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现代诗歌

描写贾谊的诗,如何评价西汉贾谊?

发布时间:2022-09-10 20:50:04

一賈誼的“悲劇”。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李商隐的這首名詩在評價孝文帝與賈誼的君臣際遇時,顯然将孝文帝形容爲一個不識才、不納谏的不明之君,而賈誼則成爲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悲劇典型。
雖然李商隐的這首詩不排除有隐射時政的考慮,但他借賈誼的“悲劇”來做話題,則很可能是受到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影響。
司馬遷将賈誼與屈原合爲一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賈誼出貶長沙就是屈原流放汨羅的悲劇翻版。但這并非事實:孝文帝不是頃襄王,對于賈誼的才華,他自始至終都充滿欣賞;重用賈誼是他從未放棄過的打算。
當初,因爲急于提拔賈誼擔任公卿,遂使得他成爲列侯功臣發洩憤怒的标靶。孝文帝将賈誼貶谪長沙,當然有棄車保帥、平息衆怒的考慮,但另一方面也有讓賈誼暫時淡出權力核心,避避風頭的意思。——吳氏長沙國是當時僅存的異姓諸侯,遠離京畿,不易引人注意。
一年以後,孝文帝罷免了周勃的宰相職務,随即又将賈誼招了回來,并在宣室接見了他。于是便有了李商隐《賈生》中描寫的那一幕:。
當天,剛剛收到祭祀福胙的孝文帝跟賈誼聊起了鬼神的起源。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興緻都沒有絲毫衰歇。他越聽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賈誼。在會見結束之後,孝文帝感歎說:“這麽長時間沒有見到賈誼,我以爲自己已經超過他了,今天才知道原來還是趕不上!”。
李商隐對孝文帝在這次會見中選擇的話題很不滿意。他認爲孝文帝應該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同賈誼談一點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沒想到漢文帝卻選擇了不着邊際的鬼扯。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孝文帝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表現。他沒有在這次會見當中急于同賈誼商讨軍國大計,應該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賈誼離京的時間并不很長,一年前被功臣集團圍攻的場景還曆曆在目。孝文帝應該是懲于前鑒,才沒有單刀直入、問計軍國的。他聰明地選擇了一種類似“乒乓外交”的迂回方式來展開談話,避免政敵的敏感。孝文帝說“我以爲自己已經超過他了”,表明他對自己在政治上的進步和成熟是有自信的。
其二,在貶谪長沙之前,賈誼的仕途可說是一帆風順:從帝國最年輕的博士官起步,一年之内越級提拔爲太中大夫,甚至一度成爲公卿也就是總理大臣的後備人選。他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沒有經曆過重大挫折的賈誼是否具備堅韌的意志品質,在被貶長沙之後他會不會日漸消沉,乃至自暴自棄,孝文帝的心裏沒有底。
因此,在這次接見賈誼的時候孝文帝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不問蒼生問鬼神”,就是要把孝文帝自己的傾向隐藏起來,站在相對客觀的立場上評估一番,今天的賈誼還是不是他心中那個才華橫溢、計深慮遠的青年政治家了?“今天才知道原來還是趕他不上”,孝文帝的感歎顯示,賈誼的這次面試成績是優秀的。
既然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面試,自然要爲賈誼重新安排工作,而在這個問題上,孝文帝也着實費了一番心思。
就在宣室會談之後不久,孝文帝的任命便下達了:賈誼從長沙王太傅調任梁王劉揖的太傅。
從表面看,賈誼并沒有獲得職務上的升遷,隻不過從長沙國被調到了梁國。但這次調動背後的意義卻非比尋常:。
梁懷王劉揖是孝文帝最喜歡的小兒子。鑒于太子劉啓的三位哥哥都先後夭折,爲防他再有不測,劉揖極有可能是作爲太子的替補人選被封到梁國去的。我之所以做出這個推斷,理由主要是兩條:。
其一,孝景帝劉啓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十月,栗太子劉榮因故被他廢黜。當時窦太後就曾經向劉啓提出,立梁孝王劉武爲嗣君。窦太後提出這個建議的考慮,應該同她的丈夫孝文帝劉恒大同小異:在諸侯環伺、如履薄冰的形勢下,如果劉啓因爲意外的原因不能繼續執政,國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成年君主來控扼各方勢力。在這種特定環境之下,父死子繼,不如兄終弟及。
