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8 01:51:10

出自唐代張說的《邺都引》

君不見魏武草創争天祿,群雄睚毗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缭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爲墟人代改,但見西園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貴臣,蛾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台歌舞處,惟有秋風愁殺人。

鑒賞

  張說一生曆仕武後、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度執掌大政,堪稱叱咤風雲的一代英豪。但是,他仕途坎坷,曾被流放一次,兩次遭貶谪。這首詩就是公元713年(開元元年)被貶爲相州刺史後所作。邺都,當時屬相州所轄。張說縱觀魏武帝曹操建功立業的雄壯曆史和身後遭遇,聯想自己被奸佞小人攻讦的現實,不禁感慨萬千,寫下《邺都引》這一千古絕唱。

  這首詩歌激情奔湧,慷慨悲壯,但詩情又緊和緬懷魏武的題旨,做到詩情恣肆而有節制,思想内蘊而易外傳。

  詩分兩層。

  前六句爲第一層,主要是緬懷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業績,以寄托自己的淩雲壯志。“君不見魏武草創争天祿,群雄睚眦相馳逐”二句,爲曹操生前的壯舉鋪叙了廣闊的時代場景。“草創”二字表明了魏武創業的艱難、不易;一個“争”字,生動地表現出曹操人定勝天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古代迷信思想認爲人的遭遇、地位都由天帝賜予,而曹操不信天命,偏偏要奮起與“群雄睚眦

眦相馳逐”,争奪帝位,這一“争”就将他的頑強奮鬥準确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了。“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二句,以極其洗練的語言,概述了曹操一生的文武事業。“晝”句勾勒了曹操馳騁沙場的形象,一個“攜”字描摹出了他一馬當先、勇冠三軍的英武氣概;一個“破”字,又表現出了其無堅不摧的進攻氣勢,展示了“魏武揮鞭”氣吞萬裏如虎的骁将風姿。“夜”句則爲讀者刻劃了曹操極具儒将風度的形象側面。這裏,一個“接”字,表現了魏武禮賢下士的品格。曹操在中漢末建安時期,力倡“建安風骨”,并帶領其子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以詩歌的形式努力表現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表達了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情調慷慨,語言剛健。他所建的“西園”——銅爵園,就是其父子常與文士夜間在此宴會賦詩的地方。“夜接詞人賦華屋”一句,就形象地展示了當年曹操開創建安文學黃金時代的曆史畫面。“都邑缭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二句,主要描寫曹操在生産、建設方面的功績。邺都城池委曲環繞,表明魏國建築雄偉,後方堅固;農桑林木沿漳河層層密布、“汗漫”無邊,說明其農、林生産的發達。在漢末群雄逐鹿的戰亂中能辟一農桑昌盛地域實在不易,由此更能顯示出曹操治理

國家的雄才大略。在曆史上,曹操是蒙垢最多的人物之一。一些持正統觀念的史家往往将他打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賊”另冊。作爲曾二度爲相的張說,能夠如此高度地評價曹操的曆史功績,是獨具膽識、難能可貴的;同時,這一層也表露出詩人追慕魏武,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感情,讓讀者從對曹操的業績的追述中體味出詩人的理想追求。

  詩的後六句爲第二層,主要叙述魏武身後的曆史變遷,流露出詩人哀歎時光易逝、英雄業績無繼的感慨。“城郭爲墟人代改,但見西園明月在”二句,是通過曹魏時代的城郭建築今已凋蔽頹敗揭示邺都環境的今昔變遷。“城郭”一詞有承接上文“都邑”、引起下文轉折的作用,它是邺都外觀上最易顯示變化的景物。“城郭”和“西園”淪爲廢墟,标志着魏武的時代已成爲曆史的陳迹,明月依舊,卻照不見曹操在西園“夜接詞人賦華屋”,更襯托出今日邺都的凄涼冷落。“邺旁高冢多貴臣,蛾眉曼目錄共灰塵”二句,是從邺都人事變遷的角度來表現其今昔變化的巨大。曹魏時代的“貴臣”已入“高冢”作古,說明其政權的支柱已不複存在;魏武的衆多姬妾、歌伎化爲塵土,可見供其役使的社會基礎也土崩瓦解。“貴臣”、美女的紛紛進入墳墓,它象一面鏡子一樣,真實地折射

