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16 15:53:59

出自宋代道潛的《臨平道中》

風蒲獵獵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州。譯文及注釋

譯文水邊的香蒲長得又嫩又長,微風吹來,蒲葉搖曳多姿,發出獵獵的響聲,賣弄它那輕盈的體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飛來,想要在蒲草的葉尖上停留,卻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穩。農曆五月間,走在臨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賞到汀洲間的水面上,盛開着許多鮮豔的荷花。

注釋臨平:指臨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東北。風蒲獵獵:風吹蒲草發出的聲響。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莖可供編織用。獵獵,形容風聲的象聲詞。欲立:想要站立。這裏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藕花:荷花。汀洲:水中平地或水邊平地,這裏指汀洲間的水面。

賞析

  宋詩區别于唐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宋詩更重視對畫意的表現。考其原因,或許是宋代繪畫特别發達,而許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畫家和詩人兩種身份的緣故(順便應該提到,宋代的題畫詩也較之前代更爲發達)。蘇轼、米芾諸人固不必說,即如張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擁鼻微吟半醉中。夾路桃花新雨過,馬蹄無處避殘紅。”鄭獬《絕句》:“田家汩汩水流渾,一樹高花明遠村。雲意不知殘照好,卻将微雨送黃昏。”武衍《湖邊》:“日日湖邊上小車

車,要尋紅紫醉年華。東風合與春料理,忍把輕寒瘦杏花。”李顯卿《溪行》:“枯木扶疏夾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陽不到溪灣處,留得橫橋一板霜。”法具《東山》:“窗中遠看眉黛綠,盡是當年歌吹愁。鳥語夕陽人不見,薔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寫精工,詩中有畫。道潛這首詩寫蒲葦受風的聲形,寫蜻蜓在蒲葦上站立不穩的姿态,寫臨平山下,經行之處滿眼盛開的荷花,也是充滿濃重的畫意,表現了宋詩在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詩人們所追求的詩中有畫,并不是詩等于畫,而是詩畫相通,特色兼具。因爲,一般說來,詩是動态藝術,畫是靜态藝術。此詩雖有畫意,但強調了自然景物的聲形、姿态,仍帶有詩的特點,是二者完美結合的典範。所以,蘇轼作爲對詩畫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見此詩,就爲之激賞。宗室曹夫人還根據詩意畫了一幅《臨平藕花圖》。

  詩描寫五月仲夏臨平山下水邊風光,是“詩中有畫”的佳作。首句推出一個近景:一片水邊的蒲草,在風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現自己輕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寫一隻或數隻蜻蜓,因風吹蒲動,想要站在蒲草上,總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與風蒲仿佛在互相争戲,頗有風趣。第三句,承上啓下,宛轉變化,補叙出前兩句所寫風景的時間、地點

、位置,也爲結句的寫景作了交代和鋪墊。第四句,于風蒲背後展開自近到遠的風景:在山下道路兩邊,一望無際的荷花開滿了水面,鮮明地表現出夏日江南水鄉清麗動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襯、遠近有緻、動靜相生、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的圖畫,便清晰而富有層次地展現在大家眼前。詩歌無一句一字抒情,卻在所寫景物中讓讀者感受到内心的閑适以及對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詩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寫得它像有知覺、有感情似的,在有意賣弄它的輕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間姿态,也寫得很傳神。作者靜中寫動,以動襯靜的藝術技巧,十分高超。

作者簡介

道潛(1043—1106)北宋詩僧。本姓何,字參寥,賜號妙總大師。於潛(今屬浙江臨安)浮村人。自幼出家。與蘇轼諸人交好,轼谪居黃州時,他曾專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寫詩語涉譏刺,被勒令還俗。後得昭雪,複削發爲僧。著有《參寥子集》。

出自宋代道潜的《临平道中》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译文注释

译文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农历五月间,走在临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着许多鲜艳的荷花

注释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多年生草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欲立:想要站立。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藕花:荷花。汀洲:水中平地或水边平地,这里指汀洲间的水面。

赏析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考其原因,或许是宋代绘画特别发达,而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顺便应该提到,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前代更为发达)。苏轼、米芾诸人固不必说,即如张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郑獬《绝句》:“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武衍《湖边》:“日日湖边上小车

车,要寻红紫醉年华。东风合与春料理,忍把轻寒瘦杏花。”李显卿《溪行》:“枯木扶疏夹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阳不到溪湾处,留得横桥一板霜。”法具《东山》:“窗中远看眉黛绿,尽是当年歌吹愁。鸟语夕阳人不见,蔷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写精工,诗中有画。道潜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此诗虽有画意,但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仍带有诗的特点,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苏轼作为对诗画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见此诗,就为之激赏。宗室曹夫人还根据诗意画了一幅《临平藕花图》。

  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是“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句推出一个近景: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现自己轻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写一只或数只蜻蜓,因风吹蒲动,想要站在蒲草上,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与风蒲仿佛在互相争戏,颇有风趣。第三句,承上启下,宛转变化,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

位置,也为结句的写景作了交代和铺垫。第四句,于风蒲背后展开自近到远的风景:在山下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荷花开满了水面,鲜明地表现出夏日江南水乡清丽动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衬、远近有致、动静相生、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图画,便清晰而富有层次地展现大家眼前。诗歌无一句一字抒情,却在所写景物中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闲适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有知觉、有感情似的,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也写得很传神。作者静中写动,以动衬静的艺术技巧,十分高超。

作者简介

道潜(1043—1106)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於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人。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67152.html

上一篇: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