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06 02:26:53

出自唐代李端的《拜新月》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譯文及注釋

譯文卷起低垂的簾兒,哦,一輪新月, 瑩瑩潔潔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階,雙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庭院呦,悄然無人,獨自含羞含情,對着新月細語喃喃,隻有微微的寒風,不時地飄起,那盈盈纖柔的裙帶。

注釋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于遠古對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風俗。拜新月的時間是在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或中秋節之夜。古代婦女拜新月是爲了祈求夫妻團圓、幸福長壽。拜,叩拜。開簾:撩開門簾。即:立即。細語:指少女對月喃喃細語,悄悄傾訴心裏的話。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間婚姻的傳說。

賞析二

  前兩句寫閨中女子開簾見月,立刻下階便拜,寫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開簾一句,揣摩語氣,開簾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開簾一見新月,即便于階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長期以來積有許多心事,許多言語,無可訴說之人,無奈而托之明月。以此無奈之情,正見其拜月之誠,因誠,固也無須興師動衆講究什麽拜月儀式。“便即”二字,于虛處傳神,爲語氣、神态、感情之轉折處,自是欣賞全詩的關鍵所在:一以見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這兩句三個字特别傳

傳神,“見”呈現了抒情主人公的驚喜與心田的忽然開朗,“下”是“見”後的自然動作,由心情使然,會讓人覺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階,而神色開悅可喜。剛下台階神速下拜, “拜”既體現了誠和信,又見到了内心的迫切。這兩句以三個動作來表情,也爲下兩句作鋪墊。

  後兩句刻畫她感情專注而又不想讓外人知道的嬌羞神态。“細語”二字,維妙維肖地狀出少女嬌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聞,故于無人處,以細聲細語出之,詩人亦不聞也。其實,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書反失之淺露。現隻傳其含情低訴,隻傳其心緒悠遠,詩情更醇,韻味更濃。庭院無人,臨風拜月,其虔誠之心,其真純之情,其可憐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凜冽寒風之中,發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細語,已置讀者于似聞不聞、似解不解之間,而以隐約不清之細語,配以風中飄動之羅帶,似純屬客觀描寫,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緒蕩漾,卻從羅帶中斷續飄出,使人情思萦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後兩句嘔心吐血,刻意描繪,而筆鋒落處,卻又輕如蝶翅。

  此詩純用白描勾勒人物,通過娴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誠純真之情烘托而出,讀之餘音袅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表面看,

似即寫作者之所見所聞,又全用素描手法,隻以線條勾勒輪廓:隐秘處仍歸隐秘,細節處隻寫細節。通過娴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誠純真的高尚情感躍然紙上,沁人肌髓。這正體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創作背景

  唐代婦女拜新月的風俗流行,不僅宮廷及貴族間有,民間也有,被稱作是一種幽美有趣、極富詩意的風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響到後世。古代婦女往往用拜月之俗來寄托内心的心願或哀思。詩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對月暢訴心靈,企求賜福,如願以償。

作者簡介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曆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隐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别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筝》入選《唐詩三百首》。

出自唐代李端《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译文注释

译文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 莹莹洁洁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注释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风俗。拜新月的时间是在七夕(农历月初七)或中秋节之夜。古代妇女拜新月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拜,叩拜。开帘:撩开门帘。即:立即。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赏析

  前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出她的急切而微妙心理。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

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刚下台阶神速下拜, “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内心的迫切。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

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古代妇女往往用拜月之俗来寄托内心的心愿或哀思。诗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

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90814.html

上一篇: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