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0 08:52:25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巽公院五詠》

淨土堂結習自無始,淪溺窮苦源。流形及茲世,始悟三空門。華堂開淨域,圖像煥且繁。清冷焚衆香,微妙歌法言。稽首愧導師,超遙謝塵昏。

曲講堂寂滅本非斷,文字安可離!曲堂何爲設?高士方在斯。聖默寄言宣,分别乃無知。趣中即空假,名相與誰期?願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

禅堂發地結菁茆,團團抱虛白。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萬籁俱緣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鳥飛無遺迹。

芙蓉亭新亭俯朱檻,嘉木開芙蓉。清香晨風遠,溽彩寒露濃。潇灑出人世,低昂多異容。嘗聞色空喻,造物誰爲工?留連秋月晏,迢遞來山鍾。

苦竹橋危橋屬幽徑,缭繞穿疏林。迸箨分苦節,輕筠抱虛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差池下煙日,嘲哳鳴山禽。諒無要津用,栖息有馀陰。

鑒賞

  柳宗元初貶永州,住龍興寺,曾與和尚交往,探讨佛理。龍興寺舊址在潇水東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門内。當年寺裏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傳弟子,與柳交往頗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并作《永州龍興寺西軒記》贈巽上人。組詩《巽公院五詠》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寫的是龍興寺裏有關事物和景色。前

前三首以議論入詩,直接談佛理,後二首以寫景見長,蘊藏禅理。

  柳宗元在《永州龍興寺修淨土院記》記載:龍興寺裏,有前刺史李承咥和僧人法林設置的淨土堂,他們常在這裏做法事。到此時已經二十多年了,淨土堂的房屋損毀,佛像開裂崩塌。巽上人住在這兒,開始對此進行整理修複。刺史馮叙捐資修了大門,柳宗元則助修了回廊,使之煥然一新。巽上人,是已經修煉到了最高境界,理解最深教義的高僧。組詩第一首即以《淨土堂》爲題,記述重修淨土院後佛堂修飾一新及詩人參與佛事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崇佛的心态。前四句爲第一層:“結習自無始,淪溺窮苦源。流形及茲世,始悟三空門。”以議論開始,直接切題,從人生的苦難輪回中領悟到三種解脫的空門,即“我空、法空、空空”的佛道。二至八句爲第二層:“華堂開淨域,圖像煥且繁。清冷焚衆香,微妙歌法言。”細膩地描繪了在淨土堂做佛事的情景:華堂的淨土,清晰的佛像,焚燒的檀香,誦唱的佛經,曆曆在目,聲聲入耳。結尾兩句“稽首媿導師,超遙謝塵昏”,詩人叩首拜謝唱經的法師,遙遙地向他忏悔自己在紅塵中的昏聩。他要抛棄人世欲望的種種煩惱,向往不生不死的涅盤之門;詩人還相信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可見他受佛教的影響已

到了執迷的程度。

  第二首《曲講堂》,結構形式與前首大緻相同。“寂滅本非斷,文字安可離!曲堂何爲設?高士方在斯。”從設置曲講堂的必要性落筆,經文需要講解,高士講經需爲之設置講壇,那麽,曲講堂的設立就是天經地義的了。“聖默寄言宣,分别乃無知。趣中即空假,名相與假期?”進一步指出“默然的妙語也要假托言語的宣講,将沉默與宣講分開是無知的做法。”并認爲中道與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不必分明名、相的區别。最後兩句“願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希望能棄絕聽聞所得到的東西,通過認真思維而得到佛的真谛。全詩基本上是議論,充滿佛教的術語,作者一心向往佛教的真谛,态度之虔誠,俨然一信徒。

  《禅堂》與前兩者的内容密切相關,寫的是三堂之一的“禅堂”。而在寫作上稍有變化,先是描寫:“發地結青茆,團團抱虛白。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像是一特寫鏡頭,刻畫出“禅堂”的特點:青茅蓋成的禅堂,青山團團圍住虛白的建築。然後,由外及内,由物及人,山花飄落在幽靜的門前,禅堂中坐着忘機的禅客,突出了禅客。禅客也自然包括詩人。中間一層,用禅語叙說對佛學的理解: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觀照于全也不用去解析。天地萬籁都有緣而生,喧鬧當

