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4 05:22:11

出自唐代李白的《下途歸石門舊居》

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傷别情。将欲辭君挂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此心郁怅誰能論,有愧叨承國士恩。雲物共傾三月酒,歲時同餞五侯門。羨君素書嘗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餘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遊仙山。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别有日月天。俯仰人間易凋朽,鍾峰五雲在軒牖。惜别愁窺玉女窗,歸來笑把洪崖手。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煉液栖其間。凝神閉氣昔登攀,恬然但覺心緒閑。數人不知幾甲子,昨夜猶帶冰霜顔。我離雖則歲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别君莫道不盡歡,懸知樂客遙相待。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鸾駕鶴又複遠。何必長從七貴遊,勞生徒聚萬金産。挹君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譯文及注釋

譯文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是難以抑制别離時的傷情。就要告别您揚帆而去,離魂正萦繞着春郊的樹叢。此時我心中的郁結有誰知曉呢?真是有愧于當初承受您對我以國士相待的恩情。爲賞春我們一起在春城三月暢飲,每當迎接節候,我們一起接受王公貴族的宴請。我常常羨慕您案上擺滿素帛道書,那上面的朱字與素帛就像雲霞在空中相映。我也曾爲學道

道而鑽研道經與學仙,往往夢中都在仙山上遊行。總盼着有一天會得道解脫而玉,進入那壺中别有日月的仙境。人生本來短暫,如花一樣易于凋零,又如同這窗前鍾山上的白雲,飄忽聚散不定。前次傷别是您去嵩山玉女窗訪仙學道,歸來時我興奮地對您這洪崔仙子握手相迎。隐居山,隐居寺,那裏曾留下陶公當年煉丹修行的蹤影。當初我誠心誠意地攀登在那裏,頓時覺得心曠神擡,恬然清靜。那裏一些人己長壽得說不清自己的年齡,一個個肌膚如冰雪,還帶着處子的面容。自從我離開那裏,一年年的發生了變化,但今天我還是能夠将那一木一石辨清。莫要悲傷今天的相别不能盡歡,我預料那裏自有詩酒爲東的朋友對我遠接高迎。石門就像《桃花源記》裏描寫的那樣,到處是溪水繞着桃花。我要訪問的人家也是不知有漢,有唐,更不知世間的情景。不知從那裏弄來的雞肉、豬羊招待我,人家周圍是一片片桑麻叢生。他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外,有時又騎彎駕鶴,不知道他們的遊蹤。有這麽好的地方,我何必整天和那些權貴們打交道呢?費心巨力,即使能聚萬貫家産也是徒勞無用。告别您,長相思,往日的歡聚就像雲散雨停。要想知道我在此别離時心情有多悲傷,您可以看看那傍晚的楊柳在春風中依依舞動的情景。

注釋⑴

按《太平府志》:橫望山,在當塗縣東六十裏。春秋楚子重伐吳,至于橫山,即此山也。實爲金陵朝對之山。《真诰》稱其石形瓌奇,洞穴盤纡,陶隐居嘗栖遲此地煉丹,故有陶公讀書堂、石門、古祠、灰井、丹爐諸遺迹。書堂今爲澄心寺。石門山水尤奇;盤道屈曲,沿磴而入,峭壁二裏,夾石參天,左擁右抱,羅列拱揖,高者抗層霄,下者入衍奧。中有玉泉嵌空,淵淵而來,春夏霖潦奔馳,秋冬澄流一碧,萦繞如練。觀詩中所稱隐居山寺、“陶公煉液”、“石門流水”諸句,知石門舊居,蓋在其處矣。⑵虞炎詩:“聚學從煙郊,栖遁事環荜。”⑶五侯,五侯七貴,泛指達官顯貴。⑷《神仙傳》:王烈入河東抱犢山中,見一石室,中有素書兩卷。按:古人以絹素寫書,故謂書曰“素書”。含丹者,書中之字,以朱寫之,白者絹色,丹白相映,爛然如霞矣。⑸江淹詩:“一時排冥筌。”闵赤如注:冥,理也。筌,迹也。言理、迹雙遣也。一說:冥,幽也。筌,迹也。冥筌,道中幽冥之迹也。⑹《漢書·郊祀志》:天子曰:“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顔師古注:“屣,小履。脫屣者,言其便易無所顧也。”《列仙傳》:王子喬乘白鶴駐山頭,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⑺《靈台治中錄》:“施存,魯人,學大丹