其二,文、景時期的前後兩任梁王——梁懷王劉揖和梁孝王劉武身份都有特殊性:劉揖是孝文帝最喜歡的小兒子,劉武則是窦皇後最喜歡的小兒子。皇帝與皇後不約而同地将自己最鍾意的少子封到梁國,絕非偶然。在梁懷王劉揖意外堕馬身亡之後,賈誼曾經向孝文帝上書指出:面對着東方日益尾大不掉的劉姓諸王,梁國是藩屏中央、保衛關中最重要的前沿陣地。雖然劉揖無後,但皇帝應該把其他的親生子調往梁國,否則齊、趙等諸侯将難以控扼。
正是在賈誼的建議下,孝文帝将淮陽王劉武徙封于梁。當時的梁國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實際控制大縣四十餘城。賈誼的這一布局在日後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吳王劉濞率領的叛軍正是爲梁國的金城湯池所阻,不能越而西進。最終師老兵疲,被周亞夫一舉擊潰。
梁國的形勢如此重要,梁王作爲第二嗣君的身份如此特殊,孝文帝将賈誼派往梁國作太傅,顯然大有深意。
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爲什麽孝文帝不直接派賈誼擔任太子劉啓的老師呢?其實這裏頭的考慮跟孝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初衷是一緻的。賈誼是功臣集團的眼中釘,他要是做了太子劉啓的老師,傳遞出的政治信號太敏感。不但賈誼将重新成爲衆矢之的,甚至連太子劉啓都有可能成爲功臣集團的攻擊對象。
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孝文帝做出的是一個深思熟慮的布局:太子劉啓和太子家令晁錯是未來的皇帝和宰相班子人選,而梁王劉揖和太傅賈誼則是替補皇帝和替補宰相的人選。賈誼頭上的這個“替補”标簽恰是孝文帝對他的愛護。同時我們還不應該忽視的是,晁錯能做太子家令,本身就源于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的“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翼衛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的建議。他本人也是賈誼削藩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賈誼的所謂“悲劇”是不存在的。僅僅一年的時間,去長沙兜了一圈回來的賈誼就重新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
陸“無韻之《離騷》”。
魯迅曾經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前我一直認爲這個評價純是積極的意思,也就是說司馬遷發奮着史,其中蘊含着同《離騷》一樣感天動地的悲劇力量。
但是,在仔細分析過《屈原賈生列傳》的叙述之後,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我開始意識到,魯迅說的其實是正反兩方面的意思:從積極的方面說,《史記》的文筆往往飽含感情,它對仁人志士的記載與評論足以令千年之後的讀者扼腕歎息;但從消極的方面說,也正因爲司馬遷在着文的過程中寄托了過分強烈的愛憎,使得他對曆史人物的認識與評價可能偏離相對客觀的立場。《賈生列傳》正是典型地暴露出了這個問題。在這篇傳記中,司馬遷做了這樣的記載:。
文帝複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爲列侯。賈生谏,以爲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這段記載的内容有不少失實之處。
在孝文帝執政的24年裏,對皇權形成重大挑戰的主要是兩方勢力:一是以周勃爲代表的開國功臣集團;二是以齊國和淮南國爲代表的劉姓諸侯王。孝文帝一生的執政經曆也因爲同這兩方勢力的鬥争而明顯地分爲了前後兩個階段。
在前一階段的執政過程中,孝文帝的主要精力被放在了削弱開國功臣的事情上。“列侯就國”與“周勃罷相”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而這源于賈誼的建議與策劃,我已經在前文中說過。
至于後一階段,對劉姓諸侯的控制與削弱,孝文帝同樣是在賈誼的指導精神下進行的。在著名的《治安策》當中,賈誼向孝文帝提出了這樣一個斬釘截鐵的論斷:。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也,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治安策》。
賈誼的論斷是:從鞏固國家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說,封建諸侯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政策,因爲諸侯國同中央政府的矛盾根本不可調和。
