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发布时间:2022-03-14 21:53:07

原文賞析: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拼音解讀
yuán shuǐ tōng bō jiē wǔ gāng ,sòng jun1 bú jiào yǒu lí shāng
qīng shān yī dào tóng yún yǔ ,míng yuè hé céng shì liǎng xiāng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沅江的波浪連接着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别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注釋⑴侍禦:官職名。⑵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⑶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⑷兩鄉:作者與柴侍禦分處的兩地。

相關賞析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從這首詩的内容來看,大約是詩人貶龍标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禦可能是從龍标前往武岡,詩是王昌齡爲他送行而寫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爲下一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龍标、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于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複緻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麽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爲“近”,使“兩鄉”爲“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爲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别後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将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别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裏行間了。

  說到這裏,讀者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爲了寬慰友人,也隻有将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别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禦、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爲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于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流水和波浪感覺不到離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岡流淌。詩人說:馬上就要離開你了,在這送别之際,我卻不覺得悲傷。同在一條江邊,風雨共進,明月哪裏知道我們身處兩地?仍然照耀着我們的前方。

作者介紹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爲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荥陽縣境)尉,再遷江甯,故世稱王江甯。天寶七年谪遷潭陽郡龍标(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甯」之稱,是一代七絕聖手。其詩多爲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其詩《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也有以感時、宮怨、送别爲題材的佳作。有《王昌齡集》。

以上就是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赏析: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拼音解读
yuán shuǐ tōng bō jiē wǔ gāng ,sòng jun1 bú jiào yǒu lí shāng
qīng shān yī dào tóng yún yǔ ,míng yuè hé céng shì liǎng xiā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⑴侍御:官职名。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相关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作者介绍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有《王昌龄集》。

以上就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94690.html

上一篇: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下一篇: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