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2 03:07:50

出自南北朝謝靈運的《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惬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譯文及注釋

譯文黃昏和清晨的天氣變換,山水之間的景色如同清靈的光芒。山水的輕靈讓人愉悅,使其在山水之中遊曆而忘記回去。從峽谷出來的時候時間還早,等到上船的時候天氣已經晚了。四周的樹林和山壑中聚積着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着夜晚的天空中飄動。菱葉和荷花在蔚藍的河水中交相呼應,蒲和小麥在一處相依生長着。持着拂塵在南邊的小路上走動,很開心地欣賞東面的門窗。憂慮的東西少了自然覺得沒有煩心事,心情暢快就會覺得很順心。送給希望保養身體的人上面這些話,希望他們能用這個方法來養生。

注釋昏旦:傍晚和清晨。清晖:指山光水色。 娛人:使人喜悅。憺(dàn淡):安閑舒适。這二句出于屈原《九歌·東君》:“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分忘歸”,意思是說山光水色使詩人心曠神怡,以緻樂而忘返。 入舟句:是說乘舟渡湖時天色已晚。 林壑:樹林和山谷。斂:收攏、聚集。暝色:暮色。霏:雲飛貌。這二句是說森林山谷

谷之間到處是一片暮色,飛動的雲霞已經不見了。 芰(jì技):菱。這句是說湖中芰荷綠葉繁盛互相映照着。 蒲稗(bài敗):菖蒲和稗草。這句是說水邊菖蒲和稗草很茂密,交雜生長在一起。 披拂:用手撥開草木。偃(yǎn掩):仰卧。扉(fēi非):門。“愉悅”句是說:愉快地偃息在東軒之内。 澹(dàn淡):同“淡”。這句是說個人得失的考慮淡薄了,自然就會把一切都看得很輕。 意惬(qiè竊):心滿意足。理:指養生的道理。這句是說内心感到滿足,就不違背養生之道。 攝生客:探求養生之道的人。此道:指上面“慮澹”、“意惬”二句所講的道理。

鑒賞

  起首二句即對偶精工而又極爲凝煉,從大處、虛處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山間從清晨的林霧籠罩,到日出之後霧散雲開,再到黃昏時暝色聚合,一天之内不僅氣候冷暖多變,而且峰巒林泉、青山綠水在豔麗的紅日光輝照耀下亦五彩缤紛,明暗深淺,絢爛多姿,變态百出,使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昏旦”、“氣候”,從時間縱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觀覽曆程;“山水”、“清晖”,則從空間橫向上包舉了天地自然的立體全景。而分别着一“變”字、“含”字,則氣候景象之變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均給讀者留下了遐思逸想。兩句看似平常,卻

蘊含博大豐富。

  “清晖”二句,用頂真手法蟬聯而出,承接自然。雖由《楚辭·九歌·東君》中“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句化出,但用在此處,卻十分自然妥帖,完全是詩人特定情境中興會淋漓的真實感受,明人胡應麟雲:“靈運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娛人’之類,雖非鍛煉而成,要皆真積所緻。”(《詩薮·外編》)即指出了詩人并非故意效法前人,而是将由素養中得來的前人的成功經驗,在藝術實踐中觸景而産生靈感,從而自然地或無意識地融化到自己的藝術構思之中。“娛人”,使人快樂;“憺”,安然貌。不說詩人留戀山水,樂而忘返,反說山水娛人,仿佛山水清晖也解人意,主動挽留詩人。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

  “出谷”二句承上啓下:走出山谷時天色還早,及至進入巫湖船上,日光已經昏暗了。這兩句一則點明遊覽是一整天,與首句“昏旦”呼應;同時又暗中爲下文寫傍晚湖景作好過渡。

  以上六句爲第一層,總寫一天遊石壁的觀感,是虛寫、略寫。“林壑”以下六句,則實寫、詳寫湖中晚景:傍晚,林巒山壑之中,夜幕漸漸收攏聚合;天空中飛雲流霞的餘氛,正迅速向天邊凝聚。湖水中,那田田荷葉,重疊葳蕤,碧綠的葉子抹上了一