之道三百年,十煉不成,唯得變化之術。後遇張申爲雲台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爲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内,自號壺天,人謂曰壺公。”⑻《名山洞天福地記》:鍾山,周回一百裏,名朱湖太生之天,在潤州上元縣。五雲,五色雲也。⑼玉女窗,在嵩山。洪崖,三皇時伎人得仙者。《廣博物志》:青城山洞,周回二千裏,昔洪崖先生服琅環之華而隐,代爲青城真人。⑽《因話錄》:宣州當塗隐居山岩,即陶貞白煉丹所也。爐迹猶在,後爲佛舍。⑾《左傳》: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绛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于食,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⑿桃花注水、雞豕桑麻,比之秦人之桃源也。⒀《莊子》:“翛然而往,翛然而來。”陸德明《音義》:“翛,音蕭。徐音叔。李音悠。向雲:翛然,自然無心而自爾之義。郭、崔雲:往來不難之貌。”⒁江淹《别賦》:“駕鶴上漢,骖鸾騰天。”⒂七貴,泛指達官顯貴。庾信詩:“惜無萬金産、東求滄海君。”⒃挹,即“揖”也。古字通用。

鑒賞

  此詩開篇雲:“吳山高、越山青,握手無言傷别情。将欲辭君挂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村。”結尾雲:“挹君

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可謂感人至深,然則别人之義卻不見于題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揚李白性格中天真脫俗的一面,批評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後落腳在對李白臨終那年寫的《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的诠釋上。他對這首向來不受重視的詩評價極高,視之爲李白的覺醒之作和一生的總結,說它表明“李白從農民腳踏實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從而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整個市儈社會”“訣别”了。

  全詩可分爲三段,下面就逐段進行分析。

  詩的開頭五句,是寫李白與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形。“吳山高,越水清。”這是點出告别的地理環境,在吳山越水之際。此地應指的是茅山(在今江蘇句容縣),而不是橫望山(在今安徽當塗縣東六十裏)。因茅山在東漢以來,就是道教的聖地和中心,而且在吳山越水之間。南朝道士陶弘景所隐居之地,據《南史》本傳中說是在“句容之句曲山”,即茅山。《弘志句容縣志》中記載,陶弘景的隐居之所和煉丹之處也都在茅山。元丹丘在天寶末到江東訪道,當在茅山而不是橫望山。此五句說,在吳山越水之間的茅山,李白緊緊握着老友元丹丘的手,在默默無言地告别,馬上就要乘船離去了,但是他的心還萦繞在老友的

身邊不忍離去,河岸邊但見煙繞郊樹,情景凄迷,一派黯然傷别的氣氛。

  這對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在無言泣别之際,幾十年交往的情景,都油然湧向心頭。以下十四句是他們對往事的回憶。

  首先是李白和元丹丘在長安交遊的回憶。元寶元年(公元742),元丹丘入長安爲西京大昭成觀威儀,他曾通過玉真公主(唐玄宗的禦妹)将李白推薦給唐玄宗。玄宗一開始像對國士一樣對待李白。李白初到皇宮被召見時,玄宗皇帝“降辇步迎,如見園、绮。……遂直翰林,專掌密命。”(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李白對元丹丘這一推薦之恩,終生都不會忘記的,所以在這首贈給元丹丘的詩中,首先就提到這件事。當時二人同在長安。春天,他們一同在長安酒市中飲酒;年節時,他們又一麗封王公顯貴家裏去赴宴。接着又回憶他們一同求仙學道的事。李白非常羨慕元丹丘道書滿架,素書滿案。在潔白絹素上寫滿了朱色的字迹的道經和符箓,在李白看來竟如霞光一樣的燦爛。“餘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遊仙山。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别有日月天。”這段文字是李白當時熱衷道教神仙的忠實寫照。“窮冥筌”就是探索成仙得道的奧妙和絕竅。“脫屣’是說抛棄塵俗的牽挂,就像脫去鞋子一樣,不值得留戀。“壺