中有深深的寂靜。對佛理的理解比較深透,是禅客(詩人)進入禅堂的收獲。最後二句:“心境本同如,鳥飛無遺迹。”表現了空有雙亡、心境如一的境界,使詩意得到升華。

  前三首以議論爲主,風格大緻相近,後二首别具一格,以寫景爲主。五代人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風萬裏芙蓉國”的詩句。芙蓉,一指荷花,二指木芙蓉。湖南多水鄉,處處有蓮荷。木芙蓉比一般花卉高大,枝葉繁茂就像小樹,庭院,路旁均可栽種。故湖南有芙蓉國美稱。信仰禅宗的王維,也有一首詠芙蓉花的《辛夷塢》:“木本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芙蓉亭》全詩分三層,以鮮豔美麗的芙蓉着墨,“新亭俯朱檻。嘉木開芙蓉。”新亭裏修建着紅色的欄杆,四周開滿了芙蓉鮮花。“清香晨風遠,溽彩寒露濃。”早晨的清風吹送了遠香,寒冷的露水沾濕了鮮豔的色彩。前四句全是寫景,像一副顔色絢麗、動靜相間的水彩畫。第二層“潇灑出人世,低昂多異容”,繼續描寫芙蓉花。花朵潇灑地開放,呈現不同的姿态與容貌。芙蓉花盛開時,花朵綴滿枝頭,或白或紅或黃,千姿百态,賞心悅目。特别令人驚奇的是,早晨開的白花,下午因爲光合作用側變成紅色。“嘗聞色空喻,造物誰爲工?”筆鋒一轉,由

花自然聯想佛學中色、空的比喻,不知造物界到底是誰在巧奪天工,創造出芙蓉花這樣美麗的景物。佛教謂有形的萬物爲色,并認爲萬物爲因緣所生,本非實有,故謂“色即是空”。詩中的“色”一語雙關,既指芙蓉花的顔色,又泛指世間事物。結句爲第三層:“留連秋月晏,迢遞來山鍾。”從早到晚,留連芙蓉亭的美景,久久不願離去。秋月中,詩人靜聽斷斷續續地傳來山寺的鍾聲,向往佛學禅境的思想不言而喻。禅院中有如此美好的景物,佛經中更是詩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詩熔風景詩、詠物詩、山水詩爲一爐,情景交融,如“羚羊挂角,無迹可求”。

  最後一首《苦竹橋》,更像一首詠物詩,它描寫的是苦竹間的橋,而且表面上是寫橋,實則重點是寫竹,橋隻不過是陪襯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極普通的一種竹子,而且連名稱都帶有貶意。詩人獨具慧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了詩意,将自己身世遭遇與不起眼的苦竹有機聯系起來,寓意于有“苦竹”“虛心”的竹。詩的結構與組詩一緻,分三層。前四句寫實:“危橋屬幽徑,缭繞穿疏林”,遠遠的橋與幽幽的小路相連接,它缭繞地穿過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橋、幽徑、疏林。“迸箨分苦節,輕筠抱虛心”。特寫竹子的拔節,充分運用詩的想象,似乎看見竹子從筍

箨中迸發出苦節,輕輕的筠皮環抱着空虛的竹心。詩中突出了“苦節”與“虛心”。第二層寫橋上觀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絹絹細流,擡頭可以聽到蕭蕭的竹聲。煙霧蒸騰中陽光西下,山裏的鳥兒啁鳴歸巢。既俯看,又仰視,還運用聽覺。天邊的太陽,近處的鳥鳴,一一入畫,充滿了生機。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詩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懷大志的詩人不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投入她的懷抱,隻能與“囚徒爲朋”,在寺院的木魚聲中難以入眠,這強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産生共鳴,傷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後抒發感概“諒無要津用,栖息有餘陰”,這裏的苦竹也不可能作爲渡口的竹伐,正好給人們的栖息提供了蔭涼。正如吳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歎竹子雖有‘苦節’和‘虛心’的美質,也隻能供人和鳥歇息遮陰,不會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傷懷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選集》)詩除了詠苦竹橋之外,還寫到竹林、小徑、溪流、竹韻、落日、鳥鳴,故自然屬于山水詩。

