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将五首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发布时间:2023-08-01 23:07:40
諸将五首 - 杜甫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昨日玉魚蒙葬地,
早時金碗出人間。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鬥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軍且莫破愁顔。
韓公本意築三城,拟絕天驕拔漢旌。豈謂盡煩回纥馬,
翻然遠救朔方兵。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洛陽宮殿化爲烽,休道秦關百二重。滄海未全歸禹貢,
薊門何處盡堯封。朝廷衮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
回首扶桑銅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銷。越裳翡翠無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錫曾爲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炎風朔雪天王地,隻在忠臣翊聖朝。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正憶往時嚴仆射,
共迎中使望鄉台。主恩前後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注釋】:
韓公本意築三城, 拟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纥馬, 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 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 諸君何以答升平?
《諸将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唐代宗大曆元年(766)作于夔州。這裏選的是其中第二首。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未根除,詩人痛感朝廷将帥平庸無能,故作詩以諷。正是由于這樣的命意,五首都以議論爲詩。在律詩中發絕大議論,是杜甫之所長,而《諸将》表現尤爲突出。施議論于律體,有兩重困難,一是議論費詞,容易破壞詩的凝煉;二是議論主理,容易破壞詩的抒情性。而這兩點都被作者解決得十分妥善。
題意在“諸将”,詩卻并不從這裏說起,而先引述前賢事迹。“韓公”,即曆事則天、中宗朝以功封韓國公的名将張仁願。最初,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爲界,神龍三年(707),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爲突厥所敗,中宗诏張仁願攝禦史大夫代之。仁願乘突厥之虛奪漠南之地,于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遂安。首聯揭出“築三城”這一壯舉及意圖,别有用意。将制止外族入侵寫成“拟絕天驕(匈奴自稱“天之驕子”,見《漢書》)拔漢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奮人心的圖畫,贊美之情洋溢紙上。不說“已絕”而謂之“拟絕”,一個“拟”字頗有意味,這猶如說韓公此舉非一時應急,乃百年大計,有待來者繼承。因而首聯實爲“對面生情”,明說韓公而暗着意于“諸将”。
颔聯即緊承此意,筆鋒一轉,落到“諸将”方面來。肅宗時朔方軍收京,敗吐蕃,皆借助回纥騎兵,所以說“盡煩回纥”。而回纥出兵,本爲另有企圖,至永泰元年(765),便毀盟聯合吐蕃入寇。這裏追述肅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禍患的原由在于諸将當年無遠見,因循求助,爲下句斥其而今庸懦無能、不能制外患張本。專提朔方兵,則照應韓公事,通過兩聯今昔對照,不著議論而褒貶自明。這裏,一方面是化議論爲叙事,具體形象;一方面以“豈謂”、“翻然”等字勾勒,帶着強烈不滿的感情色彩,勝過許多議論,達到了含蓄、凝煉的要求。
“盡煩回纥馬”的失計,養癰遺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祿山叛亂,潼關曾失守;後來回纥、吐蕃爲仆固懷恩所誘連兵入寇。“胡來不覺潼關隘”實兼而言之。潼關非不險隘,而今不覺其險隘,正是譏诮諸将無人,亦是以叙代議,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從“諸将”宕開一筆,寫到代宗。龍起晉水雲雲,是以唐高祖起兵晉陽譬喻,贊揚代宗複興唐室。傳說高祖師次龍門,代水清;而至德二載(757)七月,岚州合關河清,九月廣平王(即後來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類,所以引譬。初收京師時,廣平王曾親拜回纥馬前,祈免剽掠。下句“憂社稷”三字,着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獨使至尊憂社稷”,這是又一次從“對面生情”,運用對照手法,暴露“諸将”的無用。一個“獨”字,意味尤長。蓋收京之後,國家危機遠未消除,諸将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則獨自食不甘味(至少詩人認爲是這樣),言下之意實深,如發出來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憤填膺的文章。然而詩人不正面下一字,隻冷冷反诘道:“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卻“含蓄可思”。這裏“諸君”一喝,語意冷峭,簡勁有力。
對于七律這種抒情詩體,“總貴不煩而至”(《詩鏡總論》)。而作者能融議論于叙事,兩次運用對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煩而至”。又通過驚歎(“豈謂”二句)、反诘(“獨使”二句)語氣,爲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議論叙事夾情韻以行,便絕無“傷體”(傷抒情詩之體)之嫌。在遣詞造句上,“本意”、“拟絕”、“豈謂”、“翻然”、“不覺”、“猶聞”、“獨使”、“何以”等字前後呼應,使全篇意脈流貫,流暢中又具轉折頓宕,所謂“縱橫出沒中,複含醞藉微遠之緻”(《說詩晬語》),也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周嘯天)【作品評述】諸将五首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昨日玉魚蒙葬地,
