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2 13:32:08

出自唐代李颀的《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遠近山河淨,逶迤城阙重。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客有歸欤歎,凄其霜露濃。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清晨從長安出發,回頭東望,離秦川已經很遠了,太陽從東峰上冉冉升起。天氣晴朗,遠處的山水明潔清淨,可清清楚楚地看見;長安城蜿蜒曲折,重重疊疊宏偉壯麗。秋風吹起,家家戶戶的竹林飒飒作響,五陵一帶的松林蒙上一層寒冷的色彩。我有歸去的感歎,這裏霜寒露冷,還是回去吧。

注釋秦川:泛指今秦嶺以北平原地帶。按此詩中意思指長安一帶。炯:遙遠。淨:明潔。重:重疊。五陵:長安城外漢代的五個皇帝的陵墓。歸欤:歸去。凄其:寒冷的樣子。

鑒賞

  這首詩,是李颀晚年辭官歸隐故鄉之前寫的。詩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長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帶,秋風蕭瑟、凄涼寥落的景象。詩的上四句寫景。旭日東升,登高一望,號稱八百裏秦川盡呈眼底,正東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顯清晰。四周環顧,遠近層巒疊嶂,泾渭縱橫,山河互映,都顯得明亮潔淨,而長安都城則随山勢而逶迤曲折,尤顯氣勢雄偉。這四句既寫出秦川的廣闊視野,又襯托出長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廣闊,山河明淨,正是秋高氣爽時節觀景的特點,不言秋

秋而秋色已自見。下四句即轉而着重寫秋。無數竹叢在寒風中搖曳,瑟瑟作響,一派秋聲,五陵蒼松翠柏,雖然不像其它樹木那樣黃葉凋零,但其森然凜冽,透露着濃重的寒意。寫秋亦全然由具體的景物來作渲染和襯托。詩中對秋景的描寫既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筆墨簡淡,線條清晰,猶如一幅蕭疏散淡的山水畫卷。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清晨,遙望遼闊的秦川大地,太陽剛剛從東面蒼涼的峰巒間隙中顯露出來,照得長安、渭水一片蒼翠。一個“迥”字,将渭河平原的遼遠開闊,準确地表現了出來。紅日東升,本是極其絢麗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詩人的心境不佳,這美景也随着蕭瑟的秋風顯得肅穆蒼涼。

  太陽升起來了,将大地照得十分清潔、明淨,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遠處山蔥草翠,近處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連綿的城阙正是帝都長安。這“遠近山河淨,逶迤城阙重”句中的“淨”字和“重”字,将長安城周圍的莊重肅穆,秋色的蒼勁凄清,傳神地點染出來。

  接着,詩人進一步渲染秋的悲涼氣氛,“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五陵”, 指長安城北、東北、西北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長陵(高祖劉邦)、安陵(惠帝劉盈)、陽陵(景帝劉啓)、茂陵(武帝劉徹)、平陵(

昭帝劉弗陵)。漢代豪門貴族曾聚居于此。這兩句是說,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風襲來,竹搖葉動,蕭蕭飒飒,五陵松柏,蓊郁蒼翠,微風吹動,松濤聲響,更給長安增添了幾分寒意。

  前面的詩句在着意渲染氣氛,結尾兩句則是要說明寫此詩的原意。詩人“望秦川”是因爲“客有歸欤歎,凄其霜露濃”。詩人才華出衆,爲時人所推重,四十五歲中進士後,隻任過新鄉縣尉那樣的小官,而且長期不得升遷,而現在就要返鄉,詩人郁郁不得志而有“歸欤”之歎。“客”是作者自指,因爲當時在外作官是作客他鄉,辭官回鄉叫“歸”。“凄其”就是凄然,心情悲涼的樣子。“霜露濃”是比喻官場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風霜雨露那樣,萎靡不振失去生機。尾聯是全詩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辭官歸隐的決心。

  這首抒情詩,對秋景的描述極爲生動細緻的,它不但用悲涼的氣氛烘托了詩人的心境,而且将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獻在讀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詩篇。

創作背景

  李颀雖出身于唐朝士族趙郡李氏,但中進士僅任新鄉縣尉之類的小官,經五次考績,未得遷調。晚年辭官歸隐故鄉。這首《望秦川》是他晚年官場失意,離别長安途中寫的詩。

作者簡介

李颀(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議),唐代詩人

。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爲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出自唐代李颀的《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译文注释

译文  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我有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

注释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炯:遥远。净:明洁。重:重叠。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归欤:归去。凄其:寒冷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诗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诗的上四句写景。旭日东升,登高一望,号称八百里秦川尽呈眼底,正东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显清晰。四周环顾,远近层峦叠嶂,泾渭纵横,山河互映,都显得明亮洁净,而长安都城则随山势而逶迤曲折,尤显气势雄伟。这四句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广阔,山河明净,正是秋高气爽时节观景的特点,不言秋

秋而秋色已自见。下四句即转而着重写秋。无数竹丛在寒风中摇曳,瑟瑟作响,一派秋声,五陵苍松翠柏,虽然不像其它树木那样黄叶凋零,但其森然凛冽,透露着浓重的寒意。写秋亦全然由具体的景物来作渲染和衬托。诗中对秋景的描写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照得长安、渭水一片苍翠。一个“迥”字,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红日东升,本是极其绚丽多彩的景色,但是由诗人的心境不佳,这美景也随着萧瑟的秋风显得肃穆苍凉。

  太阳升起来了,将大地照得十分清洁、明净,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远处山葱草翠,近处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连绵的城阙正是帝都长安。这“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句中的“净”字和“重”字,将长安城周围的庄重肃穆,秋色的苍劲凄清,传神地点染出来。

  接着,诗人进一步渲染秋的悲凉气氛,“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五陵”, 指长安城北、东北、西北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长陵(高祖刘邦)、安陵(惠帝刘盈)、阳陵(景帝刘启)、茂陵(武帝刘彻)、平陵(

昭帝刘弗陵)。汉代豪门贵族曾聚居于此。这两句是说,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风袭来,竹摇叶动,萧萧飒飒,五陵松柏,蓊郁苍翠,微风吹动,松涛声响,更给长安增添了几分寒意。

  前面的诗句在着意渲染气氛,结尾两句则是要说明写此诗的原意。诗人“望秦川”是因为“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诗人才华出众,为时人所推重,四十五岁中进士后,只任过新乡县尉那样的小官,而且长期不得升迁,而现在就要返乡,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有“归欤”之叹。“客”是作者自指,因为当时在外作官是作客他乡,辞官回乡叫“归”。“凄其”就是凄然,心情悲凉的样子。“霜露浓”是比喻官场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风霜雨露那样,萎靡不振失去生机。尾联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

  这首抒情诗,对秋景的描述极为生动细致的,它不但用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献在读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诗篇。

创作背景

  李颀虽出身于唐朝士族赵郡李氏,但中进士仅任新乡县尉之类的小官,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晚年辞官归隐故乡。这首《望秦川》是他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03071.html

上一篇: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