中”句是引用了一則道教神仙故事。有一個叫施存的人學道,邂見一個叫張申的老人。此老人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能變化爲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可宿壺内。此人自號爲“壺天”,别人稱他爲“壺公”(見《靈台冶中錄》,《後漢書·費長房傳》亦載此事,文字有所不同)。這裏“壺中”指的是不同于人世間的神仙世界,所以說是“别有日月天”。李白爲什麽這樣熱衷于神仙道教?一方面固然是因爲在人間“行路難”,“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在政治上遭到慘重的失敗才不得不遁入道流。另一方面是道教的神仙世界,确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對于在現實中遭受挫折,受到壓抑的人們,道教的神仙世界無疑是他們展現精神自由的理想天國。在這裏他們受傷的心靈可以得到慰藉,疲憊的身心可以暫時得到休息和恢複。

  從“俯仰人間”以下四句,寫的是李白與元丹丘從嵩山分别以來到今日茅山相逢的經曆。“易凋朽”句,是感歎人生時光易失,二人相别之久;“锺峰五雲”句是即目抒情,同時以青山的不朽感慨人生的易朽。“锺峰”是指金陵的锺山,茅山離金陵不遠,晴日镳山在茅山可見。“五雲”是指茅山的五雲峰,二峰在元丹丘茅山的隐居處的窗口上即目可見。“玉女窗”是嵩山峰頂上的一處名勝風

景,此處代指嵩山。“洪崖”是道教中的仙人,此指元丹丘。開元中,李白曾從元丹丘在嵩山求仙學道,他們曾一同遊過嵩山上的玉女窗等風景名勝。後來二人就分别了。如今他們又在道教名山茅山上會面怎能不令人把手高興呢?以上是本詩的第一段,寫李白與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景,并回憶了幾十年的友好交往,二人在長安的交遊,一同求仙學道具的經曆,昔日從嵩山分手,今日在茅山重逢等種種情景。

  從“隐居寺”至“遙相待”十一句,是本詩的第二段。描寫回憶李白與老朋友見面、重遊茅山的情景和感慨。

  “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煉液栖其間。”陶公是指道教茅山宗的開山人陶弘景。他曾在茅山長期隐居煉丹。隐居寺,隐居山自然都是在茅山。此句中的陶公,當也有暗喻元丹丘的意思,說他在茅山修道煉丹。“靈神閉氣昔登攀,恬然但覺心緒閑。”此二句是說李白年輕時曾攀登過茅山,那時是步履輕健,如走平地,覺得非常輕松。言外之意是說自己的腰腳如今已大不如昔了。“數人不知幾甲子,昨來猶帶冰霜顔。”此二句是指此次重見面的茅山幾個老朋友,他們如今也都是滿頭霜雪,鬓發皆白了。“幾甲子”,即幾百歲之意,一甲子是六十年。說不知道他們有“幾甲子”,是故意神而奇之。猶如說他

們是“老神仙”,不知道他們有多大歲數。“我離雖則歲物改,如今了然識所在。”此二句說,我離開這裏的年歲已久,雖然時過景遷,許多地方和景物都改變了模樣,但是,對以前的舊遊處,我還是能清楚地辨認出來。郭沫若将“如今了然識所在”一句,解釋成“表明李白是覺悟了,要和一切迷信幻想脫離了。”(《李白與杜甫》第91頁)這顯然是望文生義,是不符合此詩原意的。“别君莫遭不盡歡,懸知樂客遙相待。”意即這次重遊雖然時間倉促,旋即告别,君莫要因沒有盡歡而感到歉意,在我未來之前你就早做好了迎接我的準備,你的好客之情我是早就予料到的。

  從“石門流水”以下的十二句,是本詩的第三段。寫李白辭别元丹丘将要回到石門舊居的情況和感想。緊扣了此詩的題目,《下途歸石門舊居》。石門竟在何處?這是一個頗有争議的問題。清人王琦說此詩中的石門在橫望山。我們不同意他的說法。沖國叫石門和石門山的地方甚多,有十幾處,在李白的詩中就有丘家中去,也不會将朋友的家說成是自己的舊居。魯郡石門,薄李白東魯的家很近,極有可能有舊居在那裏,但與此詩中所寫的石門不合。詩中寫道:“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詩中的石門,顯然