  前人對組詩的寫作評價頗高,曾吉甫《筆墨閑錄》說:“退之虢州《三堂二十一詠》,子厚《巽公院五詠》,取韻各精切,非複縱肆而作。随其題觀之,其工可見也。“孫月峰評點:“五作俱就禅理發揮,最精妙。”

汪森認爲:“五詩極能因名立意,洗剔見工。然談理而實諸所無,不若寫物而空諸所有,在具眼者自當辯之。”蔣之翹指出:“五詠中《禅室》一首差勝。”孫昌武教授對《淨土堂》《禅堂》也提出了批評:“這種詩,寫法頗像六朝的玄言詩,是以詩的形式講說平庸陳腐的佛理。”(《柳宗元傳論》)由于内容上宣揚佛理,導緻當今的選本一般不選該詩。吳文治教授獨具慧眼,在世界文學名著文庫《柳宗元選集》中選注了《芙蓉亭》《苦竹橋》二首。二詩的風格相近,特色各具,僅就詩題而言,前者鮮豔,後者暗淡。《芙蓉亭》描繪芙蓉,宣揚佛理如信手拈來,《苦竹橋》寓意深刻,從苦竹生發開去,抒發了遭貶的憤懑。要了解組詩,關鍵是要對柳的信佛有一個正确評價。不必爲尊者諱,柳宗元的信佛是客觀存在,不能簡單地否定、肯定。首先,柳宗元貶谪永州,對他的打擊是巨大的,精神摧殘非常人所能承受,他之所以崇佛,是因爲轉移注意力,回避矛盾,以求解脫、安甯心情,這一點可以理解。其次,佛教雖不等于迷信,但也有迷信的成分。他在詩中宣傳的“三空”、西方淨土,流露出退避現實消極的人生哲學,這是應予批判的。再次,他對佛學有一個認識過程,通過鑽研、揚棄,借它山之石,吸取佛學中對儒學

相通、有用的内容,以儒統釋,這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他對佛教也曾提出過批評。如對僧尼“無夫婦父子,不爲耕家蠶桑”表示不滿,對禅宗談空太過,造成離奇荒誕、戒律不存的弊病提出批評,對那些“假浮屠之形以爲高”的“縱誕亂雜”者堅決予以反對。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爲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轾。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巽公院五咏》

净土堂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曲讲堂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禅堂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苦竹桥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鉴赏

  柳宗元初贬永州,住龙兴寺,曾与和尚交往,探讨佛理。龙兴寺旧址在潇水东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门内。当年寺里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传弟子,与柳交往颇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并作《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赠巽上人。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前

前三首以议论入诗,直接谈佛理,后二首以写景见长,蕴藏禅理。

  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记载:龙兴寺里,有前刺史李承咥和僧人法林设置的净土堂,他们常在这里做法事。到此时已经二十多年了,净土堂的房屋损毁,佛像开裂崩塌。巽上人住在这儿,开始对此进行整理修复。刺史冯叙捐资修了大门,柳宗元则助修了回廊,使之焕然一新。巽上人,是已经修炼到了最高境界,理解最深教义的高僧。组诗第一首即以《净土堂》为题,记述重修净土院后佛堂修饰一新及诗人参与佛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崇佛的心态。前四句为第一层:“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以议论开始,直接切题,从人生的苦难轮回中领悟到三种解脱的空门,即“我空、法空、空空”的佛道。二至八句为第二层:“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细腻地描绘了在净土堂做佛事的情景:华堂的净土,清晰的佛像,焚烧的檀香,诵唱的佛经,历历在目,声声入耳。结尾两句“稽首媿导师,超遥谢尘昏”,诗人叩首拜谢唱经的法师,遥遥地向他忏悔自己在红尘中的昏聩。他要抛弃人世欲望的种种烦恼,向往不生不死的涅盘之门;诗人还相信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可见他受佛教影响

到了执迷的程度。

  第二首《曲讲堂》,结构形式与前首大致相同。“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从设置曲讲堂的必要性落笔,经文需要讲解,高士讲经需为之设置讲坛,那么,曲讲堂的设立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假,名相与假期?”进一步指出“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开是无知的做法。”并认为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不必分明名、相的区别。最后两句“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到的东西,通过认真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全诗基本上是议论,充满佛教的术语,作者一心向往佛教的真谛,态度之虔诚,俨然一信徒。