早時金碗出人間。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鬥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軍且莫破愁顔。
韓公本意築三城,拟絕天驕拔漢旌。豈謂盡煩回纥馬,
翻然遠救朔方兵。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洛陽宮殿化爲烽,休道秦關百二重。滄海未全歸禹貢,
薊門何處盡堯封。朝廷衮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
回首扶桑銅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銷。越裳翡翠無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錫曾爲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炎風朔雪天王地,隻在忠臣翊聖朝。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正憶往時嚴仆射,
共迎中使望鄉台。主恩前後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昨日玉魚蒙葬地,
早時金碗出人間。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鬥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軍且莫破愁顔。
韓公本意築三城,拟絕天驕拔漢旌。豈謂盡煩回纥馬,
翻然遠救朔方兵。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洛陽宮殿化爲烽,休道秦關百二重。滄海未全歸禹貢,
薊門何處盡堯封。朝廷衮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
回首扶桑銅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銷。越裳翡翠無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錫曾爲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炎風朔雪天王地,隻在忠臣翊聖朝。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正憶往時嚴仆射,
共迎中使望鄉台。主恩前後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注釋】:
韓公本意築三城, 拟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纥馬, 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 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 諸君何以答升平?
《諸将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唐代宗大曆元年(766)作于夔州。這裏選的是其中第二首。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未根除,詩人痛感朝廷将帥平庸無能,故作詩以諷。正是由于這樣的命意,五首都以議論爲詩。在律詩中發絕大議論,是杜甫之所長,而《諸将》表現尤爲突出。施議論于律體,有兩重困難,一是議論費詞,容易破壞詩的凝煉;二是議論主理,容易破壞詩的抒情性。而這兩點都被作者解決得十分妥善。
題意在“諸将”,詩卻并不從這裏說起,而先引述前賢事迹。“韓公”,即曆事則天、中宗朝以功封韓國公的名将張仁願。最初,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爲界,神龍三年(707),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爲突厥所敗,中宗诏張仁願攝禦史大夫代之。仁願乘突厥之虛奪漠南之地,于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遂安。首聯揭出“築三城”這一壯舉及意圖,别有用意。将制止外族入侵寫成“拟絕天驕(匈奴自稱“天之驕子”,見《漢書》)拔漢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奮人心的圖畫,贊美之情洋溢紙上。不說“已絕”而謂之“拟絕”,一個“拟”字頗有意味,這猶如說韓公此舉非一時應急,乃百年大計,有待來者繼承。因而首聯實爲“對面生情”,明說韓公而暗着意于“諸将”。
颔聯即緊承此意,筆鋒一轉,落到“諸将”方面來。肅宗時朔方軍收京,敗吐蕃,皆借助回纥騎兵,所以說“盡煩回纥”。而回纥出兵,本爲另有企圖,至永泰元年(765),便毀盟聯合吐蕃入寇。這裏追述肅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禍患的原由在于諸将當年無遠見,因循求助,爲下句斥其而今庸懦無能、不能制外患張本。專提朔方兵,則照應韓公事,通過兩聯今昔對照,不著議論而褒貶自明。這裏,一方面是化議論爲叙事,具體形象;一方面以“豈謂”、“翻然”等字勾勒,帶着強烈不滿的感情色彩,勝過許多議論,達到了含蓄、凝煉的要求。
“盡煩回纥馬”的失計,養癰遺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祿山叛亂,潼關曾失守;後來回纥、吐蕃爲仆固懷恩所誘連兵入寇。“胡來不覺潼關隘”實兼而言之。潼關非不險隘,而今不覺其險隘,正是譏诮諸将無人,亦是以叙代議,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從“諸将”宕開一筆,寫到代宗。龍起晉水雲雲,是以唐高祖起兵晉陽譬喻,贊揚代宗複興唐室。傳說高祖師次龍門,代水清;而至德二載(757)七月,岚州合關河清,九月廣平王(即後來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類,所以引譬。初收京師時,廣平王曾親拜回纥馬前,祈免剽掠。下句“憂社稷”三字,着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獨使至尊憂社稷”,這是又一次從“對面生情”,運用對照手法,暴露“諸将”的無用。一個“獨”字,意味尤長。蓋收京之後,國家危機遠未消除,諸将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則獨自食不甘味(至少詩人認爲是這樣),言下之意實深,如發出來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憤填膺的文章。然而詩人不正面下一字,隻冷冷反诘道:“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卻“含蓄可思”。這裏“諸君”一喝,語意冷峭,簡勁有力。