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翻版“不知”二句,顯然是《桃花源記》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改寫。李白所說的“秦人家”當是指桃花源一類的避世之所,決非是他,魯郡故居附近的石門山。而應是李白所一直豔羨的南朝山水詩人所最喜遊覽的永嘉石門。“康樂上官去,永嘉遊石門。江亭有孤嶼,千載迹猶存。”(《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别》)“缙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挂北鬥,莫窮此水端。噴壁灑素雪,空潆:生晝寒。”(《送王屋山人魏萬至王屋》)這個永嘉石門的所在地,就是道書中所謂的“元鶴洞天”、“乃三十六洞天第三十”(《浙江通志·處州·青田縣》)的道教勝地,又是謝靈運筆下的名勝之地,當然也是李白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了。所以詩中說;“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鸾駕鶴又複遠。”就是說他要逃遁世事,遠離人間,乘鸾駕鶴,遠遠地飛向神仙世界。所以說,詩中的石‘門,不可能是他東魯故家附近的魯郡石門,而隻能是桃源仙境、門,不可能是他東魯故家附近的魯郡石門,而隻能是桃源仙境、神仙洞天的永嘉石門。

  這樣,詩題中的“下途”二字也好解釋了,就是離開茅山李一自所要去的下一站,就是永嘉“石門舊居”,因李白多次在浙東漫遊,永嘉石

門也有他的舊居,是極可能的。“何必”二句,顯示李白藐視權貴、輕視富貴的思想,表現了李白受道家影響所形成的曠達超脫、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可以說這是道教影響,所給予李白的積極面。

  “揖君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雲遊”一句,郭沫若解釋說“這不僅是對于吳筠的訣别,而是對于神仙迷信的訣别。……更可以是說對于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整個市儈社會的訣别。”(《李白與杜甫》第98頁)這樣解釋雖可以拔高李白的思想境界,但可惜大違詩人的原意。李白的意思不過是與老朋友元丹丘揖别而去,從此他們就像雲飛雨散一樣,天各一方,彼此隻有兩地長相思了。僅此而已,并沒有與道教神仙、與市儈社會訣别的微言大義。因爲在魏晉以後的中國封建社會裏,儒、道、釋三教的思想就像是思想血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流動在每個中國文人的血脈裏,隻不過各種思想成分的比例在各個人身上不同罷了。或者是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各種思想在他心中的地位,發生了此漲彼落或彼漲此落的變化,但決無完全向某一思想訣别之說。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李白此詩最後二句所說。“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這本來是說他相思别離之情思,綿綿不絕,如同春天的柳絲一樣堅韌,不

易折斷。我們也可以借此解釋,說他對道教的感情,就如綿軟的柳絲一樣的細長堅韌,是很不容易折斷的。盡管在他的晚年對道教的神仙迷信确實有所覺悟,但他對道教仍還是一往而情深。

創作背景

  李白天寶九載(750)曾隐居在此石門,故稱石門舊居,此詩爲天寶十三載(754)在金陵時作。王琦注:“題下似缺别人字。”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曾認爲此詩爲李白逝世之年與吳筠訣别之作。安旗先生《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又認爲是李白别其友人元丹丘所作。但都不能作爲确論。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出自唐代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凝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数人不知几甲子,昨夜犹带冰霜颜。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译文注释

译文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是难以抑制别离时的伤情。就要告别您扬帆而去,离魂正萦绕着春郊的树丛。此时我心中的郁结有谁知晓呢?真是有愧于当初承受您对我以国士相待的恩情。为赏春我们一起在春城三月畅饮,每当迎接节候,我们一起接受王公贵族的宴请。我常常羡慕您案上摆满素帛道书,那上面的朱字与素帛就像云霞在空中相映。我也曾为学道

