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0 11:48:58

出自唐代李颀的《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樹色 一作:曙)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譯文及注釋

譯文清晨聽到遊子高唱離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雲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潼關晨曦催促寒氣臨近京城,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請不要以爲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注釋魏萬: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號,674—676)初進士。曾隐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遊子:指魏萬。離歌:離别的歌。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魏萬家住王屋山,在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河。“鴻雁”二句:設想魏萬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關城:指潼關。樹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氣越來越重,一路上天氣愈來愈冷。禦苑:皇宮的庭苑。這裏借指京城。砧聲:搗衣聲。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莫見”句:勉勵魏萬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蹉跎:此指虛度年華。說文新附:“蹉跎,失時也。”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别詩,被送者爲詩人晚輩。詩中一、二兩句想象魏萬到京城沿途所能見的極易引起羁旅鄉愁的景物。中間四句或在抒情

情中寫景叙事,或在寫景叙事中抒情,層次分明。最後兩句勸勉魏萬到了長安之後,不要隻看到那裏是行樂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歲月,應該抓住機遇成就一番事業。這表達了詩人對魏萬的深情厚意,情調深沉悲涼,但卻催人向上。

  詩一開首,“朝聞遊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後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爲得勢。“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别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裏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雲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怅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雲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遊子,于此爲甚。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往複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标志着寒天的到來。

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像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爲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不用城關雄偉、禦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隻突出了“禦苑砧聲”,發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颀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裏曾“傾财破産”,曆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着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裏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禦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于煉句而爲後人所稱道。詩人把叙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雲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後寫“愁裏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律,容易

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樹色”和“禦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系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詩。魏萬後改名魏颢。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後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裏。李白很賞識他,并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李颀晚年家居颍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于作者晚年在洛陽時。

作者簡介

李颀(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爲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出自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色 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译文注释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

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

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25811.html

上一篇: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

    • 西风月落城乌起。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天仙子·渌水亭秋夜》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译文及注释译文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

    •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贺的《黄家洞》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闲驱竹马

    •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创作背景  

    • 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

    • 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凄凉犯·重台水仙》空江浪阔。清尘凝、层层刻碎冰叶。水边照影,华裾曳翠,露搔泪湿。湘烟暮合。□尘袜、凌波半涉。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樊姊

    • 一派黄流已电奔。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创作背景

    • 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赠王友道》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

    •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益的《塞下曲·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点评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