不可否認,高祖劉邦逝世前留下的讓異姓功臣與同姓諸侯相互制約的權力結構曾經爲西漢前期的政治穩定做出過重要貢獻(關于這一點,可以參見舊文《誅滅呂氏的周勃是漢家的功臣還是罪臣?》),甚至孝文帝的順利繼位都源于這一高祖遺策的作用。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批評賈誼對封建諸侯的判斷太過武斷。因爲在功臣集團的三巨頭陳平、灌嬰已經去世,而周勃又被罷廢的情況下,功臣集團實質上已經趨于瓦解,他們對劉姓諸侯的制衡作用正在消失。孝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和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濟北王劉興居同淮南王劉長的先後謀反已經明确無誤地顯示:日益膨脹的諸侯勢力正在構成對皇權最嚴峻的挑戰。
賈誼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及向孝文帝提出了“削藩”的主張。至于具體的策略,一言以蔽之,曰“衆建諸侯以少其力”,也就是以“推恩令”的形式将龐大的諸侯國拆分爲若幹小國,改變目前強幹弱枝的危險局面。有關這個政策的推行情況,司馬遷的記載是:。
文帝複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爲列侯。賈生谏,以爲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這一記載本身就存在着前後矛盾:司馬遷說賈誼上書建言諸侯國封地太大,應當削藩,孝文帝對此表示拒絕。但他又說孝文帝在淮南王劉長死後封他的四個兒子爲列侯。
這四個同日封侯的淮南王子,其中三位健在者後來三分了淮南國的故地,建立了三個小國。這也就是說封淮南四子爲侯這件事本身就是按照賈誼“衆建諸侯以少其力”的指導思想辦的。非但淮南國,高祖時代留下的最大諸侯國即號稱“東秦”的齊國甚至被孝文帝肢解爲了六個小國,這更足以證明孝文帝原則上采納了賈誼的削藩建議而非全盤否決。
至于說在淮南國的封建問題上賈誼同孝文帝産生了意見分歧,按照《漢書·賈誼傳》的記載,真實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淮南王劉長因謀反而貶死之後,在如何處置淮南封國的問題上,孝文帝是希望按照“衆建諸侯以少其力”的辦法将淮南國肢解,分封給劉長的兒子們。但賈誼對此表示了反對,反對的理由有兩條:。
其一,淮南王劉長是因爲謀反而貶死的,現在朝廷重新分封逆臣的兒子無異于打了自己的臉,天下輿論必将因此提出質疑:究竟是從前對劉長的謀反案處理錯了呢,還是現在分封淮南諸子的決策錯了呢?。
其二,劉長的死已經讓他的兒子們同孝文帝結下了殺父之仇,現在就算把他們分封爲王。等到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也必将因爲共同的仇恨而聯合起來反對中央,也就是說“衆建諸侯以少其力”的策略在淮南分封這個特殊問題上不起作用。
孝文帝最終沒有接受賈誼的建議很可能是出于對輿論的顧忌。淮南王劉長是孝文帝僅存的同胞兄弟,在決定将他貶往蜀地之前袁盎就曾經提醒過孝文帝,劉長性情剛烈,一旦被摧折至死,天下人一定會将“殺弟”的罪名扣在皇帝的頭上。孝文帝不聽,結果不幸被袁盎言中了。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冊在後,孝文帝當然不願意擔這個“殺弟”的惡名,于是硬着頭皮封劉長的三個兒子爲王,要爲自己的疏漏圓個場,結果卻給淮南地區留下了直到漢武帝時期還反複發作的諸侯謀反的痼疾。
但是從本質上說,孝文帝同賈誼在淮南問題上的意見相左隻是一個局部的技術分歧,而不是宏觀的戰略分歧,不能因此就說賈誼是懷才不遇,而孝文帝是師心自用。所以班固在《漢書·賈誼傳》的論贊中特别批駁司馬遷道:。
誼以夭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爲不遇也。
——《漢書·賈誼傳》。
就像歐陽修在《晝錦堂記》中說的那樣,“仕宦而至将相,富貴而歸故鄉”隻是凡夫俗子對仕途成敗的評價标準,至于真正有理想有情懷的政治家,并不看重爵祿的隆替,而更看重他們的政治主張能否實現安邦定國的宏願,從這個意義上說,賈誼是成功的!。
司馬遷對賈誼的“悲劇形象塑造”更像是借别人的酒澆自己的愁。李商隐說賈誼“不問蒼生問鬼神”,雖然在典故的使用上違背了“校練務精、捃理須核”(劉勰《文心雕龍·事類》)的原則,但是從著述體例上說,“詩以言志”,詩歌是用來抒發作者的情感和志意的,容許主觀性解讀。可是司馬遷的《史記》是正史,從著述體例上要求“實錄”,把客觀記載型的正史寫得像主觀宣洩型的詩歌,就算它是“無韻之《離騷》”,那也已經是違例了。
如果說賈誼的一生還有遺憾,那麽最大的遺憾就是他的生命太過短暫。無論孝文帝在賈誼身上寄托了多少期待,無論他怎樣費盡心機地保護賈誼,他無法預測到的是,公元前173年,梁懷王劉揖會不幸墜馬,意外身亡。這個意外事件對賈誼的打擊非常大。身爲太傅的賈誼因爲自責過度,在公元前168年黯然離世,死時年僅33歲。
賈誼的死讓孝文帝的文治改革失去了最重要的良師益友。此後,孤獨的他也曾一度嘗試按照賈誼最初給他的建議,“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但是公元前163年,趙國人新垣平以望氣邪說紋飾太平的把戲被揭穿之後,所托非人的孝文帝絕望了,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第二個賈誼,他和賈誼未竟的文治更化大業,将留待後來者去繼續成就……。
節錄自“知乎”專欄——《晉公子讀史記》。