道而钻研道经与学仙,往往梦中都在仙山上游行。总盼着有一天会得道解脱而玉,进入那壶中别有日月的仙境。人生本来短暂,如花一样易于凋零,又如同这窗前钟山上的白云,飘忽聚散不定。前次伤别是您去嵩山玉女窗访仙学道,归来时我兴奋地对您这洪崔仙子握手相迎。隐居山,隐居寺,那里曾留下陶公当年炼丹修行的踪影。当初我诚心诚意地攀登在那里,顿时觉得心旷神抬,恬然清静。那里一些人己长寿得说不清自己的年龄,一个个肌肤如冰雪,还带着处子的面容。自从我离开那里,一年年的生了变化,但今天我还是能够将那一木一石辨清。莫要悲伤今天的相别不能尽欢,我预料那里自有诗酒为东的朋友对我远接高迎。石门就像《桃花源记》里描写的那样,到处是溪水绕着桃花。我要访问的人家也是不知有汉,有唐,更不知世间的情景。不知从那里弄来的鸡肉、猪羊招待我,人家周围是一片片桑麻丛生。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外,有时又骑弯驾鹤,不知道他们的游踪。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何必整天和那些权贵们打交道呢?费心巨力,即使能聚万贯家产也是徒劳无用。告别您,长相思,往日的欢聚就像云散雨停。要想知道我在此别离时心情有多悲伤,您可以看看那傍晚的杨柳在春风中依依舞动的情景。

注释⑴

按《太平府志》: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六十里。春秋楚子重伐吴,至于横山,即此山也。实为金陵朝对之山。《真诰》称其石形瓌奇,洞穴盘纡,陶隐居尝栖迟此地炼丹,故有陶公读书堂、石门、古祠、灰井、丹炉诸遗迹。书堂今为澄心寺。石门山水尤奇;盘道屈曲,沿磴而入,峭壁二里,夹石参天,左拥右抱,罗列拱揖,高者抗层霄,下者入衍奥。中有玉泉嵌空,渊渊而来,春夏霖潦奔驰秋冬澄流一碧,萦绕如练。观诗中所称隐居山寺、“陶公炼液”、“石门流水”诸句,知石门旧居,盖在其处矣。⑵虞炎诗:“聚学从烟郊,栖遁事环荜。”⑶五侯,五侯七贵,泛指达官显贵。⑷《神仙传》:王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中有素书两卷。按:古人以绢素写书,故谓书曰“素书”。含丹者,书中之字,以朱写之,白者绢色,丹白相映,烂然如霞矣。⑸江淹诗:“一时排冥筌。”闵赤如注:冥,理也。筌,迹也。言理、迹双遣也。一说:冥,幽也。筌,迹也。冥筌,道中幽冥之迹也。⑹《汉书·郊祀志》:天子曰:“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颜师古注:“屣,小履。脱屣者,言其便易无所顾也。”《列仙传》:王子乔乘白鹤驻山头,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⑺《灵台治中录》:“施存,鲁人,学大丹

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⑻《名山洞天福地记》:钟山,周回一百里,名朱湖太生之天,在润州上元县。五云,五色云也。⑼玉女窗,在嵩山。洪崖,三皇时伎人得仙者。《广博物志》: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昔洪崖先生服琅环之华而隐,代为青城真人。⑽《因话录》:宣州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炉迹犹在,后为佛舍。⑾《左传》: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⑿桃花注水、鸡豕桑麻,比之秦人之桃源也。⒀《庄子》:“翛然而往,翛然而来。”陆德明《音义》:“翛,音萧。徐音叔。李音悠。向云:翛然,自然无心而自尔之义。郭、崔云:往来不难之貌。”⒁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⒂七贵,泛指达官显贵。庾信诗:“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⒃挹,即“揖”也。古字通用

鉴赏

  此诗开篇云:“吴山高、越山青,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村。”结尾云:“挹君

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可谓感人至深,然则别人之义却不见于题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扬李白性格中天真脱俗的一面,批评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后落脚在对李白临终那年写的《下途归石门旧居》一诗的诠释上。他对这首向来不受重视的诗评价极高,视之为李白的觉醒之作和一生的总结,说它表明“李白从农民脚踏实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从而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诀别”了。