層夕陽的餘輝,又投下森森的陰影,明暗交錯,相互照映;那叢叢菖蒲,株株稗草,在船槳剪開的波光中搖曳動蕩,左偏右伏,互相依倚。這四句從林巒溝壑寫到天邊雲霞,從滿湖的芰荷寫到船邊的蒲稗,描繪出一幅天光湖色輝映的湖上晚歸圖,進一步渲染出清晖娛人、遊子憺然的意興。這一段的寫法,不僅路線貫穿、井然有序,而且筆觸細膩、精雕細琢,毫發畢肖。在取景上,遠近參差,視角多變,構圖立體感、動态感強;在句法上,兩兩對偶,工巧精美。這一切,都體現出謝詩“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的特點。雖系匠心鍛煉,卻又歸于自然。

  “披拂”二句,寫其舍舟陸行,撥開路邊草木,向南山路徑趨進;到家後輕松愉快地偃息東軒,而内心的愉悅和激動仍未平靜。這一“趨”一“偃”,不僅點明上岸到家的過程,而且極帶感情色彩:天晚趕忙歸家,情在必“趨”;一天遊覽疲勞,到家必“偃”(卧息)。可謂煉字極工。

  末尾四句總上兩層,寫遊後悟出的玄理。詩人領悟出:一個人隻要思慮淡泊,那麽對于名利得失,窮達榮辱這類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輕了;隻要自己心裏常常感到惬意滿足,就覺得自己的心性不會違背宇宙萬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順情适性,随遇而安。詩人興奮之餘,竟想

把這番領悟出的人生真谛,贈予那些講究養生(攝生)之道的人們,讓他們不妨試用這種道理去作推求探索。這種因仕途屢遭挫折、政治失意,而又不以名利得失爲懷的豁達胸襟,在那政局混亂、險象叢生、名士動辄被殺、争權奪利劇烈的晉宋時代,既有遠禍全身的因素,也有志行高潔的一面。而這種随情适性、“慮澹物輕”的養生方法,比起魏晉六朝盛行的服藥煉丹、追慕神仙以求長生的那種“攝生客”的虛妄态度,無疑也要理智、高明得多。因而不能因其源于老莊思想,或以其有玄言的色彩,便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何況在藝術結構上,這四句議論也并未遊離于前面的抒情寫景之外,而是一脈相承的,如箭在弦上,勢在必發。

  此篇除了具有劉勰所指出的那些宋初詩歌的普遍特征之外,還具有兩個明顯的個性特點:一是結構綿密,緊扣題中一個“還”字,寫一天的行蹤,從石壁——湖中——家中,次第井然。但重點工筆描繪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幾句隻從總體上虛寫感受。盡管時空跨度很大,但因虛實詳略得宜,故毫無流水帳的累贅之感。三個層次交關之處,兩次暗透時空線索。如“出谷”收束題目前半,“入舟”引出題目後半“還湖中”;“南徑”明點舍舟陸行,“東扉”暗示到家歇息,并引出“偃”中所

悟之理。針線細密,承轉自然。其次,全詩融情、景、理于一爐,前兩層雖是寫景,但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像“清晖”、“林壑”、“蒲稗”這些自然景物皆寫得脈脈含情,似有人性,與詩人靈犀相通:而詩人一腔“愉悅”之情,亦洋溢跳蕩在這些景物所組成的意象之中。正如王夫之所評:“謝詩……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總含情。”(《古詩評選》)結尾議論,正是“愉悅”之情的理性升華,仿佛水到渠成,勢所必然。前人贊其“舒情綴景,暢達理旨,三者兼長,洵堪睥睨一世。”(黃子雲《野鴻詩的》)信非溢美。全詩充滿了明朗奔放的喜悅情調,确如“東海揚帆,風日流麗。”(《敖陶孫詩評》)難怪連大詩人李白也喜歡引用此詩佳句:“故人贈我我不違,著令山水含清晖。頓驚謝康樂,詩興生我衣。襟前林壑斂瞑色,袖上雲霞收夕霏。”(《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即此亦可見其影響之一斑。

