(40)顺赖:顺从信赖。(41)质:典当,抵押。(42)不时赎:不

按时赎取。(43)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相侔(móu):相等。(44)没:没收。(45)与设方计:替债务人想方设法。(46)悉:全部。(47)书:写,记下。佣:当雇工。此指雇工劳动所值,即工资。(48)足相当:意谓佣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质:人质。(49)观察使:又称观察处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下其法:推行赎回人质的办法。(50)比:及,等到。(51)衡湘:衡山、湘水,泛指岭南地区。为:应试。(52)法度:规范。(53)中山:今河北定县。刘梦得:名禹锡,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中山为郡望。其祖先汉景帝子刘胜曾封中山王。王叔文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这次召还入京后又贬播州刺史。(54)诣:前往。播州:今贵州绥阳县。(55)亲在堂:母亲健在。(56)穷:困窘。(57)大人:父母。此指刘禹锡之母。句谓这种不幸的处境难以向老母讲。(58)拜疏(shū):上呈奏章。(59)以柳易播:意指柳宗元自愿到播州去,让刘禹锡去柳州。(60)重(chóng)得罪:再加一重罪。(61)“遇有”句:指当时御史中丞裴度、崔群上疏为刘禹锡陈情一事。(62)刺:用作动词。连州:唐属岭南道,州治在今广东连县。(63)徵:约之来,逐:随之去。徵逐,往来频繁。(64)诩诩(xǔ):夸大的样子,讨好取媚

的样子。强(qiǎng):勉强,做作,取下:指采取谦下的态度。(65)出肺肝相示:譬喻做出非常诚恳和坦白的样子。(66)背负:背叛,变心。(67)如毛发比:譬喻事情之细微。比,类似。(68)陷穽(jǐng)圈套,祸难。(69)少:稍微。(70)为人:助人。此处有认为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是政治上的失慎之意。所以下面说“不自贵重”。(71)顾籍:顾惜。(72)立就:即刻获得。(73)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废退:指远谪边地,不用于朝廷。(74)有气力:有权势和力量的人。推挽:推举提携。(75)穷裔:穷困的边远地方。(76)台省:御史台和尚书省。(77)自力:自我努力。(78)为将相于一时:被贬“八司马”中,只有程异后来得到李巽推荐,位至宰相,但不久便死,也没有什么政绩。此处暗借程异作比。(79)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十四年,即819年。十一月八日:一作“十月五日”。(80)万年: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先人墓:在万年县之栖凤原。见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81)周七:即柳告,字用益,柳宗元遗腹子。(82)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裴行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时任桂管观察使,是柳宗元的上司。(83)节概:节操度量。(84)重然诺:看重许下的诺言。(85)尽:尽心,尽力。(86)卢遵:柳宗元舅

父之子。(87)涿(zhuō):今河北涿县。(88)从而家:跟从柳宗元以为己家。(89)经纪:经营、料理。(90)庶几:近似,差不多。(91)惟:就是。室:幽室,即墓穴。(92)嗣人:子孙后代。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1871.html

上一篇:算却在、春风舌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君子则不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