以上就是描寫賈誼的詩,如何評價西漢賈誼?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一贾谊的“悲剧”。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李商隐的这首名诗在评价孝文帝与贾谊的君臣际遇时,显然将孝文帝形容为一个不识才、不纳谏的不明之君,而贾谊则成为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悲剧典型。
虽然李商隐的这首诗不排除有隐射时政的考虑,但他借贾谊的“悲剧”来做话题,则很可能是受到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影响
司马迁将贾谊与屈原合为一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贾谊出贬长沙就是屈原流放汨罗的悲剧翻版。但这并非事实:孝文帝不是顷襄王,对于贾谊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充满欣赏;重用贾谊是他从未放弃过的打算。
当初,因为急于提拔贾谊担任公卿,遂使得他成为列侯功臣发泄愤怒的标靶。孝文帝将贾谊贬谪长沙,当然有弃车保帅、平息众怒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也有让贾谊暂时淡出权力核心,避避风头的意思。——吴氏长沙国是当时仅存的异姓诸侯,远离京畿,不易引人注意。
一年以后,孝文帝罢免了周勃的宰相职务,随即又将贾谊招了回来,并在宣室接见了他。于是便有了李商隐《贾生》中描写的那一幕:。
当天,刚刚收到祭祀福胙的孝文帝跟贾谊聊起了鬼神的起源。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兴致都没有丝毫衰歇。他越听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贾谊。在会见结束之后,孝文帝感叹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贾谊,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不上!”。
李商隐对孝文帝在这次会见中选择的话题很不满意。他认为孝文帝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同贾谊谈一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没想到汉文帝却选择了不着边际的鬼扯。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孝文帝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表现。他没有在这次会见当中急于同贾谊商讨军国大计,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贾谊离京的时间并不很长,一年前被功臣集团围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孝文帝应该是惩于前鉴,才没有单刀直入、问计军国的。他聪明地选择了一种类似“乒乓外交”的迂回方式来展开谈话,避免政敌的敏感。孝文帝说“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表明他对自己在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是有自信的。
其二,在贬谪长沙之前,贾谊的仕途可说是一帆风顺:从帝国最年轻的博士官起步,一年之内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一度成为公卿也就是总理大臣的后备人选。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的贾谊是否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質,在被贬长沙之后他会不会日渐消沉,乃至自暴自弃,孝文帝的心里没有底。
因此,在这次接见贾谊的时候孝文帝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要把孝文帝自己的倾向隐藏起来,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评估一番,今天的贾谊还是不是他心中那个才华横溢、计深虑远的青年政治家了?“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他不上”,孝文帝的感叹显示,贾谊的这次面试成绩是优秀的。
既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面试,自然要为贾谊重新安排工作,而在这个问题上,孝文帝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就在宣室会谈之后不久,孝文帝的任命便下达了:贾谊从长沙王太傅调任梁王刘揖的太傅。
表面看,贾谊并没有获得职务上的升迁,只不过从长沙国被调到了梁国。但这次调动背后的意义却非比寻常:。
梁怀王刘揖是孝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鉴于太子刘启的三位哥哥都先后夭折,为防他再有不测,刘揖极有可能是作为太子的替补人选被封到梁国去的。我之所以做出这个推断,理由主要是两条:。
其一,孝景帝刘启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十月,栗太子刘荣因故被他废黜。当时窦太后就曾经向刘启提出,立梁孝王刘武为嗣君。窦太后提出这个建议的考虑,应该同她的丈夫孝文帝刘恒大同小异:在诸侯环伺、如履薄冰的形势下,如果刘启因为意外的原因不能继续执政,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成年君主来控扼各方势力。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父死子继,不如兄终弟及。