創作背景

  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秋天,謝靈運托病辭去永嘉(治所在今浙江溫州)太守職務,回到故鄉會稽始甯(今浙江上虞)的莊園裏。石壁精舍就是他在北山營立的一處書齋。精舍,即儒者授生徒之處,後人亦稱佛舍爲精舍。此詩當作于元嘉元年至三年(公元424-426年)之間。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年

-433年),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會稽始甯(今浙江上虞),原爲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将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賦》,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還兼通史學,工于書法,翻譯佛經,曾奉诏撰《晉書》。《隋書·經籍志》、《晉書》錄有《謝靈運集》等14種。

出自南北朝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译文注释

译文黄昏和清晨的天气变换,山水之间的景色如同清灵的光芒。山水的轻灵让人愉悦,使其在山水之中游历而忘记回去。从峡谷出来的时候时间还早,等到上船的时候天气已经晚了。四周的树林和山壑中聚积着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着夜晚的天空中飘动。菱叶和荷花在蔚蓝的河水中交相呼应,蒲和小麦在一处相依生长着。持着拂尘在南边的小路上走动,很开心地欣赏面的门窗。忧虑的东西少了自然觉得没有烦心事,心情畅快就会觉得很顺心。送给希望保养身体的人上面这些话,希望他们能用这个方法养生

注释昏旦:傍晚和清晨。清晖:指山光水色。 娱人:使人喜悦。憺(dàn淡):安闲舒适。这二句出于屈原《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分忘归”,意思是说山光水色使诗人心旷神怡,以致乐而忘返。 入舟句:是说乘舟渡湖时天色已晚。 林壑:树林和山谷。敛:收拢、聚集。暝色:暮色。霏:云飞貌。这二句是说森林山谷

谷之间到处是一片暮色,飞动的云霞已经不见了。 芰(jì技):菱。这句是说湖中芰荷绿叶繁盛互相映照着。 蒲稗(bài败):菖蒲和稗草。这句是说水边菖蒲和稗草很茂密,交杂生长在一起。 披拂:用手拨开草木。偃(yǎn掩):仰卧。扉(fēi非):门。“愉悦”句是说:愉快地偃息在东轩之内。 澹(dàn淡):同“淡”。这句是说个人得失的考虑淡薄了,自然就会把一切都看得很轻。 意惬(qiè窃):心满意足。理:指养生的道理。这句是说内心感到满足,就不违背养生之道。 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此道:指上面“虑澹”、“意惬”二句所讲的道理。

鉴赏

  起首二句即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炼,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山间从清晨的林雾笼罩,到日出之后雾散云开,再到黄昏时暝色聚合,一天之内不仅气候冷暖多变,而且峰峦林泉、青山绿水在艳丽的红日光辉照耀下亦五彩缤纷,明暗深浅,绚烂多姿,变态百出,使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历程;“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上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分别着一“变”字、“含”字,则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均给读者留下了遐思逸想。两句看似平常,却

蕴含博大丰富。

  “清晖”二句,用顶真手法蝉联而出,承接自然。虽由《楚辞·九歌·东君》中“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句化出,但用在此处,却十分自然妥帖,完全是诗人特定情境中兴会淋漓的真实感受,明人胡应麟云:“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娱人’之类,虽非锻炼而成,要皆真积所致。”(《诗薮·外编》)即指出了诗人并非故意效法前人,而是将由素养中得来的前人的成功经验,在艺术实践中触景而产生灵感,从而自然地或无意识地融化到自己的艺术构思之中。“娱人”,使人快乐;“憺”,安然貌。不说诗人留恋山水,乐而忘返,反说山水娱人,仿佛山水清晖也解人意,主动挽留诗人。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出谷”二句承上启下:走出山谷时天色还早,及至进入巫湖船上,日光已经昏暗了。这两句一则点明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

