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发布时间:2023-12-15 17:05:19
送魏萬之京 - 李颀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魏萬後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學道,隐居王屋山。天寶十三載,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後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裏。李白很賞識他,并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臨别時,還寫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送他。魏萬比李颀晚一輩,然而從此詩看,兩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于洛陽。
一開首,“朝聞遊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後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爲得勢。“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别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裏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雲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怅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雲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遊子,于此爲甚。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往複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标志着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象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爲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爲什麽不用城關雄偉、禦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隻突出了“禦苑砧聲”,發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颀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裏曾“傾财破産”,曆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着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裏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禦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于煉句而爲後人所稱道。詩人把叙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雲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後寫“愁裏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樹色”和“禦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系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姚奠中)【作品評述】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魏萬後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學道,隐居王屋山。天寶十三載,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後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裏。李白很賞識他,并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臨别時,還寫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送他。魏萬比李颀晚一輩,然而從此詩看,兩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于洛陽。
一開首,“朝聞遊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後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爲得勢。“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别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裏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雲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怅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雲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遊子,于此爲甚。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往複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标志着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象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爲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爲什麽不用城關雄偉、禦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隻突出了“禦苑砧聲”,發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颀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裏曾“傾财破産”,曆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着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裏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禦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于煉句而爲後人所稱道。詩人把叙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雲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後寫“愁裏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樹色”和“禦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系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姚奠中)【作品評述】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
以上就是《送魏萬之京》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送魏万之京 -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姚奠中)【作品评述】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姚奠中)【作品评述】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大学·第一章》解释: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送魏万之京》
上一篇:白马篇(全文) 曹植的白马篇全诗
下一篇:更多古风词韵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风词韵
网友推荐
- 1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2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3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4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5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6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7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8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9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10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