其二,文、景时期前后两任梁王——梁怀王刘揖和梁孝王刘武身份都有特殊性:刘揖是孝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刘武则是窦皇后最喜欢的小儿子。皇帝与皇后不约而同地将自己最钟意的少子封到梁国,绝非偶然。在梁怀王刘揖意外堕马身亡之后,贾谊曾经向孝文帝上书指出:面对着东方日益尾大不掉的刘姓诸王,梁国是藩屏中央、保卫关中最重要的前沿阵地。虽然刘揖无后,但皇帝应该把其他的亲生子调往梁国,否则齐、赵等诸侯将难以控扼。
是在贾谊的建议下,孝文帝将淮阳王刘武徙封于梁。当时的梁国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实际控制大县四十余城。贾谊的这一布局在日后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吴王刘濞率领的叛军正是为梁国的金城汤池所阻,不能越而西进。最终师老兵疲,被周亚夫一举击溃。
梁国的形势如此重要,梁王作为第二嗣君的身份如此特殊,孝文帝将贾谊派往梁国作太傅,显然大有深意。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为什么孝文帝不直接派贾谊担任太子刘启的老师呢?其实这里头的考虑跟孝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初衷是一致的。贾谊是功臣集团的眼中钉,他要是做了太子刘启的老师,传递出的政治信号太敏感。不但贾谊将重新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连太子刘启都有可能成为功臣集团的攻击对象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孝文帝做出的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布局:太子刘启和太子家令晁错是未来的皇帝和宰相班子人选,而梁王刘揖和太傅贾谊则是替补皇帝和替补宰相的人选。贾谊头上的这个“替补”标签恰是孝文帝对他的爱护。同时我们还不应该忽视的是,晁错能做太子家令,本身就源于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翼卫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的建议。他本人也是贾谊削藩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贾谊的所谓“悲剧”是不存在的。仅仅一年的时间,去长沙兜了一圈回来的贾谊就重新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
陆“无韵之《离骚》”。
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前我一直认为这个评价纯是积极的意思,也就是说司马迁发奋着史,其中蕴含着同《离骚》一样感天动地的悲剧力量。
但是,在仔细分析过《屈原贾生列传》的叙述之后,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我开始意识到,鲁迅说的其实是正反两方面的意思:从积极的方面说,《史记》的文笔往往饱含感情,它对仁人志士的记载与评论足以令千年之后的读者扼腕叹息;但从消极的方面说,也正因为司马迁在着文的过程中寄托了过分强烈的爱憎,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可能偏离相对客观的立场。《贾生列传》正是典型地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做了这样的记载:。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这段记载的内容有不少失实之处。
在孝文帝执政的24年里,对皇权形成重大挑战的主要是两方势力:一是以周勃为代表的开国功臣集团;二是以齐国和淮南国为代表的刘姓诸侯王。孝文帝一生的执政经历也因为同这两方势力的斗争而明显地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前一阶段的执政过程中,孝文帝的主要精力被放在了削弱开国功臣的事情上。“列侯就国”与“周勃罢相”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而这源于贾谊的建议与策划,我已经在前文中说过。
至于后一阶段,对刘姓诸侯的控制与削弱,孝文帝同样是在贾谊的指导精神下进行的。在著名的《治安策》当中,贾谊向孝文帝提出了这样一个斩钉截铁的论断:。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治安策》。
贾谊的论断是:从巩固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说,封建诸侯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政策,因为诸侯国同中央政府矛盾根本不可调和。
不可否认,高祖刘邦逝世前留下的让异姓功臣与同姓诸侯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曾经为西汉前期的政治稳定做出过重要贡献(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旧文《诛灭吕氏的周勃是汉家的功臣还是罪臣?》),甚至孝文帝的顺利继位都源于这一高祖遗策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批评贾谊对封建诸侯的判断太过武断。因为在功臣集团的三巨头陈平、灌婴已经去世,而周勃又被罢废的情况下,功臣集团实质上已经趋于瓦解,他们对刘姓诸侯的制衡作用正在消失。孝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和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济北王刘兴居同淮南王刘长的先后谋反已经明确无误地显示:日益膨胀的诸侯势力正在构成对皇权最严峻的挑战。
