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2 00:58:05

出自宋代蘇轼的《送參寥師》

上人學苦空,百念已灰冷。劍頭唯一吷,焦谷無新穎。胡爲逐吾輩,文字争蔚炳?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頹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閱世走人間,觀身卧雲嶺。成酸雜衆好,中有至味永。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譯文及注釋

譯文參寥大師你學習佛法,百念俱無。劍環頭上的小孔仍隻傳來風過的小聲,焦谷上依然沒有新生出小芽。爲什麽要跟我們這些人一樣好作詩歌?你的文章都是文采華美,新出的詩篇如玉屑一樣精美,語句清平而深刻。韓愈談論到張旭狂草時,認爲張旭心中并未屏蔽萬事,反而将其憂愁與不平之氣,統統寓于筆端任其馳騁。韓愈很奇怪高閑浮屠氏的草書,視人身爲丘井。頹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發出像張旭那樣豪邁而不受拘束的氣魄呢?仔細一想其實不然,真實的技巧并不是虛幻的泡影。要想使詩句巧妙,不要嫌惡于空和靜。虛靜因而能懂得萬物之變化,空明所以能接納萬事之境界。閱曆世事行走于人間,隻見栖身于世外雲嶺。鹹味酸味雜列于諸食物裏,其中有着極其隽永的韻味。詩歌與佛法并不相妨

妨礙,上面的話更當允許我說出來。

注釋苦空:佛教認爲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爲苦,一切皆虛無,并非實體,爲空。吷(xuè)血:吹氣聲,表示小而短的聲音。劍首,指劍環頭的小孔。焦谷:火烤幹枯的谷類。穎:子粒的芒殼尖。玉屑:比喻文詞佳美,字字如珠玑飛屑。退之:韓愈,字退之。浮屠人:出家人。詩法:指詩歌與禅法,這兩者并不相悖,而統一于“空靜”,并由此而獲得“至味”和“妙”的境界。請:領受,明确接受。

賞析  此詩取韓愈論高閑上人草書之旨,反其意而論詩,最後落實到“詩法不相妨”上,表達了蘇轼對禅與詩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一般說來,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詩歌則是語言的藝術,二者區别甚大。但在藝術實踐中,詩人以及批評家卻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儀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與李去言》中說: “說禅作詩,本無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無差别”處說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線索可尋。比如,禅與詩都注重對主觀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詩歌亦宣稱“一切景語皆情語”,因而驅遣萬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釋紹嵩在《亞愚江浙紀行詩自序》說:“禅,心慧也;詩,心志也。慧之所之,禅

之所形;志之所之,詩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詩思的不可預測性,禅語和詩語(部分追求“直尋”的作品當是例外)的非邏輯性,都頗能相通。宋代禅學大興,風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學詩渾似學參禅”一類的話頭,成爲一時風氣,而從時間上看,蘇轼這首詩可謂得風氣之先,對後來嚴羽諸人以禅喻詩,分别宗乘等,都不無影響。

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出自宋代苏轼的《送参寥师》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译文注释

译文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

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注释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吷(xuè)血: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剑首,指剑环头的小孔。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颖:子粒的芒壳尖。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退之:韩愈,字退之。浮屠人:出家人。诗法: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请:领受,明确接受。

赏析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

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75352.html

上一篇: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