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7 02:45:06

出自唐代張說的《蜀道後期》

客心争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八十九。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劉逸生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首詩是張說在校書郎任内出使西川時寫的,雖隻寥寥二十字,卻頗能看出他寫詩的技巧和才華。

  一個接受任務到遠地辦事的人,總是懷着對親人的眷戀,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盤算着回歸的日期,這種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張說能把這種幽隐的心情“發而爲詩”,而且壓縮在兩句話裏,卻不簡單。

  “客心争日月,來往預期程。”“客心”是旅外遊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時間進行一場争奪戰。這“争”字實在寫得好,把處在這種地位的遊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來了。“來往預期程”,是申說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緣故。公府的事都有個時間規定,那就要事先進行準備,作出計劃,所以說是“預”。十個字把詩人當時面臨的客觀情況,心裏的籌劃、掂量,都寫進去了,簡煉明白,手法很高明。

  這十個字又是下文的伏筆。本來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緊湊的,然而詩人回歸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時回洛陽。他是洛陽人,在洛陽有家,預期回歸,與家人團聚。

  下文忽然來個大轉折:“秋風不相待,先至

至洛陽城。”不料情況突變,原定秋前趕回洛陽的希望落空了。遊子之心,當然怅惘。然而詩人卻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繞開一筆,埋怨起秋風來了:這秋風呵,也是夠無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徑自先回洛陽城去了。

  這一筆,妙在避開了率直無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風形容爲“無情的秋風”。這秋風先至,自然要引起許多煩惱。可以試想,秋風一至洛陽,親人們必然要翹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約的苦衷就更不用說了。淡淡一筆,情緻隽永深厚。

  在這裏,詩人到底是埋怨秋風,還是抒發心中的煩惱?詩中沒有明說,頗費人尋繹,正是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不過可以想見,詩人對于這次情況的突然變化,确實感到意外,或有點不滿,不過他用的是“含蓄”的語言罷了。

  張說早些時就寫過一首《被使在蜀》詩:“即今三伏盡,尚自在臨邛。歸途千裏外,秋月定相逢。”歸期定在秋月,即此詩所謂“預期程”。不料時屆秋令,秋風已起,比詩人“先至洛陽城”,他卻落後了,即詩題所謂“後期”。秋風本是按時而起,無所謂“先”;隻因詩人歸期“後”了,便顯出秋風的“先”來。兩首合看,于詩中的情味當有更深的體會。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武則天天授年間(

年九月—692年三月),其時詩人任校書郎,曾兩度奉使入西蜀。詩人本已預期規程,卻因事而被迫推遲,因而創作此詩。

作者簡介

張說(667年~730年)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範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出自唐代张说《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十九。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

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天授年间(

年九月—692年三月),其时诗人任校书郎,曾两度奉使入西蜀。诗人本已预期规程,却因事而被迫推迟,因而创作此诗。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74022.html

上一篇: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在我闼兮,履我发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