  以上六句为第一层,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是虚写、略写。“林壑”以下六句,则实写、详写湖中晚景:傍晚,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收拢聚合;天空中飞云流霞的余氛,正迅速向天边凝聚。湖水中,那田田荷叶,重叠葳蕤,碧绿的叶子上了

层夕阳的余辉,又投下森森的阴影,明暗交错,相互照映;那丛丛菖蒲,株株稗草,在船桨剪开波光中摇曳动荡,左偏右伏,互相依倚。这四句从林峦沟壑写到天边云霞,从满湖的芰荷写到船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兴。这一段的写法,不仅路线贯穿、井然有序,而且笔触细腻、精雕细琢,毫发毕肖。在取景上,远近参差,视角多变,构图立体感、动态感强;在句法上,两两对偶,工巧精美。这一切,都体现出谢诗“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特点。虽系匠心锻炼,却又归于自然。

  “披拂”二句,写其舍舟陆行,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路径趋进;到家后轻松愉快地偃息东轩,而内心的愉悦和激动仍未平静。这一“趋”一“偃”,不仅点明上岸到家的过程,而且极带感情色彩:天晚赶忙归家,情在必“趋”;一天游览疲劳,到家必“偃”(卧息)。可谓炼字极工。

  末尾四句总上两层,写游后悟出的玄理。诗人领悟出: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诗人兴奋之余,竟想

把这番领悟出的人生真谛,赠予那些讲究养生(摄生)之道的人们,让他们不妨试用这种道理去作推求探索。这种因仕途屡遭挫折、政治失意,而又不以名利得失为怀的豁达胸襟,在那政局混乱、险象丛生、名士动辄被杀、争权夺利剧烈的晋宋时代,既有远祸全身的因素,也有志行高洁的一面。而这种随情适性、“虑澹物轻”的养生方法,比起魏晋六朝盛行的服药炼丹、追慕神仙以求长生的那种“摄生客”的虚妄态度,无疑也要理智、高明得多。因而不能因其源于老庄思想,或以其有玄言的色彩,便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何况在艺术结构上,这四句议论也并未游离于前面的抒情写景之外,而是一脉相承的,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

  此篇除了具有刘勰所指出的那些宋初诗歌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两个明显的个性特点:一是结构绵密,紧扣题中一个“还”字,写一天的行踪,从石壁——湖中——家中,次第井然。但重点工笔描绘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几句只从总体上虚写感受。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因虚实详略得宜,故毫无流水帐的累赘之感。三个层次交关之处,两次暗透时空线索。如“出谷”收束题目前半,“入舟”引出题目后半“还湖中”;“南径”明点舍舟陆行,“东扉”暗示到家歇息,并引出“偃”中所

悟之理。针线细密,承转自然。其次,全诗融情、景、理于一炉,前两层虽是写景,但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像“清晖”、“林壑”、“蒲稗”这些自然景物皆写得脉脉含情,似有人性,与诗人灵犀相通:而诗人一腔“愉悦”之情,亦洋溢跳荡在这些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正如王夫之所评:“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古诗评选》)结尾议论,正是“愉悦”之情的理性升华,仿佛水到渠成,势所必然。前人赞其“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黄子云《野鸿诗的》)信非溢美。全诗充满了明朗奔放的喜悦情调,确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敖陶孙诗评》)难怪连大诗人李白也喜欢引用此诗佳句:“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瞑色,袖上云霞收夕霏。”(《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即此亦可见其影响之一斑。

创作背景

  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秋天,谢灵运托病辞去永嘉(治所在今浙江温州)太守职务,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的庄园里。石壁精舍就是他在北山营立的一处书斋。精舍,即儒者授生徒之处,后人亦称佛舍为精舍。此诗当作于元嘉元年至三年(公元424-426年)之间。

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年

-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75685.html

上一篇: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皿虫化为疠,夷俗多所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