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发布时间:2022-03-21 09:55:19

原文賞析:
醉别複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拼音解讀
zuì bié fù jǐ rì ,dēng lín biàn chí tái 。hé shí shí mén lù ,zhòng yǒu jīn zūn kāi 。
qiū bō luò sì shuǐ ,hǎi sè míng cú lái 。fēi péng gè zì yuǎn ,qiě jìn shǒu zhōng bēi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被诏許還鄉,驅出朝廷後,在洛陽與杜甫相識,兩人一見如故,來往密切。公元745年(天寶四載),李杜重逢,同遊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遊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魯郡指現在的山東兖州,石門爲兖州城東金口壩。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别詩。題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醉别複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裏舍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迹,亭台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麽盼望這次分别後還能再次重會,同遊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隐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叙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這裏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态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闼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舍難分,依依惜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别,仿佛轉蓬随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麽,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别吧!感情是多麽豪邁而爽朗。結句幹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别詩以“醉别”開始,幹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羁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淨的徂徕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相關賞析

  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被诏許還鄉,驅出朝廷後,在洛陽與杜甫相識,兩人一見如故,來往密切。公元745年(天寶四載),李杜重逢,同遊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遊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魯郡指現在的山東兖州,石門爲兖州城東金口壩。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别詩。題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醉别複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裏舍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迹,亭台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麽盼望這次分别後還能再次重會,同遊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隐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叙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這裏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态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闼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舍難分,依依惜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别,仿佛轉蓬随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麽,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别吧!感情是多麽豪邁而爽朗。結句幹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别詩以“醉别”開始,幹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羁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淨的徂徕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介紹

醉别複幾日,登臨遍池台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内)。五歲時随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早年在蜀中就學漫遊。青年時期,開始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诏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遊曆。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隐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着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後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浔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于武昌、浔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縱觀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較複雜的。儒家、道家、縱橫家、遊俠思想對他都有影響。他企羨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願「一朝飛騰爲方丈蓬萊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又不願走科舉的道路。他想通過隐居,求仙獲取聲望,從而在名人薦舉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後功成身退。詩人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度過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李白存詩九百九十多首。這些詩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達對理想政治的熱烈追求,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政治集團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畫筆點染祖國壯麗的山河。他的詩篇,無論五言七言,無論古體近體,無不别具風格,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李太白集》。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爲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後人所托,至今聚訟紛纭。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弦,就是詞的濫觞了。至于曆來被稱爲「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于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爲好呢?
原文赏析: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拼音解读
zuì bié fù jǐ rì ,dēng lín biàn chí tái 。hé shí shí mén lù ,zhòng yǒu jīn zūn kāi 。
qiū bō luò sì shuǐ ,hǎi sè míng cú lái 。fēi péng gè zì yuǎn ,qiě jìn shǒu zhōng bē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公元745年(天宝四载),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鲁郡指现在的山东兖州,石门为兖州城东金口坝。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登临遍池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这两句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意思。“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相关赏析

  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公元745年(天宝四载),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鲁郡指现在的山东兖州,石门为兖州城东金口坝。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登临遍池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这两句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意思。“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介绍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95025.html

上一篇: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下一篇:碧山学士焚银鱼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