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0 10:49:21

出自唐代宋之問的《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譯文及注釋

譯文我離開京城剛剛度過大庾嶺,便停下車子,再次回首遙望我的家鄉。我的魂魄追随着從南方向北奮飛的鳥兒,望着那向北而開的花枝,眼淚爲之流不止。山間連綿陰雨剛剛有了一點停止的意思,江上的雲彩亦微有化作雲霞的趨勢。隻要有重回長安的機會,我是不敢像賈誼那樣因爲被貶而感到遺憾的。

注釋嶺:指大庾嶺,五嶺之一,在今江西大餘縣和廣東南雄縣交界處,因嶺上多梅花,也稱梅嶺。辭國:離開京城。國:國都,指長安。轺(yáo):隻用一馬駕轅的輕便馬車。翥(zhù):鳥向上飛舉。南翥鳥:前人有過三種解釋:一說泛指南飛的鳥;一說指鹧鸪,《禽經》上有“鹧鸪南翥”的說法,而古人又認爲鹧鸪的叫聲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說是大雁,根據是作者同時的詩作《題大庾嶺北驿》有雲:“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又《唐會要》卷二八有“陽爲君德,雁随陽者,臣歸君之象也”的說法。北枝花:大庾嶺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稱:“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霁:雨(或雪)止天晴。

。長沙:用西漢賈誼故事。誼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爲公卿。因老臣讒害,誼被授長沙王太傅(漢代長沙國,今湖南長沙市一帶)。《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謂:賈誼“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詩意本此。

賞析

  此詩真實生動地叙述了作者過大庾嶺的情景,情感凄楚悲涼,真摯感人。

  起句“度嶺方辭國”,扣題直叙,說明詩人已經來到“華夷”分界的梅嶺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辭别故國了。大庾嶺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邊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蠻荒的界限。此去身陷邊鄙,禍福難科,家阻萬山,賦歸無期,憶往思來,百感交集。此句一個“方”字把“度嶺”“辭國”聯系在一起,頓然使人産生一種搖曳心旌的感覺,使文勢陡率而高遠。對句“停轺一望家”,詩人停下長途跋涉的驿車,在中原與“夷國”的邊界駐足遠望家鄉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嶺上,還能望長安于日下,指故裏于雲間,而“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題大庾嶺北驿》),其它全被山嶺遮住了。因此,要抓緊時機,停下車來,滞留山頭,深情地向家園方向再望一次。至此,一個失魂落魄的遭貶谪的宦遊人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了。這“一望”的“一”字,也甚爲傳神,傳達出詩人去國懷鄉的深沉感情。

  

颔聯“魂随南翥鳥,淚盡北枝花”,緊承首聯中的“望”字而來,詩人遙望鄉關,隻見鳥兒飛翔,花兒開放。據說大庾嶺南北氣候差異,南枝謝了,北枝才開。人在嶺北,猶如花開枝頭;一入嶺南,就像花殘凋落。詩人眼中的鳥兒是“南翥”,花兒是“北枝”,因此觸動了北人南遷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距離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來越深,詩人的魂魄和思緒都随着那向南飛翔的故鄉之鳥而去了,那嶺北綻放的梅花卻多情地向他頻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傷。這聯詩寫得情景交融,将詩人魂斷庾嶺的情态表現得淋漓盡緻。

  頸聯“山雨初含霁,江雲欲變霞”,上句寫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許晴光。下句是描繪江中雲影即将變作彩霞的霎那間。這兩句專門寫景,避免正面表達感情,迂回取道,曲徑通幽,在結構上是轉折,在情緒上是頓挫,宕開一筆,别開生面。詩人描寫景色的漸變,襯托自己心情的變化。“初含”、“欲變”等字眼,賦予雲雨以靈性。寫雲,不直接表現天空的雲,而是描繪江中的倒影。可見山雨是濛濛細雨。這樣寫可以一箭雙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時生動地表現出來了。詩人在《早發大庾嶺》詩裏寫道:“晨跻大庾險,驿鞍馳複息。霧露晝未開,浩途不可測。兄弟遠淪居,妻子

成異域。羽翮傷已毀,童幼憐未識。躊躇戀北顧,亭午晞霁色。春暖陰梅花,瘴回陽鳥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嶺》是《早發大庾嶺》的續篇。這首詩中寫的“山雨初含霁”,大約是在中午或午後;“江雲欲變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這樣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詩人的心潮逐漸趨于平靜,開始振作起來面對現實考慮自己的出路。在《早發大庾嶺》裏有這樣的詩句:“适蠻悲疾首,懷恐淚沾臆。感謝鹓鹭朝,勤修魑魅職。生還倘非遠,誓以報恩德。”可見他希望勤奮修職,争取早日赦歸。由于天氣的好轉,詩人心情也逐漸開朗,由天氣的變化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充滿了希望。于是不禁發出了“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的感慨,表示他隻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滿意足了,對自己受貶遷不敢有所怨恨。這是用了西漢賈誼遭權臣們排擠被貶爲長沙王太傅的典故,說自己不敢像賈誼谪居長沙時那樣因不适應濕熱的氣候“自以爲壽不得長”而心生“恨”意。這種以退爲進的寫法,更把那希望生還的拳拳之心襯托了出來。尾聯以直抒胸臆而作結,但上句的“歸有日”又與首聯的“辭國”、“望家”遙相呼應。

  此詩起勢不凡,有如醍醐灌頂,在讀者心上激起沖擊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腸一曲,幾經曲折,最

後以綿綿無盡的情意作結,給人以餘味無窮之感。

  這首詩感情真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章法嚴謹,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表現出一種自然而又流動的整齊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詩,堪稱“示後進以準”的佳作。

創作背景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率大臣發動政變,逼武後退位,擁立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的嬖臣張易之被殺。诏事張易之的宋之問因受牽連而獲罪,于神龍元年(705年)春被貶爲泷州(州治在今廣東羅定縣東)參軍。這首《度大庾嶺》詩是他前往貶所途經大庾嶺時所作。

作者簡介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出自唐代宋之问的《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

注释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翥(zhù):鸟向上飞举。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霁:雨(或雪)止天晴。

。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诗意本此。

赏析

  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此句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像花残凋落。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这两句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

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此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

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

创作背景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而获罪,于神龙元年(705年)春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作者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01485.html

上一篇: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