贾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及向孝文帝提出了“削藩”的主张。至于具体的策略,一言以蔽之,曰“众建诸侯以少其力”,也就是以“推恩令”的形式将庞大的诸侯国拆分为若干小国,改变目前强干弱枝的危险局面。有关这个政策的推行情况,司马迁的记载是:。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这一记载本身就存在着前后矛盾:司马迁说贾谊上书建言诸侯国封地太大,应当削藩,孝文帝对此表示拒绝。但他又说孝文帝在淮南王刘长死后封他的四个儿子为列侯。
这四个同日封侯的淮南王子,其中三位健在者后来三分了淮南国的故地,建立了三个小国。这也就是说封淮南四子为侯这件事本身就是按照贾谊“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的指导思想办的。非但淮南国,高祖时代留下的最大诸侯国即号称“东秦”的齐国甚至被孝文帝肢解为了六个小国,这更足以证明孝文帝原则上采纳了贾谊的削藩建议而非全盘否决。
至于说在淮南国的封建问题上贾谊同孝文帝产生意见分歧,按照《汉书·贾谊传》的记载,真实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淮南王刘长因谋反而贬死之后,在如何处置淮南封国的问题上,孝文帝是希望按照“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的办法将淮南国肢解,分封给刘长的儿子们。但贾谊对此表示了反对,反对的理由有两条:。
其一,淮南王刘长是因为谋反而贬死的,现在朝廷重新分封逆臣的儿子无异于打了自己的脸,天下舆论必将因此提出质疑:究竟是从前对刘长的谋反案处理错了呢,还是现在分封淮南诸子的决策错了呢?。
其二,刘长的死已经让他的儿子们同孝文帝结下了杀父之仇,现在就算把他们分封为王。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也必将因为共同的仇恨而联合起来反对中央,也就是说“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的策略在淮南分封这个特殊问题上不起作用。
孝文帝最终没有接受贾谊的建议很可能是出于对舆论的顾忌。淮南王刘长是孝文帝仅存的同胞兄弟,在决定将他贬往蜀地之前袁盎就曾经提醒过孝文帝,刘长性情刚烈,一旦被摧折至死,天下人一定会将“杀弟”的罪名扣在皇帝的头上。孝文帝不听,结果不幸被袁盎言中了。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孝文帝当然不愿意担这个“杀弟”的恶名,于是硬着头皮封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要为自己的疏漏圆个场,结果却给淮南地区留下了直到汉武帝时期还反复发作的诸侯谋反的痼疾。
但是从本质上说,孝文帝同贾谊在淮南问题上的意见相左只是一个局部的技术分歧,而不是宏观的战略分歧,不能因此就说贾谊是怀才不遇,而孝文帝是师心自用。所以班固在《汉书·贾谊传》的论赞中特别批驳司马迁道:。
谊以夭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汉书·贾谊传》。
就像欧阳修在《昼锦堂记》中说的那样,“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只是凡夫俗子对仕途成败的评价标准,至于真正有理想有情怀的政治家,并不看重爵禄的隆替,而更看重他们的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安邦定国的宏愿,从这个意义上说,贾谊是成功的!。
司马迁对贾谊的“悲剧形象塑造”更像是借别人的酒浇自己的愁。李商隐说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虽然在典故使用上违背了“校练务精、捃理须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的原则,但是从著述体例上说,“诗以言志”,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志意的,容许主观性解读。可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正史,从著述体例上要求“实录”,把客观记载型的正史写得像主观宣泄型的诗歌,就算它是“无韵之《离骚》”,那也已经是违例了。
如果说贾谊的一生还有遗憾,那么最大的遗憾就是他的生命太过短暂。无论孝文帝在贾谊身上寄托了多少期待,无论他怎样费尽心机地保护贾谊,他无法预测到的是,公元前173年,梁怀王刘揖会不幸坠马,意外身亡。这个意外事件对贾谊的打击非常大。身为太傅的贾谊因为自责过度,在公元前168年黯然离世,死时年仅33岁。
贾谊的死让孝文帝的文治改革失去了最重要的良师益友。此后,孤独的他也曾一度尝试按照贾谊最初给他的建议,“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但是公元前163年,赵国人新垣平以望气邪说纹饰太平的把戏被揭穿之后,所托非人的孝文帝绝望了,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第二个贾谊,他和贾谊未竟的文治更化大业,将留待后来者去继续成就……。
节录自“知乎”专栏——《晋公子读史记》。