出曆史變遷的軌迹,流露出了詩人對曹操文韬武略、宏圖大業付之東流的婉惜之情。結尾“試上銅台歌舞處,惟有秋風愁殺人”二句,爲正面抒懷。“試上”二字表現了詩人欲上而又猶豫的心理——人事變遷,景非昔比,詩人要登上曹操所建銅雀台一覽勝迹,但又怕“銅台”因爲“人代改”而“爲墟”,引發自己更多的惆怅。等到登上“銅台”,果然見出邺都的一切繁華都成爲曆史,隻留下秋風憑吊英雄。“愁殺人”三字是飽蘸感情的點睛之筆,深沉而強烈地表現出詩人悲壯的憑吊心情,将一腔不泯的雄心遙寄千載,表現出詩人被貶、壯志難酬的内心苦痛和不平之情。詩人緊扣曹操創業的始終線索展開詩情,疊出畫面,因此這首詩的感情較之同類作品就更顯得慷慨悲壯、深沉含蓄,象羯鼓筝琶一樣,搖人心旌,撼人心魄。

  其次,詩歌的結構藝術也頗有獨到之處。這首詩是借憑吊古迹而抒發胸臆的懷古之作,詩歌畫面都圍繞魏武生前、身後諸事展開。開始寫魏武生前草創大業,繼而寫他的文韬武略、治國有方,把他一生的偉績很簡潔地概括于“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缭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四句詩中。“城郭爲墟人代改”以下四句着重突出魏武身後的曆史變遷。曹操能夠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中

辟一邺都繁華之地,而他身後的人們卻無法維持邺都的繁榮,可見魏武确實高人一籌,後世多不可與之相提并論。結尾寫銅台秋風,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操臨終“遺令”,這樣,詩的一起一結就是曹操的一始一終,詩的主體則是曹操的生平業績、身後境遇,從而展示出詩人結構謀篇的高超才華。

  這首詩在語言和韻律方面也很有特色,詩歌氣勢恢宏,語言雄健暢朗,一洗梁陳绮麗之風;用韻活潑,全詩十二句,四次換韻,跌宕有緻,富于流動多變的音樂美。正如林庚、馮沅君先生所說:“《邺都引》慷慨悲壯,開盛唐七古的先河,與初唐詩風迥異。”開盛唐七古的先河,與初唐詩風迥異。”

作者簡介

張說(667年~730年)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範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出自唐代张说《邺都引》

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鉴赏

  张说一生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度执掌大政,堪称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但是,他仕途坎坷,曾被流放一次,两次遭贬谪。这首诗就是公元713年(开元元年)被贬为相州刺史后所作。邺都,当时属相州所辖。张说纵观魏武帝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壮历史和身后遭遇,联想自己被奸佞小人攻讦的现实,不禁感慨万千,写下《邺都引》这一千古绝唱

  这首诗歌激情奔涌,慷慨悲壮,但诗情又紧和缅怀魏武的题旨,做到诗情恣肆而有节制,思想内蕴而易外传。

  诗分两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是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以寄托自己的凌云壮志。“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二句,为曹操生前的壮举铺叙了广阔的时代场景。“草创”二字表明了魏武创业的艰难、不易;一个“争”字,生动表现出曹操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古代迷信思想认为人的遭遇、地位都由天帝赐予,而曹操不信天命,偏偏要奋起与“群雄睚眦

