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发布时间:2021-12-24 13:06:43

原文賞析: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斜陽 一作:夕陽)
拼音解讀
cāng cāng zhú lín sì ,yǎo yǎo zhōng shēng wǎn 。
hé lì dài xié yáng ,qīng shān dú guī yuǎn 。(xié yáng yī zuò :xī yáng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譯文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鍾聲。背着鬥笠披着斜陽,獨回青山漸行漸遠。

注釋⑴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後爲雲門寺僧。上人,對僧人的敬稱。⑵蒼蒼:深青色。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⑷荷(hè)笠:背着鬥笠。荷,背着。

相關賞析

  這首小詩記叙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仿佛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别歸去情景。靈澈戴着鬥笠,披帶夕陽餘晖,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結出别意。隻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别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别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别于潤州,大約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曆四、五年)間。劉長卿于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從貶谪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将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爲離别感傷,而由于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爲僧儒殊途,而由于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别詩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于景色,隻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介紹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劉長卿(約709-780),字文房,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肅宗至德年間,曾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因被人誣陷,下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獄,後貶爲潘州(今廣東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陸州司馬,死于随州刺史任上。世稱劉随州,有《劉随州集》。劉長卿與杜甫同時,比元結、顧況年長十餘歲,但他的創作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的詩内容較豐富,各體都有佳作,尤長于五言律詩,權德輿說他自诩「五言長城」。七言律詩則以工秀見長。他的詩馳聲于上元、寶應(唐肅宗的第三、第四個年號)間。皇甫湜說:「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宋玉爲老兵。」可見其詩名之高。
原文赏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拼音解读
cāng cāng zhú lín sì ,yǎo yǎo zhōng shēng wǎn 。
hé lì dài xié yáng ,qīng shān dú guī yuǎn 。(xié yáng yī zuò :xī yá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相关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介绍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肃宗至德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死于随州刺史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与杜甫同时,比元结、顾况年长十余岁,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的诗内容较丰富,各体都有佳作,尤长于五言律诗,权德舆说他自诩「五言长城」。七言律诗则以工秀见长。他的诗驰声于上元、宝应(唐肃宗的第三、第四个年号)间。皇甫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可见其诗名之高。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53672.html

上一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下一篇: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