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发布时间:2022-02-24 07:04:08

原文賞析: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複卧南陽。
拼音解讀
yí miào dān qīng luò ,kōng shān cǎo mù zhǎng
yóu wén cí hòu zhǔ ,bú fù wò nán yáng 。
※提示:拼音爲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确。

相關翻譯

  杜甫的晚年窮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幾年後,便扶老攜幼,舉家東遷,到哪兒去,沒有明确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間”。途中在夔州滞留。詩人無所事事,一天來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詠懷五絕詩。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這兩句寫詩人瞻仰武侯廟所看到的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上句寫廟。詩中“丹青”,指廟中的壁畫;“落”,剝落、脫落。從“遺”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來祭拜的人很少。想當年諸葛亮爲蜀漢的創建和鞏固,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而諸葛亮的遺廟竟是這樣的景象,詩人頓生感慨。再看下句,詩人站在武侯廟放眼四望,周遭環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涼。“空山”,指白帝山。詩人用一個“空”字,似乎是說這山上什麽也沒有,空空如也,說明人迹稀少;一個“長”字,說明草木無憂無顧地生長,倒很茂盛,進一步反襯出武侯廟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麽的令人感傷!

  “猶聞辭後主,不複卧南陽。”這兩句由武侯廟寫到諸葛亮,對諸葛亮的出山輔佐劉備以及後主,贊歎有加。詩人似乎還能聽到諸葛亮作《出師表》辭别後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在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啊!上句“猶聞辭後主”,“後主”,指劉禅,劉備之子,小名“阿鬥”,劉備去世後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諸葛亮死後,他任用宦官黃皓、佞臣谯周而亡國。“猶聞”二字,寫出詩人瞻仰諸葛亮遺廟,思緒萬千,諸葛亮的所行所爲,在詩人的腦海裏翻騰,一下子拉近了詩人與諸葛亮的時空距離。詩人感到,諸葛亮真是偉大,走出南陽,輔佐了先帝,又輔佐後主;一生操勞,最後病死北伐軍中。于是詩人認爲諸葛亮衷心輔佐後主,是最值得大樹特樹的,于是寫下了這兩句千古名句。“辭後主”,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兵漢中,實行伐魏,臨行上《出師表》,向後主劉禅辭行,告誡後主要親君子,遠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貞之心。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後出師表》中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忠義之心,溢于言表。下句“不複卧南陽”是上句的繼續,由于諸葛亮将一生獻給蜀漢事業,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陽了。“南陽”,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市西有卧龍崗,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複”二字,既寫出了諸葛亮爲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将一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鬥精神;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贊歎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這首詩虛實相生,融情于景。詩的前兩句寫武侯廟的荒涼破敗,寄托着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凄涼的哀惋,也爲後兩句的抒懷作鋪墊;後兩句觸景生情,感歎諸葛亮大業未成,而長眠他鄉,誠如詩人在《蜀相》詩中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分。神于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可以說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賞析

  杜甫的晚年窮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幾年後,便扶老攜幼,舉家東遷,到哪兒去,沒有明确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間”。途中在夔州滞留。詩人無所事事,一天來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詠懷五絕詩。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這兩句寫詩人瞻仰武侯廟所看到的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上句寫廟。詩中“丹青”,指廟中的壁畫;“落”,剝落、脫落。從“遺”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來祭拜的人很少。想當年諸葛亮爲蜀漢的創建和鞏固,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而諸葛亮的遺廟竟是這樣的景象,詩人頓生感慨。再看下句,詩人站在武侯廟放眼四望,周遭環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涼。“空山”,指白帝山。詩人用一個“空”字,似乎是說這山上什麽也沒有,空空如也,說明人迹稀少;一個“長”字,說明草木無憂無顧地生長,倒很茂盛,進一步反襯出武侯廟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麽的令人感傷!

  “猶聞辭後主,不複卧南陽。”這兩句由武侯廟寫到諸葛亮,對諸葛亮的出山輔佐劉備以及後主,贊歎有加。詩人似乎還能聽到諸葛亮作《出師表》辭别後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在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啊!上句“猶聞辭後主”,“後主”,指劉禅,劉備之子,小名“阿鬥”,劉備去世後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諸葛亮死後,他任用宦官黃皓、佞臣谯周而亡國。“猶聞”二字,寫出詩人瞻仰諸葛亮遺廟,思緒萬千,諸葛亮的所行所爲,在詩人的腦海裏翻騰,一下子拉近了詩人與諸葛亮的時空距離。詩人感到,諸葛亮真是偉大,走出南陽,輔佐了先帝,又輔佐後主;一生操勞,最後病死北伐軍中。于是詩人認爲諸葛亮衷心輔佐後主,是最值得大樹特樹的,于是寫下了這兩句千古名句。“辭後主”,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兵漢中,實行伐魏,臨行上《出師表》,向後主劉禅辭行,告誡後主要親君子,遠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貞之心。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後出師表》中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忠義之心,溢于言表。下句“不複卧南陽”是上句的繼續,由于諸葛亮将一生獻給蜀漢事業,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陽了。“南陽”,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市西有卧龍崗,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複”二字,既寫出了諸葛亮爲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将一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鬥精神;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贊歎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這首詩虛實相生,融情于景。詩的前兩句寫武侯廟的荒涼破敗,寄托着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凄涼的哀惋,也爲後兩句的抒懷作鋪墊;後兩句觸景生情,感歎諸葛亮大業未成,而長眠他鄉,誠如詩人在《蜀相》詩中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分。神于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可以說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作者介紹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曆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抛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爲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态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原文赏析: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拼音解读
yí miào dān qīng luò ,kōng shān cǎo mù zhǎng
yóu wén cí hòu zhǔ ,bú fù wò nán yá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杜甫的晚年穷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几年后,便扶老携幼,举家东迁,到哪儿去,没有明确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间”。途中在夔州滞留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后主”,指刘禅,刘备之子,小名“阿斗”,刘备去世后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诸葛亮死后,他任用宦官黄皓、佞臣谯周而亡国。“犹闻”二字,写出诗人瞻仰诸葛亮遗庙,思绪万千,诸葛亮的所行所为,在诗人的脑海里翻腾,一下子拉近了诗人与诸葛亮的时空距离。诗人感到,诸葛亮真是伟大,走出南阳,辅佐了先帝,又辅佐后主;一生操劳,最后病死北伐军中。于是诗人认为诸葛亮衷心辅佐后主,是最值得大树特树的,于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名句。“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溢于言表。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市西有卧龙岗,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赏析

  杜甫的晚年穷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几年后,便扶老携幼,举家东迁,到哪儿去,没有明确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间”。途中在夔州滞留。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后主”,指刘禅,刘备之子,小名“阿斗”,刘备去世后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诸葛亮死后,他任用宦官黄皓、佞臣谯周而亡国。“犹闻”二字,写出诗人瞻仰诸葛亮遗庙,思绪万千,诸葛亮的所行所为,在诗人的脑海里翻腾,一下子拉近了诗人与诸葛亮的时空距离。诗人感到,诸葛亮真是伟大,走出南阳,辅佐了先帝,又辅佐后主;一生操劳,最后病死北伐军中。于是诗人认为诸葛亮衷心辅佐后主,是最值得大树特树的,于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名句。“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溢于言表。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市西有卧龙岗,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介绍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466693.html

上一篇: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下一篇:昔在零陵厌,神器若无依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喜欢名言名句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