  全诗可分为三段,下面就逐段进行分析

  诗的开头五句,是写李白与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形。“吴山高,越水清。”这是点出告别的地理环境,在吴山越水之际。此地应指的是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而不是横望山(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六十里)。因茅山在东汉以来,就是道教的圣地和中心,而且在吴山越水之间。南朝道士陶弘景所隐居之地,据《南史》本传中说是在“句容之句曲山”,即茅山。《弘志句容县志》中记载,陶弘景的隐居之所和炼丹之处也都在茅山。元丹丘在天宝末到江东访道,当在茅山而不是横望山。此五句说,在吴山越水之间的茅山,李白紧紧握着老友元丹丘的手,在默默无言地告别,马上就要乘船离去了,但是他的心还萦绕在老友的

身边不忍离去,河岸边但见烟绕郊树,情景凄迷,一派黯然伤别的气氛。

  这对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在无言泣别之际,几十年交往的情景,都油然涌向心头。以下十四句是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首先是李白和元丹丘在长安交游的回忆。元宝元年(公元742),元丹丘入长安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他曾通过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御妹)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玄宗一开始像对国士一样对待李白。李白初到皇宫被召见时,玄宗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遂直翰林,专掌密命。”(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李白对元丹丘这一推荐之恩,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所以在这首赠给元丹丘的诗中,首先就提到这件事。当时二人同在长安。春天,他们一同在长安酒市中饮酒;年节时,他们又一丽封王公显贵家里去赴宴。接着又回忆他们一同求仙学道的事。李白非常羡慕元丹丘道书满架,素书满案。在洁白绢素上写满了朱色的字迹的道经和符箓,在李白看来竟如霞光一样的灿烂。“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这段文字是李白当时热衷道教神仙的忠实写照。“穷冥筌”就是探索成仙得道的奥妙和绝窍。“脱屣’是说抛弃尘俗的牵挂,就像脱去鞋子一样,不值得留恋。“壶

中”句是引用了一则道教神仙故事。有一个叫施存的人学道,邂见一个叫张申的老人。此老人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能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可宿壶内。此人自号为“壶天”,别人称他为“壶公”(见《灵台冶中录》,《后汉书·费长房传》亦载此事,文字有所不同)。这里“壶中”指的是不同于人世间的神仙世界,所以说是“别有日月天”。李白为什么这样热衷于神仙道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在人间“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在政治上遭到惨重的失败才不得不遁入道流。另一方面是道教的神仙世界,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对于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受到压抑的人们,道教的神仙世界无疑是他们展现精神自由的理想天国。在这里他们受伤的心灵可以得到慰藉,疲惫的身心可以暂时得到休息恢复

  从“俯仰人间”以下四句,写的是李白与元丹丘从嵩山分别以来到今日茅山相逢的经历。“易凋朽”句,是感叹人生时光易失,二人相别之久;“锺峰五云”句是即目抒情,同时以青山的不朽感慨人生的易朽。“锺峰”是指金陵的锺山,茅山离金陵不远,晴日镳山在茅山可见。“五云”是指茅山的五云峰,二峰在元丹丘茅山的隐居处的窗口上即目可见。“玉女窗”是嵩山峰顶上的一处名胜风

景,此处代指嵩山。“洪崖”是道教中的仙人,此指元丹丘。开元中,李白曾从元丹丘在嵩山求仙学道,他们曾一同游过嵩山上的玉女窗等风景名胜。后来二人就分别了。如今他们又在道教名山茅山上会面怎能不令人把手高兴呢?以上是本诗的第一段,写李白与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景,并回忆了几十年的友好交往,二人在长安的交游,一同求仙学道具的经历,昔日从嵩山分手,今日在茅山重逢等种种情景。

  从“隐居寺”至“遥相待”十一句,是本诗的第二段。描写回忆李白与老朋友见面、重游茅山的情景和感慨。

  “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陶公是指道教茅山宗的开山人陶弘景。他曾在茅山长期隐居炼丹。隐居寺,隐居山自然都是在茅山。此句中的陶公,当也有暗喻元丹丘的意思,说他在茅山修道炼丹。“灵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此二句是说李白年轻时曾攀登过茅山,那时是步履轻健,如走平地,觉得非常轻松。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腰脚如今已大不如昔了。“数人不知几甲子,昨来犹带冰霜颜。”此二句是指此次重见面的茅山几个老朋友,他们如今也都是满头霜雪,鬓发皆白了。“几甲子”,即几百岁之意,一甲子是六十年。说不知道他们有“几甲子”,是故意神而奇之。犹如说他

