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0 11:02:43

出自唐代李賀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傭劚劍等鬈珊肜溲邸Ⅻbr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譯文及注釋

譯文端州石工的手藝真是靈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頂上,猶如腳踏青天割紫雲。硯台削磨均勻,注上水,像滿含的嘴唇,硯台裏花紋隐現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紗帳中白天暖融融,磨動的墨花添春意,輕盈的墨泡和漂動的墨沫散發出松麝的芬芳。墨汁幹潤濃淡,墨腳都均勻穩定,小小硯台裏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潔,沒半點濁渾。用筆尖蘸着墨花,發出細微、清新之聲,那又大又粗的孔硯有什麽值得稱頌!

注釋楊生:硯台的主人。青花紫石硯:有青色紋理的紫石端硯,是唐代的一種名貴硯台。青花:即硯上的“鸲鹆眼”。端州:今廣東高要縣一帶,境内出石硯。“踏天”句:石工登上峰頂開采硯石,好像拿刀割取天上的紫雲一樣。傭(yōng)劊╳án):均勻地削磨。抱水:注滿水。唇:指硯唇,盛水處。苌(cháng)弘:周朝人,傳說他死後三年,血化爲碧玉。這裏形容硯台裏隐約出現的青花紋理,猶如苌弘的碧血。紗帷(wéi):紗帳。這裏指書房。漚(òu):浸泡。沾水磨墨的意思。松麝(shè):磨墨

墨時候發出松麝的芳香。薰(xūn):香氣。膩:潤。薄:淡。重:濃。腳:墨腳,即墨錠下端接觸硯石的部分。勻:均勻穩定。數寸:指硯台上的墨。光秋:形容墨汁猶如光潔的秋空。圓毫:指毛筆。促點:用筆蘸墨時的動作。孔硯:孔子用過的硯台。寬頑:笨頭笨腦。一作“寬碩”。何足雲:不值得稱道。

賞析

  此詩一開頭,就把贊辭獻給青花紫石硯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稱他們“巧”技賽過“神”功。“巧”、“神”這等字眼,用在這裏,卻力透紙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筆描繪采石工人的勞動。唐代開采端硯石的“硯坑”,隻有西江羚羊峽南岸爛柯山(一稱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後稱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龍岩,其中僅下岩石有“青花”。楊生的這個硯,應是下岩所産的“青花紫石”。據宋代無名氏《端溪硯譜》說:“下岩之中,有泉出焉,雖大旱未嘗涸。”又說:“下岩北壁石,蓋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則在岩穴下面那種水流浸淋的環境中操作。所以“踏天磨刀割紫雲”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燈光閃爍在水面上,而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天幕,倒影就像凝雲。開石用錘鑿,李賀既以石爲“雲”,自然就說用“刀割”了。這裏的“

天”可“踏”,“雲”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勞動寫“神”了。

  “傭劚健保壩丁筆撬蛋咽槟ブ握耄皠”是說在石面上雕刻成型。這一句寫磨制雕刻石硯,極言工技的精巧。

  “暗灑苌弘冷血痕”,寫紫石硯上的青花。唐人吳淑《硯賦》說:“有青點如筋頭大,其點如碧玉晶瑩。”人們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莊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這裏以“苌弘冷血痕”來形容硯上的青花。清代朱彜尊說:“沉水觀之,若有萍藻浮動其中者,是曰青花。”(《曝書亭集》)青花在水中才顯出它的美,所以前句用“抱水”。這裏用“暗灑”二字,說的是“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寫把硯放置在書齋中,在天氣暖和的時候試墨。試墨時用水不多,輕磨幾下,墨香已經飄滿了室内。表面上是寫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煙”和“麝香”所制;而實際上是寫硯的好,容易“發墨”。

  “幹膩薄重立腳勻”,仍是寫硯。硯要“扣之無聲”、“磨墨無聲”才是佳品。這塊硯,石質幹(不滲水)而膩(細潤),硯體薄(平扁)而重(堅實穩重),品質極佳。所以在磨墨的時候,硯腳緊貼案上,不側不倚,在那上面磨墨,平穩勻稱。

  “數寸光秋無日昏”,寫墨的色澤很明淨,沒有絲毫的昏暗和朦胧。“數寸”是說硯體不大。李之彥在《硯譜》裏說:“惟斧柯山出者,大不過三四指。”正合“數寸”的說法。所以末句的“寬碩”,剛好與此相對。

