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复前行,欲穷其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8 09:01:29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爲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爲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内

内,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裏面仿佛隐約透着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隻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裏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裏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裏面的其它人聽說來了這麽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爲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裏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麽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歎

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裏的人告辭。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曆。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随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注釋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市一帶。爲業:把……作爲職業,以……爲生。爲:作爲。緣:沿着,順着。行:前行,走。遠近:偏義複詞,僅指遠。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夾岸:溪流兩岸。雜:别的,其他的。芳草鮮美: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豔美麗。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缤紛:繁多的樣子。甚:很,非常。異之:即“以之爲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爲異,對······感到驚異,認爲······是奇異

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複:繼續。前:名詞活用爲狀語,向前。(詞類活用)欲:想要。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林:代指桃花林。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便:于是,就。得:發現。仿佛:隐隐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若:好像……似的。舍:舍棄,丢棄,文中指離開。初:起初,剛開始。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僅。複:又,再。行:行走。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平坦。曠:開闊;寬闊。屋舍:房屋。俨(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之:這。屬:類。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爲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黃發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黃發,古時認爲老人頭發

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征,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紮結頭發,頭發下垂,這裏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發。并:都。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乃大驚:于是很驚訝。乃:于是。大:很,非常。從來:從……地方來。具:全都。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鹹:副詞,都,全。問訊:打聽消息。雲:說。先世:祖先。率:率領。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妻”“子”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邑人:同縣的人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絕:絕處。複:再,又。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裏。遂:于是。間隔:隔斷,隔絕。今:現在。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竟然。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爲:給。具言:詳細地說。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歎惋:感歎,惋惜。餘:其餘,剩餘。延至:邀請到。延,邀請。至:到。停:停留。辭:辭别。去:離開。語:告訴。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爲:介詞,向、對。既:已經。便扶向

路:就順着舊的路(回去)。扶:沿着、順着。向:從前的、舊的。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标記。志:動詞,做标記。(詞類活用)及:到達。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裏去。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即:立即。遣:派遣。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标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标記。(所 動詞譯爲名詞)遂:終于。複:再。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高尚:品德高尚。士:隐士。也:表判斷。欣然:高興的樣子。規: 計劃,打算。(詞類活用)未:沒有。果:實現。未果:沒有實現。尋:不久。終:死亡。問津:問路,這裏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相關練習

原文回答1.漁人是怎麽發現桃花林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風景優美)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曲折、隐蔽、幽深)4.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環境優美甯靜、生活安樂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情好客)6.漁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麽“皆歎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漁人是如何離開桃花源的?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 增強故事曲折和傳奇色彩。

探究思考1.課文以什麽爲線索?怎樣劃分結構?明确: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爲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複尋的時間順序。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第2段寫桃花源中甯靜安樂的生活環境。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2.作者爲什麽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明确: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願望。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

頭和結尾隻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甯。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争的願望,也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複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隻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課文小結: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曆,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裏?①因爲桃花源的景色動人美麗,給生活增添了一份快樂。②因爲人們的生活有條理,自在生活的快樂。③人們熱情好客的純樸之美。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甯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缤紛”的桃花林作爲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裏,一切都是那麽單純

,那麽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麽平和,那麽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隐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爲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爲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僞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隻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爲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曆爲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

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缥缈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爲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創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爲零陵王,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隻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谥“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浔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隐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

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

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行:前行,走。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夹岸:溪流两岸。杂:别的,其他的。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

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林:代指桃花林。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发现。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似的。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初:起初,刚开始。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复:又,再。行:行走。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之:这。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

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全都。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邑人:同县的人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复:再,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间隔:隔断,隔绝。今:现在。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为:给。具言:详细地说。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叹惋:感叹,惋惜。余:其余,剩余。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停:停留。辞:辞别。去:离开。语:告诉。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为:介词,向、对。既:已经。便扶向

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及:到达。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即:立即。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 动词译为名词)遂:终于。复:再。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高尚:品德高尚。士:隐士。也:表判断。欣然:高兴的样子。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未:没有。果:实现。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终:死亡。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相关练习

原文回答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 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探究思考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

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课文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①因为桃花源的景色动人美丽,给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②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③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

,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

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创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复前行,欲穷其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30932.html

上一篇:今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