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发布时间:2021-12-05 12:08:25

原文賞析:

【天津橋春望】 

 津橋春水浸紅霞, 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辇不來金殿閉, 宮莺銜出上陽花。

拼音解讀

【tiān jīn qiáo chūn wàng 】 

 jīn qiáo chūn shuǐ jìn hóng xiá , yān liǔ fēng sī fú àn xié 。 

cuì niǎn bú lái jīn diàn bì , gōng yīng xián chū shàng yáng huā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于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阙,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具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宜人。唐代帝王爲了享樂,經常幸臨東都。唐高宗一生先後到過洛陽七次。武則天在位期間,除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這裏度過。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兩遭兵火,破壞嚴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了742年——756年期間(天寶年間),帝王不再來到這裏,舊日的宮苑便日漸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時期。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阙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有感于盛衰興亡,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随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詩人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梁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已經變得一片寂寥,隻有宮莺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說史事,不發議論,詩人靜觀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着詩人吊古傷今的沉郁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詩人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绮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這種強烈的對比,很自然地表現出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複返的景象。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個“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内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宮莺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凄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爲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訴說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是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相關賞析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于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阙,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具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宜人。唐代帝王爲了享樂,經常幸臨東都。唐高宗一生先後到過洛陽七次。武則天在位期間,除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這裏度過。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兩遭兵火,破壞嚴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了742年——756年期間(天寶年間),帝王不再來到這裏,舊日的宮苑便日漸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時期。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阙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有感于盛衰興亡,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随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詩人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梁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已經變得一片寂寥,隻有宮莺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說史事,不發議論,詩人靜觀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着詩人吊古傷今的沉郁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詩人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绮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這種強烈的對比,很自然地表現出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複返的景象。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個“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内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宮莺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凄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爲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訴說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是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作者介紹

雍陶(805─?)。字國鈞,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貧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進士第,曾任侍禦史。大中六年(852),授國子毛詩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簡州(今四川簡陽縣)刺史,世稱雍簡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峽,越秦嶺,在江南、塞北許多地方遊曆過,寫過不少紀遊詩。後辭官閑居,養疴傲世。不知所終。工詩。與王建、賈島、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其詩多旅遊題詠、送别寄贈之作,擅長律詩和七絕。《全唐詩》錄存其詩一百三十一首,編爲一卷。《全唐文》錄存其文二篇。

原文赏析:

天津桥春望】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拼音解读

【tiān jīn qiáo chūn wàng 】 

 jīn qiáo chūn shuǐ jìn hóng xiá , yān liǔ fēng sī fú àn xié 。 

cuì niǎn bú lái jīn diàn bì , gōng yīng xián chū shàng yáng huā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具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代帝王为了享乐,经常幸临东都。唐高宗一生先后到过洛阳七次。武则天在位期间,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这里度过。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两遭兵火,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了742年——756年期间(天宝年间),帝王不再来到这里,旧日的宫苑便日渐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有感于盛衰兴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这种强烈对比,很自然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相关赏析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具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代帝王为了享乐,经常幸临东都。唐高宗一生先后到过洛阳七次。武则天在位期间,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这里度过。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两遭兵火,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了742年——756年期间(天宝年间),帝王不再来到这里,旧日的宫苑便日渐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有感于盛衰兴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这种强烈的对比,很自然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作者介绍

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编为一卷。《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47548.html

上一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下一篇:黄鹤楼前日欲低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