  “圓毫促點聲靜新”,是說筆蘸了墨以後變得圓潤飽滿,硯不傷筆毫,拿起筆來點畫,紙上有輕微的細靜清新的聲音,而不是說硯有聲音。這一句由墨寫到筆,但還是歸結到寫硯的美。

  以上對青花紫石硯的贊詞已經足夠了,但詩人意猶未盡,忽然來了一句“孔硯寬頑何足雲”。“寬頑”這個詞,有些版本作“寬碩”,其實用“寬碩”與上文的“數寸”對應得更好。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稱他的出生地爲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爲硯,借以“尊聖”。然而尼山硯并不實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賀在詩的結尾處說“何足雲”,與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對。一起一結,表面上沒有多少意義,實際上是有内在含義的。詩人心中的天平,稱人稱硯,都是有所輕重的。

  這首詩通篇寫硯:硯質,硯色,硯型,硯體,硯品,硯德。而硯的使用,又離不開墨、筆、紙,尤其是墨,所以寫的時候也會涉及。它們雖然是作陪襯的,卻襯托出了青花紫石硯的美。全詩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絡繹而下,如同

纓絡垂下;字句精煉,語言跳躍,沒有一處浪費筆墨,也沒有一處用語晦澀的地方。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硯中的學問,極難寫出這種酣暢淋漓、妥切中肯的詩歌。

創作背景

  端州(今廣東肇慶)石硯,即端硯,石質堅實、細潤,發墨不損毫,利于書寫,而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時曾推爲第一。當時楊生正有這麽一塊青花紫石硯,李賀便欣然命筆,一氣寫下了這首筆飽墨酣的贊美詩。

作者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隐稱爲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出自唐代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劚剑等鬈珊肜溲邸Ⅻbr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译文注释

译文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注释杨生:砚台的主人。青花紫石砚:有青色纹理的紫石端砚,是唐代的一种名贵砚台。青花:即砚上的“鸲鹆眼”。端州:今广东高要县一带,境内出石砚。“踏天”句:石工登上峰顶开采砚石,好像拿刀割取天上的紫云一样。佣(yōng)劊╳án):均匀地削磨。抱水:注满水。唇:指砚唇,盛水处。苌(cháng)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这里形容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犹如苌弘的碧血。纱帷(wéi):纱帐。这里指书房。沤(òu):浸泡沾水磨墨的意思。松麝(shè):磨墨

墨时候发出松麝的芳香。薰(xūn):香气。腻:润。薄:淡。重:浓。脚:墨脚,即墨锭下端接触砚石的部分。匀:均匀稳定。数寸:指砚台上的墨。光秋:形容墨汁犹如光洁的秋空。圆毫:指毛笔。促点:用笔蘸墨时的动作。孔砚:孔子用过的砚台。宽顽:笨头笨脑。一作“宽硕”。何足云:不值得称道。

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的这个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代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说:“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下面那种水流浸淋的环境中操作。所以“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灯光闪烁在水面上,而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天幕,倒影就像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这里的“

天”可“踏”,“云”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佣劚健保坝丁笔撬蛋咽槟ブ握耄皠”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这一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的精巧。

  “暗洒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来形容砚上的青花。清代朱彝尊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所以前句用“抱水”。这里用“暗洒”二字,说的是“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把砚放置在书斋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试墨。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墨香已经飘满了室内表面上是写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际上是写砚的好,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砚要“扣之无声”、“磨墨无声”才是佳品。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品质极佳。所以在磨墨的时候,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在那上面磨墨,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很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和朦胧。“数寸”是说砚体不大。李之彦在《砚谱》里说:“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的说法。所以末句的“宽硕”,刚好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蘸了墨以后变得圆润饱满,砚不伤笔毫,拿起笔来点画,纸上有轻微的细静清新的声音,而不是说砚有声音。这一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写砚的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的赞词已经足够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忽然来了一句“孔砚宽顽何足云”。“宽顽”这个词,有些版本作“宽硕”,其实用“宽硕”与上文的“数寸”对应得更好。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而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这首诗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的使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所以写的时候也会涉及。它们虽然是作陪衬的,却衬托出了青花紫石砚的美。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同

缨络垂下;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没有一处浪费笔墨,也没有一处用语晦涩的地方。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砚中的学问,极难写出这种酣畅淋漓、妥切中肯的诗歌

创作背景

  端州(今广东肇庆)石砚,即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而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为第一。当时杨生正有这么一块青花紫石砚,李贺便欣然命笔,一气写下了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77671.html

上一篇: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