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日出入行》

发布时间:2024-03-05 16:09:15

日出入行 - 李白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曆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裴徊。
草不謝榮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将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注釋】:
四運:一年四季。溟涬:這裏指元氣。同科:同類。

【簡析】:
漢樂府《郊祀歌》有《日出入》一篇,是寫太陽升落無窮而人生短促,希望乘着六龍成仙升天的。李白這首詩反駁這種論調,說太陽的運行是自然的,四時的變化是自然的,人是要死的,“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根本否認六龍禦日一類說法,包含着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


  漢代樂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詠歎的是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騎上六龍成仙上天。李白的這首拟作一反其意,認爲日出日落、四時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而人是不能違背和超脫自然規律的,隻有委順它、适應它,同自然融爲一體,這才符合天理人情。這種思想,表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光彩。
  詩凡三換韻,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韻腳的變換而逐漸推進、深化。前六句,從太陽的東升西落說起,古代神話講,羲和每日趕了六條龍載上太陽神在天空中從東到西行駛。然而李白卻認爲,太陽每天從東升起,“曆天”而西落,這是其本身的規律而不是什麽“神”在指揮、操縱。否則,六條龍又停留在什麽地方呢?“六龍安在”,這是反問句式,實際上否認了六龍存在的可能性,當然,羲和驅日也就荒誕不可信了。太陽運行,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又怎麽能夠與之同升共落?“徘徊”兩字用得極妙,太陽東升西落,猶如人之徘徊,多麽形象生動。在這一段中,詩人一連用了“似”、“安在”、“安得”這些不肯定、不确認的語詞,并且連用了兩個問句,這是有意提出問題,借以引起讀者的深省。詩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闡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問,又使語氣變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間四句,是說草木的繁榮和凋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因爲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裏主宰着四時的變化更叠。這四句詩是全篇的點題之處、核心所在。“草不”、“木不”兩句,連用兩個“不”字,加強了肯定的語氣,顯得果斷而有力。“誰揮鞭策驅四運”這一問,更增強氣勢。這個“誰”字尤其值得思索。是誰在鞭策四時的運轉呢?是羲和那樣的神嗎?讀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來了:“萬物興歇皆自然”。回答是斷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質樸剛勁,斬釘截鐵,給人以字字千鈞之感。
  最後八句中,詩人首先連用了兩個诘問句,對傳說中駕馭太陽的羲和和揮退太陽的大力士魯陽公予以懷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麽會沉埋到浩渺無際的波濤之中去了呢?魯陽公呵魯陽公,你又有什麽能耐揮戈叫太陽停下來?這是屈原“天問”式的筆法,這裏,李白不僅繼承了屈原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單單是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回答問題。既然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那麽硬要違背這種自然規律(“逆道違天”),就必然是不真實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矯誣實多”)。照李白看來,正确的态度應該是:順應自然規律,同自然(即“元氣”,亦即“溟涬”)融爲一體,混而爲一,在精神上包羅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塊”)。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夠達到與溟涬“齊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藝理論家在談到積極浪漫主義的時候,常常喜歡用三個“大”來概括其特點:口氣大、力氣大、才氣大。這種特點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李白詩中曾反複出現過關于大鵬、關于天馬、關于長江黃河和名山大嶺的巨大而宏偉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詩作比作交響樂的話,那麽這些宏大形象就是這支交響樂中主導的旋律,就是這支交響樂中非常突出的、經常再現的主題樂章。在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終跳躍着一個鮮活的靈魂,這,就是詩人自己的個性。詩人寫大鵬:“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爲之震蕩,百川爲之崩奔”(《大鵬賦》);詩人寫天馬:“嘶青雲,振綠發”,“騰昆侖,曆西極”,“口噴紅光汗溝朱”,“曾陪時龍躍天衢”(《天馬歌》)。詩人所寫的山是:“太白與我語,爲我開天關。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登太白峰》);詩人所寫的水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瀉入胸懷間”(《贈裴十四》)。爲什麽李白總愛寫宏偉巨大、不同凡響的自然形象,而在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這樣大的口氣,煥發着這樣大的力氣和才氣呢?讀了《日出入行》,我們總算找到了理解詩人的鑰匙──“吾将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這是詩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爲一”的自我形象。這個能與“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思想基礎。
  有人認爲,《日出入行》“似爲求仙者發”(《唐宋詩醇》),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李白受老莊影響頗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潛心學道,夢想羽化登仙,享受長生之樂。但從這首詩看,他對這種“逆道違天”的思想和行動,是懷疑和否定的。他實際上用自己的詩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動。這正反映出詩人的矛盾心理。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既跳開了空泛的抒情,又規避了抽象的說理,而是情中見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發。詩中頻頻出現神話傳說,洋溢着濃郁而熱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而詩人則在對神話傳說中人事的辯駁、揶揄和否定的抒寫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輕輕點出,顯得十分自如、貼切,情和理契合無間。詩篇采用了雜言句式,從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靈活自如。其中又或問或答,波瀾起伏,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樣具有論辯性和說服力。整首詩讀來輕快、活潑而又不失凝重。
(王治芳)【作品評述日出入行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曆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裴徊。
草不謝榮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将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以上就是《日出入行》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日出入行 -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注释】:
四运:一年四季。溟涬:这里指元气。同科:同类。

【简析】:
汉乐府《郊祀歌》有《日出入》一篇,是写太阳升落无穷而人生短促,希望乘着六龙成仙升天的。李白这首诗反驳这种论调,说太阳的运行是自然的,四时的变化是自然的,人是要死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根本否认六龙御日一类说法,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六龙安在”,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又怎么能够与之同升共落?“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是谁在鞭策四时的运转呢?是羲和那样的神吗?读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来了:“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呢?读了《日出入行》,我们总算找到了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有人认为,《日出入行》“似为求仙者发”(《唐宋诗醇》),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王治芳)【作品评述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以上就是《日出入行》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元代王恽的《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全文阅读]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戴圣的《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日出入行》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37146.html

上一篇:《中秋月二首》

下一篇:更多古风词韵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