们是“老神仙”,不知道他们有多大岁数。“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识所在。”此二句说,我离开这里的年岁已久,虽然时过景迁,许多地方和景物都改变了模样,但是,对以前的旧游处,我还是能清楚地辨认出来。郭沫若将“如今了然识所在”一句,解释成“表明李白是觉悟了,要和一切迷信幻想脱离了。”(《李白与杜甫》第91页)这显然是望文生义,是不符合此诗原意的。“别君莫遭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意即这次重游虽然时间仓促,旋即告别,君莫要因没有尽欢而感到歉意,在我未来之前你就早做好了迎接我的准备,你的好客之情我是早就予料到的。

  从“石门流水”以下的十二句,是本诗的第三段。写李白辞别元丹丘将要回到石门旧居的情况和感想。紧扣了此诗的题目,《下途归石门旧居》。石门竟在何处?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清人王琦说此诗中的石门在横望山。我们不同意他的说法。冲国叫石门和石门山的地方甚多,有十几处,在李白的诗中就有丘家中去,也不会将朋友的家说成是自己的旧居。鲁郡石门,薄李白东鲁的家很近,极有可能有旧居在那里,但与此诗中所写的石门不合。诗中写道:“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诗中的石门,显然

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翻版“不知”二句,显然是《桃花源记》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改写。李白所说的“秦人家”当是指桃花源一类的避世之所,决非是他,鲁郡故居附近的石门山。而应是李白所一直艳羡的南朝山水诗人所最喜游览的永嘉石门。“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喷壁洒素雪,空潆:生昼寒。”(《送王屋山人魏万至王屋》)这个永嘉石门的所在地,就是道书中所谓的“元鹤洞天”、“乃三十六洞天第三十”(《浙江通志·处州·青田县》)的道教胜地,又是谢灵运笔下的名胜之地,当然也是李白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了。所以诗中说;“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就是说他要逃遁世事,远离人间,乘鸾驾鹤,远远地飞向神仙世界。所以说,诗中的石‘门,不可能是他东鲁故家附近的鲁郡石门,而只能是桃源仙境、门,不可能是他东鲁故家附近的鲁郡石门,而只能是桃源仙境、神仙洞天的永嘉石门。

  这样,诗题中的“下途”二字也好解释了,就是离开茅山李一自所要去的下一站,就是永嘉“石门旧居”,因李白多次在浙东漫游,永嘉石

门也有他的旧居,是极可能的。“何必”二句,显示李白藐视权贵、轻视富贵的思想表现了李白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旷达超脱、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可以说这是道教影响,所给予李白的积极面。

  “揖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云游”一句,郭沫若解释说“这不仅是对于吴筠的诀别,而是对于神仙迷信的诀别。……更可以是说对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的诀别。”(《李白与杜甫》第98页)这样解释虽可以拔高李白的思想境界,但可惜大违诗人的原意。李白的意思不过是与老朋友元丹丘揖别而去,从此他们就像云飞雨散一样,天各一方,彼此只有两地长相思了。仅此而已,并没有与道教神仙、与市侩社会诀别的微言大义。因为在魏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道、释三教的思想就像是思想血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流动在每个中国文人的血脉里,只不过各种思想成分的比例在各个人身上不同罢了。或者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各种思想在他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此涨彼落或彼涨此落的变化,但决无完全向某一思想诀别之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李白此诗最后二句所说。“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这本来是说他相思别离之情思,绵绵不绝,如同春天的柳丝一样坚韧,不

易折断。我们也可以借此解释,说他对道教的感情,就如绵软的柳丝一样的细长坚韧,是很不容易折断的。尽管在他的晚年对道教的神仙迷信确实有所觉悟,但他对道教仍还是一往而情深。

创作背景

  李白天宝九载(750)曾隐居在此石门,故称石门旧居,此诗为天宝十三载(754)在金陵时作。王琦注:“题下似缺别人字。”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曾认为此诗为李白逝世之年与吴筠诀别之作。安旗先生《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又认为是李白别其友人元丹丘所作。但都不能作为确论。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71127.html

上一篇: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一鞭清晓喜还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