  《禅堂》与前两者的内容密切相关,写的是三堂之一的“禅堂”。而在写作上稍有变化,先是描写:“发地结青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像是一特写镜头,刻画出“禅堂”的特点:青茅盖成的禅堂,青山团团围住虚白的建筑。然后,由外及内,由物及人,山花飘落在幽静的门前,禅堂中坐着忘机的禅客,突出了禅客。禅客也自然包括诗人。中间一层,用禅语叙说对佛学的理解: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全也不用去解析。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

中有深深的寂静。对佛理的理解比较深透,是禅客(诗人)进入禅堂的收获。最后二句:“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表现了空有双亡、心境如一的境界,使诗意得到升华。

  前三首以议论为主,风格大致相近,后二首别具一格,以写景为主。五代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芙蓉,一指荷花,二指木芙蓉。湖南多水乡,处处有莲荷。木芙蓉比一般花卉高大,枝叶繁茂就像小树,庭院,路旁均可栽种。故湖南有芙蓉国美称。信仰禅宗的王维,也有一首咏芙蓉花的《辛夷坞》:“木本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亭》全诗分三层,以鲜艳美丽的芙蓉着墨,“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新亭里修建着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芙蓉鲜花。“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早晨的清风吹送了远香,寒冷的露水沾湿了鲜艳的色彩。前四句全是写景,像一副颜色绚丽、动静相间的水彩画。第二层“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继续描写芙蓉花。花朵潇洒地开放,呈现不同的姿态与容貌。芙蓉花盛开时,花朵缀满枝头,或白或红或黄,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特别令人惊奇的是,早晨开的白花,下午因为光合作用侧变成红色。“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笔锋一转,由

花自然联想佛学中色、空的比喻,不知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创造出芙蓉花这样美丽的景物。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并认为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即是空”。诗中的“色”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花的颜色,又泛指世间事物。结句为第三层:“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从早到晚,留连芙蓉亭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秋月中,诗人静听断断续续地传来山寺的钟声,向往佛学禅境的思想不言而喻。禅院中有如此美好的景物,佛经中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诗熔风景诗、咏物诗、山水诗为一炉,情景交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最后一首《苦竹桥》,更像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

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人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前人对组诗的写作评价颇高,曾吉甫《笔墨闲录》说:“退之虢州《三堂二十一咏》,子厚《巽公院五咏》,取韵各精切,非复纵肆而作。随其题观之,其工可见也。“孙月峰评点:“五作俱就禅理发挥,最精妙。”

汪森认为:“五诗极能因名立意,洗剔见工。然谈理而实诸所无,不若写物而空诸所有,在具眼者自当辩之。”蒋之翘指出:“五咏中《禅室》一首差胜。”孙昌武教授对《净土堂》《禅堂》也提出了批评:“这种诗,写法颇像六朝的玄言诗,是以诗的形式讲说平庸陈腐的佛理。”(《柳宗元传论》)由于内容上宣扬佛理,导致当今的选本一般不选该诗。吴文治教授独具慧眼,在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柳宗元选集》中选注了《芙蓉亭》《苦竹桥》二首。二诗的风格相近,特色各具,仅就诗题而言,前者鲜艳,后者暗淡。《芙蓉亭》描绘芙蓉,宣扬佛理如信手拈来,《苦竹桥》寓意深刻,从苦竹生发开去,抒发了遭贬的愤懑。要了解组诗,关键是要对柳的信佛有一个正确评价。不必为尊者讳,柳宗元的信佛是客观存在,不能简单地否定、肯定。首先,柳宗元贬谪永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精神摧残非常人所能承受,他之所以崇佛,是因为转移注意力,回避矛盾,以求解脱、安宁心情,这一点可以理解。其次,佛教虽不等于迷信,但也有迷信的成分。他在诗中宣传的“三空”、西方净土,流露出退避现实消极的人生哲学,这是应予批判的。再次,他对佛学有一个认识过程,通过钻研、扬弃,借它山之石,吸取佛学中对儒学

相通、有用的内容,以儒统释,这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他对佛教也曾提出过批评。如对僧尼“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家蚕桑”表示不满,对禅宗谈空太过,造成离奇荒诞、戒律不存的弊病提出批评,对那些“假浮屠之形以为高”的“纵诞乱杂”者坚决予以反对。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88250.html

上一篇: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