對于七律這種抒情詩體,“總貴不煩而至”(《詩鏡總論》)。而作者能融議論于叙事,兩次運用對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煩而至”。又通過驚歎(“豈謂”二句)、反诘(“獨使”二句)語氣,爲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議論叙事夾情韻以行,便絕無“傷體”(傷抒情詩之體)之嫌。在遣詞造句上,“本意”、“拟絕”、“豈謂”、“翻然”、“不覺”、“猶聞”、“獨使”、“何以”等字前後呼應,使全篇意脈流貫,流暢中又具轉折頓宕,所謂“縱橫出沒中,複含醞藉微遠之緻”(《說詩晬語》),也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周嘯天)【作品評述】諸将五首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昨日玉魚蒙葬地,
早時金碗出人間。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鬥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軍且莫破愁顔。
韓公本意築三城,拟絕天驕拔漢旌。豈謂盡煩回纥馬,
翻然遠救朔方兵。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洛陽宮殿化爲烽,休道秦關百二重。滄海未全歸禹貢,
薊門何處盡堯封。朝廷衮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
回首扶桑銅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銷。越裳翡翠無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錫曾爲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炎風朔雪天王地,隻在忠臣翊聖朝。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正憶往時嚴仆射,
共迎中使望鄉台。主恩前後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
以上就是諸将五首原文、翻譯、賞析、注釋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诸将五首 - 杜甫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
早时金碗出人间。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沧海未全归禹贡,
蓟门何处尽尧封。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
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注释】:
韩公本意筑三城, 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 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 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坏诗的抒情性。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仁愿乘突厥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首联揭出“筑三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不说“已绝”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肃宗时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蕃入寇。这里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张本。专提朔方兵,则照应韩公事,通过两联今昔对照,不著议论而褒贬自明。这里,一方面是化议论为叙事,具体形象;一方面以“岂谓”、“翻然”等字勾勒,带着强烈不满的感情色彩,胜过许多议论,达到了含蓄、凝炼的要求。
“尽烦回纥马”的失计,养痈遗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禄山叛乱,潼关曾失守;后来回纥、吐蕃为仆固怀恩所诱连兵入寇。“胡来不觉潼关隘”实兼而言之。潼关非不险隘,而今不觉其险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亦是以叙代议,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从“诸将”宕开一笔,写到代宗。龙起晋水云云,是以唐高祖起兵晋阳譬喻,赞扬代宗复兴唐室。传说高祖师次龙门,代水清;而至德二载(757)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九月广平王(即后来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类,所以引譬。初收京师时,广平王曾亲拜回纥马前,祈免剽掠。下句“忧社稷”三字,着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独使至尊忧社稷”,这是又一次从“对面生情”,运用对照手法,暴露“诸将”的无用。一个“独”字,意味尤长。盖收京之后,国家危机远未消除,诸将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则独自食不甘味(至少诗人认为是这样),言下之意实深,如发出来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愤填膺的文章。然而诗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诘道:“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却“含蓄可思”。这里“诸君”一喝,语意冷峭,简劲有力。
对于七律这种抒情诗体,“总贵不烦而至”(《诗镜总论》)。而作者能融议论于叙事,两次运用对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烦而至”。又通过惊叹(“岂谓”二句)、反诘(“独使”二句)语气,为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议论叙事夹情韵以行,便绝无“伤体”(伤抒情诗之体)之嫌。在遣词造句上,“本意”、“拟绝”、“岂谓”、“翻然”、“不觉”、“犹闻”、“独使”、“何以”等字前后呼应,使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所谓“纵横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说诗晬语》),也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周啸天)【作品评述】诸将五首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
