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5 13:48:05

出自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都寂,但餘鍾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俱寂,惟餘鍾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俱寂,但餘鍾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俱寂,但餘鍾磬音。(版本四)

譯文及注釋

譯文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樹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禅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缤紛。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隻留下了敲鍾擊磬的聲音。

注釋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悅:此處爲使動用法,使……高興。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爲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

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萬籁(lài):各種聲音。籁,從孔穴裏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禅院。都:一作“俱”。但餘:隻留下。一作“惟餘”,又作“唯聞”。鍾磬(qìng):佛寺中召集衆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鑒賞

  《題破山寺後禅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爲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禅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禅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禅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将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茏,令人心曠神怡。這裏,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将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後禅院的遠景,爲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颔聯"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禅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禅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禅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

常建詩雲:‘竹徑通幽處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确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禅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内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着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颔聯,颔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禅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隻見豔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淨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确可以滌除塵念,淨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隻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适世。頸聯寫山光物态,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

味佛理感化人心,淨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籁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鍾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鍾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聖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淨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籁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禅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賞析二

  首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着松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裏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禅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着禮贊佛宇之情。

  颔聯 竹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爲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禅房前後花木缤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裏,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禅房前後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靜,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爲此

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可以想象這是一幅多麽美麗的畫面,多麽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裏是使動用法,意爲使·······歡悅,使·······空。這裏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裏,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麽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啧啧稱奇。

  尾聯 萬籁此俱寂,但餘鍾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爲什麽呢?作者到底想寫什麽呢?最後半句話,但餘鍾磬音。鍾磬,指的是佛教召集衆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鍾磬的聲音,于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鍾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

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淨。原來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意境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禅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悠長的鍾磬聲,在萬籁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禅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着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禅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

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甯靜的内心感受,也隐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籁此俱寂,但餘鍾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鍾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籁俱寂的甯靜氣氛。“萬籁”,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鍾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禅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爲“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着禮贊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禅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着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

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隻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禅定之後,“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爲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禅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隻有鍾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禅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禅院而抒發隐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裏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辄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

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歎。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爲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雲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爲“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爲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着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隐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适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确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遊寺後禅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

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鑒賞二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彎彎小路,來到禅房,更是覺得幽靜。悠長的鍾磬聲,在萬籁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禅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晨遊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袅袅的鍾磬聲時隐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禅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首聯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簡直如同平白說話,毫無詩意。但卻簡單地交待了時間地點。緩之又緩,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瀉千裏,仿佛輕松愉悅地步入山陰道上。繼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飾的句子,卻在眼前鋪開了幅“山林晨景圖”。樹密,但不是密不透風;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樹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紅,紅又間黃,從樹縫、樹頭間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間微微的霧氣,氤氲着别樣的輕柔。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結舌、啧啧稱贊。步出高林是一叢翠竹,翠杆碧葉下是仄仄的小徑,竹影微搖,小徑隐現,前路深幽,不可輕現。隐隐

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處,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徑、竹林仿佛已融爲一體,渾然天成。既點題,又顯意,無怪乎令人歎賞至今。

  頸聯兩句對仗工整,比興巧妙。一個“悅”字,高雅了“鳥性”,寫活了“山光”。鳥竟猶人,可識、可賞、可悅這山光。一個“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無一物,人心無所求無所欲,空空中而異常的滿足。

  尾聯巧妙的把全詩化爲一曲淡雅的樂章。起先有絲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節,萬籁俱寂,隻在那鍾磬上一擊,餘音袅袅,不絕如縷。如縷的金玉聲萦繞在禅院上空,與那日光相融,與那紫煙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滌蕩盡胸間塵垢,悠遠悠長,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有說是邢台人或說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着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隐居鄂渚。大曆中,曾任盱眙尉。

出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四)

译文注释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

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

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

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赏析

  首联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佛家经常把僧徒聚集的处所当做是丛林,所以这里所说的高林颇有称颂禅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颔联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幽静的竹林里,一条小路通向深处,禅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联主要描写静景。“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静,而这种静不是一般的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因为此

联中还有一个“深”字,这两个字互相映衬。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

  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悦、空二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欢悦,使·······空。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鸟到处乱飞,潭水本来就是清澈的。这些本来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却敏锐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细节,给山光和潭水赋予了某种特性,使它们能够让飞鸟欢悦,能够荡涤人们心目中的污垢,使人们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就使得这整幅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动静结合的境界让人啧啧称奇。

  尾联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颈联中明明写了小鸟到处飞的动景,然而到了尾联却说此时此刻万物俱沉默寂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写什么呢?最后半句话,但余钟磬音。钟磬,指的是佛教召集众僧的时候所敲打的一种乐器。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

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

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

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

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

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鉴赏二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是觉得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

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80005.html

上一篇: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