以上就是描写贾谊的诗,如何评价西汉贾谊?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时间的草书

孤独的悬崖,草与花已占地为王在不解的苦咖啡里时间找不到回家的罗马风是坟头最毒的分打扰了春天之下那些死人的梦故事总会发芽的在悲剧与喜剧分界之前什么早已尘埃...[全文阅读]

当花瓣舞和冷风同时光临我的小园(在列车上)

当花瓣舞和冷风同时光临我的小园你是否依然安坐在温室里喝着牛奶当记忆的碎片倏然掠过我的脑海你是否继续躲在卧室里为远方恋人唱着情歌我是如此地不敢接近你你偶...[全文阅读]

等待的曙光

立秋的风轻轻的吹炎热的浪潮渐渐缓缓的消退早开的桂花飘起了沁人心肺的香天高云淡的蓝迎来了又一季秋高气爽的天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时光,从昨夜来到今晨眉宇蕴藏...[全文阅读]

秋水共长天一色

泛滥的阳光撩起了妩媚的窗帘,温柔的清风牵引着婀娜的野花。小桥流水,自在农家,青山点缀了大地的尊贵,河流泛起了大地的青春。洋洋洒洒的爱,停留在了路边的驿站。只想做...[全文阅读]

做一个简单的人 做个简单的人说说

做个简单的人哪怕际遇像一只小白鼠装在瓶子里的命运隔着透明的玻璃多少人指手画脚议论纷纷可是你们看得到我的挣扎看不到我火热的心做个简单的人哪怕只是一颗流星...[全文阅读]

不知什么飞奔跑在荒原里在阳光里呼呼风声跑不总是逃避在身后时间正褪去爱情生命信仰意义唯有跑在日落之前抵达山峰挂好黑色旗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描写贾谊的诗,如何评价西汉贾谊?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518105.html

上一篇:描写雪的片段300字,有哪些描写雪的文章让你念念不忘?

下一篇:更多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相关文章
更多现代诗歌文章
喜欢现代诗歌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