早时金碗出人间。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沧海未全归禹贡,
蓟门何处尽尧封。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
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
早时金碗出人间。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沧海未全归禹贡,
蓟门何处尽尧封。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
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注释】:
韩公本意筑三城, 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 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 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坏诗的抒情性。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仁愿乘突厥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首联揭出“筑三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不说“已绝”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肃宗时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蕃入寇。这里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张本。专提朔方兵,则照应韩公事,通过两联今昔对照,不著议论而褒贬自明。这里,一方面是化议论为叙事,具体形象;一方面以“岂谓”、“翻然”等字勾勒,带着强烈不满的感情色彩,胜过许多议论,达到了含蓄、凝炼的要求。
“尽烦回纥马”的失计,养痈遗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禄山叛乱,潼关曾失守;后来回纥、吐蕃为仆固怀恩所诱连兵入寇。“胡来不觉潼关隘”实兼而言之。潼关非不险隘,而今不觉其险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亦是以叙代议,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从“诸将”宕开一笔,写到代宗。龙起晋水云云,是以唐高祖起兵晋阳譬喻,赞扬代宗复兴唐室。传说高祖师次龙门,代水清;而至德二载(757)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九月广平王(即后来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类,所以引譬。初收京师时,广平王曾亲拜回纥马前,祈免剽掠。下句“忧社稷”三字,着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独使至尊忧社稷”,这是又一次从“对面生情”,运用对照手法,暴露“诸将”的无用。一个“独”字,意味尤长。盖收京之后,国家危机远未消除,诸将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则独自食不甘味(至少诗人认为是这样),言下之意实深,如发出来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愤填膺的文章。然而诗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诘道:“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却“含蓄可思”。这里“诸君”一喝,语意冷峭,简劲有力。
对于七律这种抒情诗体,“总贵不烦而至”(《诗镜总论》)。而作者能融议论于叙事,两次运用对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烦而至”。又通过惊叹(“岂谓”二句)、反诘(“独使”二句)语气,为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议论叙事夹情韵以行,便绝无“伤体”(伤抒情诗之体)之嫌。在遣词造句上,“本意”、“拟绝”、“岂谓”、“翻然”、“不觉”、“犹闻”、“独使”、“何以”等字前后呼应,使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所谓“纵横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说诗晬语》),也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周啸天)【作品评述】诸将五首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
早时金碗出人间。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沧海未全归禹贡,
蓟门何处尽尧封。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
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诸将五首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
热门古风词韵
网友推荐
- 1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2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3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4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5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6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7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8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9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10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