眦相驰逐”,争夺帝位,这一“争”就将他的顽强奋斗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二句,以极其洗练的语言,概述了曹操一生的文武事业。“昼”句勾勒了曹操驰骋沙场的形象,一个“携”字描摹出了他一马当先、勇冠三军的英武气概;一个“破”字,又表现出了其无坚不摧的进攻气势,展示了“魏武挥鞭”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将风姿。“夜”句则为读者刻划了曹操极具儒将风度的形象侧面。这里,一个“接”字,表现了魏武礼贤下士的品格。曹操在中汉末建安时期,力倡“建安风骨”,并带领其子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以诗歌的形式努力表现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达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他所建的“西园”——铜爵园,就是其父子常与文士夜间在此宴会赋诗的地方。“夜接词人赋华屋”一句,就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曹操开创建安文学黄金时代的历史画面。“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二句,主要描写曹操在生产、建设方面的功绩。邺都城池委曲环绕,表明魏国建筑雄伟,后方坚固;农桑林木沿漳河层层密布、“汗漫”无边,说明其农、林生产的发达。在汉末群雄逐鹿的战乱中能辟一农桑昌盛地域实在不易,由此更能显示出曹操治理

国家的雄才大略。在历史上,曹操是蒙垢最多的人物之一。一些持正统观念的史家往往将他打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另册。作为曾二度为相的张说,能够如此高度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是独具胆识、难能可贵的;同时,这一层也表露出诗人追慕魏武,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感情,让读者从对曹操的业绩的追述中体味出诗人理想追求。

  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一词有承接上文“都邑”、引起下文转折的作用,它是邺都外观上最易显示变化的景物。“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目录共灰尘”二句,是从邺都人事变迁的角度来表现其今昔变化的巨大。曹魏时代的“贵臣”已入“高冢”作古,说明其政权的支柱已不复存在;魏武的众多姬妾、歌伎化为尘土,可见供其役使的社会基础也土崩瓦解。“贵臣”、美女的纷纷进入坟墓,它象一面镜子一样,真实地折射

出历史变迁的轨迹,流露出了诗人对曹操文韬武略、宏图大业付之东流的婉惜之情。结尾“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二句,为正面抒怀。“试上”二字表现了诗人欲上而又犹豫的心理——人事变迁,景非昔比,诗人要登上曹操所建铜雀台一览胜迹,但又怕“铜台”因为“人代改”而“为墟”,引发自己更多的惆怅。等到登上“铜台”,果然见出邺都的一切繁华都成为历史,只留下秋风凭吊英雄。“愁杀人”三字是饱蘸感情的点睛之笔,深沉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悲壮的凭吊心情,将一腔不泯的雄心遥寄千载,表现出诗人被贬、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不平之情。诗人紧扣曹操创业的始终线索展开诗情,叠出画面,因此这首诗的感情较之同类作品就更显得慷慨悲壮、深沉含蓄,象羯鼓筝琶一样,摇人心旌,撼人心魄。

  其次,诗歌的结构艺术也颇有独到之处。这首诗是借凭吊古迹而抒发胸臆的怀古之作,诗歌画面都围绕魏武生前、身后诸事展开。开始写魏武生前草创大业,继而写他的文韬武略、治国有方,把他一生的伟绩很简洁地概括于“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四句诗中。“城郭为墟人代改”以下四句着重突出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曹操能够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

辟一邺都繁华之地,而他身后的人们却无法维持邺都的繁荣,可见魏武确实高人一筹,后世多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结尾写铜台秋风,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操临终“遗令”,这样,诗的一起一结就是曹操的一始一终,诗的主体则是曹操的生平业绩、身后境遇,从而展示出诗人结构谋篇的高超才华。

  这首诗在语言和韵律方面也很有特色,诗歌气势恢宏,语言雄健畅朗,一洗梁陈绮丽之风;用韵活泼,全诗十二句,四次换韵,跌宕有致,富于流动多变的音乐美。正如林庚、冯沅君先生所说:“《邺都引》慷慨悲壮,开盛唐七古的先河,与初唐诗风迥异。”开盛唐七古的先河,与初唐诗风迥异。”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86651.html

上一篇: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祈父,予王之爪士。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