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秦岭终南山 描写秦岭山景的美文
发布时间:2025-06-01 07:16:07
譯文。
巍巍的終南山臨近長安城,山連着山一直延伸到海邊。
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青霭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釋:。
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裏,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爲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裏,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志》:";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裏。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這裏指帝都長安。
青霭:山中的岚氣。霭:雲氣。
海隅:海邊。終南山并不到海,此爲誇張之詞。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内的地域,被稱爲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對應星空的某一處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這兩句詩是說終南山連綿延伸,占地極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衆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人處:有人煙處。
賞析:。
王維之詩自古有“詩如畫”之說。品其詩如賞中國畫。清新淡雅;讀其詩似遊神州萬裏江山,恢弘壯闊。詩中一句一詞,點點滴滴,盡是詩人豪情萬丈。《終南山》就是這樣一首王維山水詩的亮點之作。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首聯是說,巍巍的終南山高入雲霄,與天帝的都城臨近。綿亘不絕的山巒,延伸到遙遠的大海之濱。
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誇張的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隻能得知于遠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别稱。中南雖高,去天甚遠,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确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次聯是說,我在深山前行,缭繞的雲霧分向兩邊,回頭望去,白雲又在身後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卻杳然不見。
次聯寫近景,“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爲“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于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彙成茫茫的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爲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霭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那些值得觀賞的景物,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雲、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霭”俱合,剛才呈現于眉睫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并不明說,爲我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頸聯是說,終南山是這樣的遼闊,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陽光照耀群山,千岩萬壑或明或暗,深深淺淺。
頸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山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這樣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經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的綿遠,南北的遼闊,隻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衆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這全景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的的千形萬态。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尾聯是說,我想在山裏找一個人家投宿,隔着澗流,詢問林中的樵夫。
對于尾聯,曆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對此,清沈德潛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别裁集》)然而通過玩其語意,我們似乎可以領會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山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麽他是怎樣發現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響動,使人循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别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于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爲詩人兼畫家的王維,深懂此中奧秘,因而能用隻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爲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于象”的藝術效果。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颔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叙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态。末聯寫爲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創作背景。
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寶三年)之間,王維曾隐居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這首詩大概是詩人隐居終南期間的作品。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诘,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轼評價其:“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禅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诘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巍巍的終南山臨近長安城,山連着山一直延伸到海邊。
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青霭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釋:。
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裏,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爲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裏,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志》:";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裏。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這裏指帝都長安。
青霭:山中的岚氣。霭:雲氣。
海隅:海邊。終南山并不到海,此爲誇張之詞。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内的地域,被稱爲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對應星空的某一處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這兩句詩是說終南山連綿延伸,占地極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衆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人處:有人煙處。
賞析:。
王維之詩自古有“詩如畫”之說。品其詩如賞中國畫。清新淡雅;讀其詩似遊神州萬裏江山,恢弘壯闊。詩中一句一詞,點點滴滴,盡是詩人豪情萬丈。《終南山》就是這樣一首王維山水詩的亮點之作。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首聯是說,巍巍的終南山高入雲霄,與天帝的都城臨近。綿亘不絕的山巒,延伸到遙遠的大海之濱。
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誇張的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隻能得知于遠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别稱。中南雖高,去天甚遠,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确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次聯是說,我在深山前行,缭繞的雲霧分向兩邊,回頭望去,白雲又在身後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卻杳然不見。
次聯寫近景,“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爲“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于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彙成茫茫的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爲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霭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那些值得觀賞的景物,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雲、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霭”俱合,剛才呈現于眉睫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并不明說,爲我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頸聯是說,終南山是這樣的遼闊,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陽光照耀群山,千岩萬壑或明或暗,深深淺淺。
頸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山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這樣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經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的綿遠,南北的遼闊,隻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衆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這全景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的的千形萬态。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尾聯是說,我想在山裏找一個人家投宿,隔着澗流,詢問林中的樵夫。
對于尾聯,曆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對此,清沈德潛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别裁集》)然而通過玩其語意,我們似乎可以領會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山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麽他是怎樣發現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響動,使人循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别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于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爲詩人兼畫家的王維,深懂此中奧秘,因而能用隻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爲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于象”的藝術效果。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颔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叙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态。末聯寫爲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創作背景。
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寶三年)之間,王維曾隐居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這首詩大概是詩人隐居終南期間的作品。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诘,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轼評價其:“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禅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诘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创作背景。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宝三年)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创作背景。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宝三年)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分享一下潮汐APP里和云有关10则的#潮汐日帖#:。01。云朵飘进我的生活,不再带来狂风骤雨,而是为我的落日天空增添别样光彩。——泰戈尔02。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全文阅读]
有一只美丽的小鸟,从我的心头里飞起。张开一双毛茸茸的羽翼,在我的心头上时高时低。她没飞向远方,只在天空里盘旋,徘徊,就这样展翅飞翔,不知劳累。她曾想落地,却没有找到...[全文阅读]
【常】忆同窗旧梦留,【乐】游母校往昔悠。【中】年方恨读书少,【学】海行舟永不休。按《中华新韵》...[全文阅读]
小寒未见冰点寒风押着乌云一起殉葬阳光爬上窗又一次放射出烈焰的光芒闭上眼,躺在诗笺上把自己交给阳光任火辣辣的光在身上滚烫打开音响让爱的主打曲,循环翻唱静静走...[全文阅读]
我把伤藏在天涯的一角等待着遗梦的临盆在洗刷铜镜前你看到了那三尺青峰的帷穿过梦的城堡把我的爱收揽一对海子的眼睛在那麦地里想着那梦中的三姐妹而我想的唯独你...[全文阅读]
在这注定丰收在望的秋天我忘恩负义,和冬天有个约定他给这四季不明年头,一个如假包换的冬天我放下犁铧镰锄,复辟农闲的生活不管年前年后事,音乐美酒吟风弄月而这冬天,必...[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美丽的秦岭终南山 描写秦岭山景的美文
下一篇:更多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