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2 06:43:56

出自南北朝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鹹陽。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征師 一作:征騎)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爲國殇。譯文及注釋

譯文  緊急征召的文書從邊塞崗亭傳來,戰争爆發的消息已經傳到京都。被征召的騎兵駐紮在廣武縣,将兵分幾路解救被困的朔方。肅殺的秋天雖然十分寒冷,但戰士們的戰鬥豪情絲毫沒有減弱,他們手裏的弓箭更加強勁了。但敵人的戰陣也精銳而堅強。天子聽到敵兵氣焰嚣張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親臨戰場與敵人一搏。戰争十分激烈,傳送軍情戰況的使者往來不絕。軍隊沿石徑行進,如雁飛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過橋梁,如遊魚前後連貫。軍樂流露出漢人的情思,戰士們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他們冒着疾風沖鋒陷陣,戰場上的沙礫被揚起,随風飄蕩。因爲天氣寒冷,馬毛都像刺猬一樣縮成一團,角弓也拉不開了。但在時局危險的時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節操;天下亂的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忠良。戰士們爲回報君主之恩,都奮力拼殺,不顧自己的性

性命安危。身死之後,他們會成爲爲國犧牲的光榮的烈士。

注釋《代出自薊北門行》是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此詩通過邊庭緊急戰事和邊境惡劣環境的渲染,突出表現了壯士從軍衛國、英勇赴難的壯志和激情。薊,古代燕國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羽檄(xí):古代的緊急軍事公文。邊亭:邊境上的瞭望哨。烽火:邊防告警的煙火,古代邊防發現敵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報警。鹹陽: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征師:征發的部隊。一作“征騎”。屯:駐兵防守。廣武:地名,今山西代縣西。朔方:漢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區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嚴秋:肅殺的秋天。這句的意思是弓弦與箭杆都因深秋的幹燥變得強勁有力。虜陣:指敵方的陣容。虜,古代對北方入侵民族的惡稱。天子按劍怒:指天子聞警後大怒。使者句:意思是軍情緊急,使者奔走于路,絡繹不絕,遙相望見。雁行:排列整齊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樣。緣,沿着。魚貫:遊魚先後接續。飛梁:淩空飛架的橋梁。蕭鼓:兩種樂器,此指軍樂。流漢思:流露出對家國的思念。旌(jīng)甲:旗幟、盔甲。礫(lì):碎石。縮:蜷縮。蝟:刺猬。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投軀:舍身;獻身。國殇(shāng):爲國犧牲的人。

賞析

  詩開頭就表現了

邊亭告警的緊急情況:“羽檄起邊亭,烽火入鹹陽。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敵方入侵的信息接連傳入京城,漢軍征集馬隊,屯駐廣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兩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見義法,強化了軍情的危急。後兩句爲一觸即發的生死搏鬥埋下了伏筆。

  詩進而表現了胡焰嚣張,天子震怒的嚴重局勢:“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胡方利用深秋弓堅矢勁,大舉入犯,漢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戰,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将展開,很能喚起讀者的興趣。

  接着用兩聯工整對句極寫漢軍準備投入戰鬥的壯闊場面,頗有先聲奪人氣勢。“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粱。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石徑迂折,飛粱直跨,大軍行進,秩序井然。但聞箫鼓中傳出漢軍的豪情壯思,旌甲上沾滿胡地的霜露雪花。前兩句用雁行、魚貫兩個比喻刻畫漢軍跋涉辛苦,紀律嚴明的英雄風貌。後兩句則突出将士們戰勝惡劣環境的大無畏精神。緣、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傳神點睛作用。

  然後着重描寫進入實戰狀态時氣候劇變的特殊情況:“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疾風沖塞而起,沙礫滿天飄揚。戰馬瑟縮,不能奔馳,勁弓凍結,難以開張。

這四句把邊塞風光與戰地生活緊緊銜聯,很自然地爲英勇頑強的壯士安排好一個典型環境,使他們在艱苦條件下表現的可貴戰鬥精神有效地得到顯示。

  最後四句是全詩的精華:“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爲國殇。”自古以來的忠節之士,都是在嚴峻考驗中察“見”和“識”别出來的。他們必須在緊急關頭付出最大犧牲。詩人用《九歌·國殇》禮贊勇武剛強、死于國事的“鬼雄”的辭語,頌揚爲國捐軀的壯士,寄托了他對英烈的無比崇敬之情。這兩聯流傳萬口,幾乎成了封建時代衡量忠良行爲準則的詩句,産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此詩在思想與藝術上能達到較完美的統一,是由于緊湊曲折的情節,不斷變化的畫面和鮮明突出的形象在詩裏得到了有機的結合。其中緊湊的情節,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邊亭告警,征騎分兵,加強防衛,進而寫到虜陣精強,天子按劍,使者促戰。然後着重寫了漢軍壯偉場面和戰地自然風光。最後以壯士捐軀,死爲國殇的高潮作結。

  貫串于上述緊湊情節中的,是各種生活畫面,如邊亭、鹹陽、廣武、朔方、虜陣、胡霜,包括了胡漢雙方的廣闊空間。活躍其中的,有交馳的羽檄,連天的烽火,雁行的隊列,魚貫的軍容,箫鼓的節奏,旌甲的輝光等。尤其是疾風起,

沙礫場,馬瑟縮,弓凍凝的邊塞風光畫面,“神氣光舞”(陳祚明語),“分明說出邊塞之狀”(朱熹語),更爲此詩增添了藝術光彩,是鮑照表現邊塞生活的重要藝術标志。

  上述畫面從多角度進行描繪,而位于其中心的,則是壯士的英雄群像。不隻征騎、分兵、緣石徑、度飛粱、吹箫伐鼓、執旌被的嚴峻時刻,他們的形象也十分耀眼。尤其是時危世亂之際表現的忠節,更突出地閃現了英烈們爲國獻身的思想亮光。

  鮑照沒有邊塞生活的直接經驗,卻寫出了成功的邊塞作品,很可能是因爲他善于把自己積累的北方邊塞生活的間接知識和前輩作家的創作經驗藝術地結合起來,他能自出心裁,自顯身手,爲南朝詩壇開出一朵奇葩,說明他對莊子《逍遙遊》“有待”、“無待”的境界,是很領會的。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顔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顼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顼作亂,照爲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征师 一作:征骑)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译文及注释

译文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

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注释《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蓟,古代燕国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征师:征发的部队。一作“征骑”。屯:驻兵防守。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严秋:肃杀的秋天。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虏阵:指敌方的阵容。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缘,沿着。鱼贯:游鱼先后接续。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旌(jīng)甲:旗帜、盔甲。砾(lì):碎石。缩:蜷缩。蝟:刺猬。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投躯:舍身;献身。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赏析

  诗开头表现

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后两句为一触即发的生死搏斗埋下了伏笔。

  诗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缘、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传神点睛作用。

  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

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此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能达到较完美的统一,是由于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在诗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其中紧凑的情节,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

  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尤其是疾风起,

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神气光舞”(陈祚明语),“分明说出边塞之状”(朱熹语),更为此诗增添了艺术光彩,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上述画面从多角度进行描绘,而位于其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不只征骑、分兵、缘石径、度飞粱、吹箫伐鼓、执旌被的严峻时刻他们的形象也十分耀眼。尤其是时危世乱之际表现的忠节,更突出地闪现了英烈们为国献身的思想亮光。

  鲍照没有边塞生活的直接经验,却写出了成功的边塞作品,很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自己积累的北方边塞生活的间接知识和前辈作家的创作经验艺术地结合起来,他能自出心裁,自显身手,为南朝诗坛开出一朵奇葩,说明他对庄子《逍遥游》“有待”、“无待”的境界,是很领会的。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biqugena.com/article/125976.html

上一篇: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

    • 西风月落城乌起。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天仙子·渌水亭秋夜》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译文及注释译文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

    •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贺的《黄家洞》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闲驱竹马

    •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创作背景  

    • 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

    • 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凄凉犯·重台水仙》空江浪阔。清尘凝、层层刻碎冰叶。水边照影,华裾曳翠,露搔泪湿。湘烟暮合。□尘袜、凌波半涉。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樊姊

    • 一派黄流已电奔。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创作背景

    • 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赠王友道》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

    •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唐代李益的《塞下曲·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点评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喜欢古风词韵就经常来哦!